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刊要览     
水门事件回顾在“深喉”身份大白于天下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华盛顿邮报》鲍勃·沃德伍德等记者当年顶住各方压力长期进行的追踪深度报道。正是他们的坚持不懈,让尼克松政府近两年的掩饰工作以失败告终——这让人看到了希望,那就是在民主国家里,领导人必须向宪法和全体公民负责。这才是水门事件真正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2.
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每天向社会发布的大量信息中,独家新闻,总是以它独有的因材、独有的深度、独有的社会效果而显得卓尔不群。比如:1972年,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调查后,终于搞到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共和党人在民主党总部水门大楼安装了窃听器,现任总统尼克松卷入了掩盖罪行的活动。这条爆炸性新闻发表后带来的后果是:两位记者一夜之间成了超级美国英雄;《华盛顿邮报》的发行量剧增到一个它的老板“做梦都想不到的数字”;尼克松总统黯然下台。《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  相似文献   

3.
贝索斯2.5亿美元接过《华盛顿邮报》,外界有两大疑问:第一,2.5亿是不是太便宜了?第二,为什么购买者是贝索斯个人,而不是亚马逊公司?公信力与个人情怀华盛顿邮报是美国顶儿尖儿的纸媒。该报历史上,1970年的水门事件,直接导致了当时总统尼克松的下台。《华盛顿邮报》由此获得了国际威望,被视为继《纽约时报》后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华盛顿邮报》擅长报道国内政治,与侧重国际事务的《纽约时报》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4.
《华盛顿邮报》在70年代初因报道“水门事件”名声倍增。但是,近年来美国经济萧条,加之前两年又发生了该报记者珍妮特·库克虚构报道的事件,在此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华盛顿邮报》目前境况如何?今年2月3日华盛顿邮报公司发表的报告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纯收入由1981年的3270  相似文献   

5.
傅海 《新闻三昧》2005,(3):49-50
上世纪70年代初《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调查性报道让世界认识了它在监督权力运作、揭露社会弊病方面的巨大威力。尼克松总统因为那一系列的调查性报道而引咎辞职,负责该报道的记也因此而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相似文献   

6.
如果要说哪一份报纸能代表美国,很多人会提出《纽约时报》。然而近年来《华盛顿邮报》后来居上的势头非常迅猛,这个势头始于15年前的“水门事件”。当时这家报纸的两名记者伍德沃德和范斯坦因在发现线索后穷追不舍,终于搞出了牵连到白宫最高领导人的一大政治丑闻,最后迫使尼克松总统辞职。这两位名噪一时的记者事后还写出了《总统的诡计》一书,并由几位著名明星领衔主演,将其情节搬上了银幕。《华盛顿邮报》由此而开始声誉鹊起。去年11月以后,美国政界又一丑闻“东窗事  相似文献   

7.
2005年5月31日,美国《名利场》杂志揭开了一件30年的历史谜团:当初提供《华盛顿邮报》揭露“水门事件”重要线索的关键线人——“深喉”终于现身,他就是当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副局长、现年高龄91岁的马克·费尔特。“水门事件”对政治界与新闻界影响深远,这一事件对美国政治腐败行为不啻为当头棒喝,而为新闻  相似文献   

8.
“我就是‘深猴’”,当91岁的美国原联邦调查副局长费尔特站出来宣布这一消息之时,世界为之震惊。发生在1972年-1974年间的“水门事件”,使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惟一引咎辞职的总统,他指使下属在民主党总部安置窃听器的举动,最终在弗尔特的举的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之下彻底败露。  相似文献   

9.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后,全国上下群情激愤,掀起了抗议浪潮。一向以客观公正自居的美国媒体对这两个事件是如何报道的呢?笔者对5月8日至5月15日一周内的美国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CNN、ABC等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整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媒体———民意塑造者对该事件的立场和观点。一、美国媒体报道的几个聚焦点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各地的抗议浪潮,都进行了集中报道。通过分析发现,美国主流媒体这次似乎贯…  相似文献   

