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无论评论家评《春蚕》,还是老师讲《春蚕》,都很重视老通宝、多多头和四大娘这几个人物。但是,作品中还有一个人物似乎常常被人们忽略、遗忘,这就是饱受欺辱和歧视的荷花。也许是命运的捉弄,父母给她的只是一张扁得作怪的白脸、一对细细的眼睛和一张大嘴。也许就是这丑陋的相貌给她带来了无尽的晦气,注定了她的不幸的遭遇。也许……荷花本是镇上人家的婢女,后来又嫁给了一个不声不响整天苦着脸的半老头子,是一个受欺凌、受  相似文献   

2.
茅盾的优秀短篇小说《春蚕》,通过江南蚕农老通宝一家蚕茧丰收反成灾害的惨剧,表现了旧中国的农民在三座大山的压榨下的困苦处境,对“九·一八”以后步步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向民族敌人妥协退让的蒋介石集团,作了有力的控诉。另外,作品中还刻画了老通宝、阿多、四大娘、荷花等一系列使读者难忘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春蚕     
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 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边。"清明"节后的太 阳已经很有力量,老通宝背脊上热烘烘的, 像背着一盆火。离老通宝坐处不远,一所灰 白色的楼房蹲在"塘路"边,那是茧厂。老 通宝听得镇上小陈老爷的儿子--陈大少爷 说过,今年上海不太平,丝厂都关门,恐怕 这里的茧厂也不能开;但老通宝是不肯相信  相似文献   

4.
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的《春蚕》,是茅盾描写农村生活的第一篇成功之作,这篇小说,塑造了不下十个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几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以构成一幅三十年代农村丰收成灾图的人物画廊.谁是《春蚕》这幅丰收成灾图里的主角呢?是老通宝.茅盾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众星拱月”的艺术手法和丰富多采的笔墨,刻划了老通宝这个三十年代的旧式的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史》(选修)第四章第五节中讲到,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学生普遍认为开元为唐玄宗的年号,唐高祖时不可能铸开元通宝,其实,学生之所以出现上述疑问,关键是未能弄清此处“开元”的含义。那么,此处“开元”究竟为何意呢?一般来说,我们常见到的古代“通宝”钱币,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时代或国名,铸于币面。如南唐的大唐通宝、宋代的太平通宝、元代的大元通宝、明代的永乐通宝、清代的康熙通宝和乾隆通宝等。其中,冠以年号的通宝钱较多,尤其是清代,全是冠以年号的通宝。但是,开元通宝钱上的“开元…  相似文献   

6.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讲了一句让人肃然起敬的话,他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幸福”这个词听得多了,“尊严”却比较陌生。我们终于可以谈论人的尊严了。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拥有了财富和健康后,却不一定能获得幸福。幸福的基础除了财富和健康外,还有另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尊严。尊严同样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人没有尊严,就不可能成其为人。台湾作家柏杨写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一书开篇说:“人,之所以为人,第一要自己有尊严;第二要尊重别人的尊严,而且是诚挚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探索"医养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显得尤其重要。"医养结合"的这种养老新模式可以使老年人度过幸福地晚年,也可以帮助提高老年人生命及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更加自信和有尊严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家的幸福     
大嘴巴导读:幸福的家庭大多都是相似的。在幸福中体味爱的真谛,在家庭中感受最真的幸福。同学们,爱父母爱家人爱自己,是我们能力所及的,不要吝啬爱,不要吝啬爱的表达。思念妈妈去哈尔滨出差了,家中的万物都对妈妈深深地思念:一盆天天都开花的花,被称为“日日开”,妈妈走后,此花就变成了“日日蔫”!爸爸辛辛苦苦养的荷花,荷叶都干了,好不容易长的荷花也蔫了。鱼缸里的鱼,活的时间最长、个头儿最小的“元老金老三(按个头儿起的名)”  相似文献   

10.
《项链》在有限的篇幅内,表现了玛蒂尔德波澜起伏的人生:在丢失项链之前,她对生活现状极度不满,是一个灵魂骚动不安的小资产阶级少妇;还债期间,她成为一名能够直面人生厄运、维护生命尊严的下层劳动妇女形象;十年之后,玛蒂尔德则是一位心态健康、能够真正享受时光的“自由人”.作品在客观冷静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家的鲜明态度,流露出无限的人生感慨.篇幅有限而意蕴无穷,一杯水扬起了万顷波涛,映照出世事人生.  相似文献   

11.
鲁迅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一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作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作对一个下层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2.
对老通宝应“讨厌”、“憎恶”吗老通宝的形象深深植根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社会土壤当中。这样的社会环境,使老通宝的思想性格产生了复杂性。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他具有我国农民勤劳善良、坚韧朴实的美德;另一方面,他也有些暴躁固执,迷信保守。对后者,有的同志说:老通宝“令人感到讨厌”,“有时候让人憎恶”  相似文献   

13.
青蛙和荷花     
我最喜欢夏天,荷塘里的荷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绿色的青蛙还多。到了晚上,荷花睡了,我听到荷叶上的蛙声,这里一声,那里一声,真比荷塘里的荷花还多。青蛙和荷花$安徽省合肥市葛大店小学一(2)班@唐皓天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沦陷区农民在生与死之间挣扎、斗争的悲壮画卷。尤其是小说中塑造了几个鲜活生动的妇女形象,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里,下层妇女不能承受的身体之痛。这种大胆的身体描写,也使得萧红的这部小说比起同期的各类小说有一种前瞻性的特色。当身体意识越来越多出现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时,我们就不能不说萧红的创作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15.
"有尊严的生活"命题的提出和强调,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提高个人幸福指数、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无一不和人民群众的尊严密切相关。在制约人的尊严实现的诸多因素中,提高人口素质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老龄化问题分别构成人的尊严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当务之急和社会前提,这也是人的尊严在当代中国实践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幸福离不开对教师尊严的维护。而一些经典的教师隐喻却遮蔽了教师尊严。改善这种情况,需要从维护教师作为一个人以及作为一种职业的内外尊严着手。  相似文献   

17.
<正>荷花历来为中国文人所喜爱,成为诗词中常常歌咏的对象。“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在屈原笔下,荷花成为高洁志趣和不屈灵魂的象征。苏辙仰慕荷花的高洁:“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荷花可以是青春之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其二)》)。荷花还可以是思念之花,“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李商隐《板桥晓别》)。荷花还能在诗词中营造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相似文献   

18.
一个小老头坐在门廊里的椅子上晃来晃去,一位妇女向他走来。她说:“我不由得注意到您看上去有多幸福。您幸福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本期话题有尊严地生活 在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有尊严地生活"成了2010年一个温暖的热门词汇。尊严闪射的是人心最亮丽的光芒,它并不借助其他事物而灼灼,其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  相似文献   

20.
自吴组缃的《谈<春蚕>——兼谈茅盾的创作方法及其艺术特点》发表以来,出现了不少否定老通宝形象典型性的评论文章.通过引证有关地方文献和近代蚕桑习俗,分析了近代杭嘉湖蚕乡特有的文化背景,可以明确:近代杭嘉湖蚕乡商业气氛浓郁,老通宝完全有可能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来组织春蚕生产,而小说的生活原型——作者茅盾的“丫姑爷”就是如此来进行1932年的春蚕生产的.因此,老通宝是生活在商业意识较强的近代杭嘉湖蚕乡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富于资本主义冒险精神的蚕农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