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柳宗元、苏轼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苏轼师法柳氏,并在继承中有所发展。本文主要尝试从人生道路、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等方面来分析柳宗元对苏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书信揭示出柳宗元“天人相分”的哲学思考和行“中道”的方法论体系,表明柳氏具有坚定不移的儒家奋斗信念,其哲学自觉与自信,成为柳氏能够经受打击而矢志不渝的重要思想基础;柳宗元书信政治意味浓厚,对治政方略充满着思考,对自我仕途进退多有表白,其书信在制度问题、用才问题、税收问题等方面富有深刻的见解,柳氏之政治自信,也是支撑其抗击灾难而坚挺、自拔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不是某种抽象的演绎,而是要受各种复杂的心理机制的制约。柳宗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密文标准,以及作者本人在宦途上屡遭贬弃的坎坷经历,无疑会对柳宗元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结合柳氏的创作实际,具体考察了作品与作家创作心态及其他方面的内在关系。并以此为视角,力图对柳氏的诗文创作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不仅是学界所提及的孝道性善礼律等内容。事实上,柳氏统合儒释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佛家的主张与《易》《论语》相合之处很多,如变易博爱淡泊包容民本等。儒释相合的思想散见于柳氏文集中,细碎零散尚未形成体系,柳氏统合儒释思想有待进一步研读、探讨、发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柳宗元的各种佛教文学体裁作逐一的分析,发现柳氏善于表现禅境、说理辩驳。比较突出人物形象,形式多且具一定的艺术性,尤以禅诗、寺院记及佛教寓言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6.
呈现于谢灵运诗篇中的两种倾向——表现览胜趣和抒写寂寞心,前为韩愈所承接,柳宗元的作品则呈现出与谢氏相近的寂寞风容。从韩柳对谢灵运继承和发展的同源异质的风貌来看,柳氏独特的创作个性彰显无疑。在风光景物的地域化色彩、执郁结的情感体验及佛理与山水的融合方面,柳宗元皆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不仅是学界所提及的"孝道""性善""礼律"等内容。事实上,柳氏"统合儒释"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佛家的主张与《易》《论语》相合之处很多,如"变易""博爱""淡泊""包容""民本"等。儒释相合的思想散见于柳氏文集中,细碎零散尚未形成体系,柳氏"统合儒释"思想有待进一步研读、探讨、发现。  相似文献   

8.
着重探讨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对六朝山水文的继承和开拓,以及对后代山水文学的影响,发现记游性质的诗序、《山海经》等山水文对水、石的叙述和描写为柳氏提供了摹本和开创空间。柳氏将道家的“愚”和虚静美学注入山水游记,使作品融会着奇、理、骚的色彩。后人对柳氏山水游记的接受,主要形成三种文学现象:一,遇与不遇的山水情怀;二,“愚溪”的多元内涵:三:取材、撷思于柳氏游记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一再向永贞革新的反对派们投递书信,企求能重新得到朝廷起用.这一无奈之举都源自他被贬永州后的生活状况和光耀柳氏家族以及"利安元元"的经国济世思想.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寓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辅时及物、有为而发,以不平之鸣,表其悲愤之情.柳氏愤世嫉俗的寓言抒发了他不为世用的愤感、不为时人所理解的孤寂忧愤、对社会颠倒黑白的愤激.  相似文献   

11.
茅坤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地位特殊,是柳宗元文章地位奠定的关键人物。茅坤与柳宗元有相似的经历,对柳宗元能做出较客观评价。茅坤在韩柳问题上,能客观地评价柳宗元文章的地位,韩柳并称,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虽是协作者,但其成就与韩愈一样,在山水游记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茅坤认为柳宗元是自古以来山水游记文章做得最好的文人,永州和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遭遇相结合,形成了柳宗元的游记文章,“公与山川两相遭”。茅坤还指出,柳宗元的文章是“谷风凄雨四至”,有风骚之旨。茅坤真正发现了柳宗元文章的价值,真正认识到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章的地位,这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被贬谪之后创作了大量的咏竹诗及其他咏花、咏树、咏药的咏物诗,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其遭贬谪的苦闷和失意及对理想的不屈追求,并能进一步探究其贬谪心态与咏物诗之密切关系。柳宗元的咏物诗不仅渊源于其贬谪心态,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其贬谪心态,尤其是具有独特地理和深厚历史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柳宗元及其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柳宗元诗作《读书》《饮酒》与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饮酒》组诗不同的创作特征,指出他们的诗作在写作形式、抒写内容、格调、情怀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其内在风神却有很大差异。认为柳宗元诗比陶渊明诗潇洒冲淡,但缺少陶渊明那种相对超脱基础上的真旷达。  相似文献   

14.
杜牧在晚唐柳宗元的接受处于低谷的时候,唱出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共鸣理论认为,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审美契合度越高时,共鸣效应越大,文学接受越易发生。由于杜牧在自身气质、政治热情、文学创作及情感经历上与柳宗元存在高度的契合,所以也对柳宗元诗文的共鸣要多于他人。这是杜牧欣赏接受柳宗元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唐代士大夫旅游之风盛行,诗文里也多涉及旅游,其中以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为著名。文章以柳宗元的诗文作为主要研究资料,通过对唐代士大夫实际旅游景点的选择、旅游的食宿、旅游的交通工具、游伴与娱乐等方面的考察,展现出旅游活动的实态,进而说明旅游在唐人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唐代古文运动作为一场文学革新运动,指导并影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作为与韩愈并驾齐驱的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的散文创作成就突出,开创了古文运动的新局面。柳宗元辞赋创作也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有了新的面目:首先是辞赋创作纳入"文以明道"的理论关照;其次是辞赋文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17.
郭兴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5):69-71,128
柳宗元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无疑是柳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圭臬,从战略高度构建柳宗元文化品牌,准确把握柳州的柳宗元文化特色,深化柳宗元文化内涵,在逐步恢复柳宗元文化遗迹的同时,融入其他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相关文化产业,促进柳州城市文化建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提升柳州城市品位的首选之途。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直至离世,一直带有明显的悲怨情怀,与此同时,他也不断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去消解他的悲怨之感,并时有创获;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柳宗元的悲剧命运、悲怨情怀及其消解方式促成了他的文字创作与非凡成就。  相似文献   

19.
刘、柳在王叔文集团中实际排名较后,两《唐书.刘禹锡传》于二人在永贞革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因突出传主地位,容易造成"误读"。本文从王叔文集团名次排序、武元衡与刘、柳之关系、王叔文集团的内外往来关系、刘柳之交、《顺宗实录》之公案等角度,通过多重考辨,试图对"二王刘柳"并称再作检讨。  相似文献   

20.
柳诗探幽     
对“荆州不遇高阳侣”典故取向、“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的真实背景,学界众说纷纭,笔者对它们进行了详细阐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求总结出一套领悟柳诗真谛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