10.
傅海 《新闻传播》2005,(11):60-61
20世纪70年代初《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调查性报道,让世界认识了它在监督权力运作、揭露社会弊病方面的巨大威力,尼克松总统因为那一系列的调查性报道而引咎辞职,负责该报道的记者也因此而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同时,调查性报道在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大显身手,揭发了大量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新闻界开始了调查性报道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方式。它发端于1972年《华盛顿邮报》记者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西方新闻界习惯将调查性报道与揭露、曝光划等号,如美同新闻学者罗伯特·格瑞斯认为,调查性报道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个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深度报道在20世纪20年代末于美国出现时,指的是解释性报道。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用事实来解释新闻的意义,反映主观力量。后来,深度报道演化为一种新闻理念和独特的报道要求。从体划分来说,它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这些种类繁多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常规武器”。尤其对于主流报纸来说,深度报道的分量和比重越来越占优势。仅以解释性报道为例,在美国,“一些名的大报,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解释性报道占了70%以上的版面”,“而西方其他国家,英国、法国、日本,一般都占据50%左右的版面。”(1)再如调查性报道,以“揭丑”称,在美国影响甚大,尼克松政府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小布什政府的情报门事件,都是调查性报道的杰作。  相似文献   

13.
在报社、电台、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几乎都是在做新闻信息传播工作。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竞争,不外乎是新闻信息的竞争——也即是新闻信息传播的竞争。在当代已处于信息社会的情势下,探索和掌握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规律,对于现在及未来的新闻信息传播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有人有兴趣于研究世界政治史,如果有人要探究一些党、政首脑下台或上台的原因,其中基本答案之一,是新闻信息传播使然。在本世纪70年代,一些人对尼克松总统的辞职感到诧异。这就要问B·伍德沃德和C·伯恩斯坦这两位《华盛顿邮报》的青年记者。他俩跟踪有关信息,查根究底,并且妥善地通过新闻媒介来传递,把有关“水门事件”的信息报道给  相似文献   

14.
导致尼克松下台的是“水门事件”,而导致“水门事件”大曝光的则是一张——  相似文献   

15.
<正>10月1日,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完成向贝索斯出售《华盛顿邮报》(以下简称《邮报》),宣告格雷厄姆家族对该报长达80年掌控的结束。这距离8月5日其宣布出售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报纸业务给杰夫·贝索斯不足2个月的时间。这个令人意外而震撼的消息发布之后,相关分析和预测不断,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格雷厄姆家族为何要出售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威廉·多伊尔所著《椭圆形办公室内幕:从F·D·罗斯福到克林顿的白宫录音带》一书,详尽地叙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总统府里隐藏的表克风、掩盖的录音和久已失踪的录音文本。 世人也许会记得尼克松“水门事件”的丑闻,这是总统搞窃听的最耸人听闻的例子。然而,多伊尔殚精竭虑的研究表明,尼克松并不是唯一私下里搞窃听的总统。有此癖好的人包括弗兰克林·D·罗斯福这样受人尊敬的总统——他在台灯里放了麦克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这位据称在道德上无可挑剔的军事天才,认为窃听录音是很有价值的管理工具。尼克松的劲敌肯尼迪总统自己也做了大量的窃听录音。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4):7-13
《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是新闻史上一个巨大的成功,也是调查性报道的典范之作,关于其新闻成就已被非常充分地认识和阐释。然而,在传统的研究框架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夸大和扭曲,从而呈现出单一的"媒体对抗政府"的神话色彩。本文梳理了水门事件作为一个"媒体神话"的形塑和解构过程,解析水门事件中一些被遗忘和忽视的重要因素,再度审视和评价水门事件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新闻业尤其是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并藉此观照今日调查性报道的一些新闻操作与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南 方周末》(以下简称《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周报 ,深受海内外关注。就是这份颇有影响的报纸对“刘秋海事件”的报道历时5年 ,在2000年1月14日更不惜以5个版面的篇幅报道此事。这在《南》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南》还因对此事的报道而卷入了4起名誉侵权案。这一系列不平常的事件向我们展示了新闻单位在进行舆论监督时的尴尬处境。刘秋海事件其实并不复杂 :1995年3月12日 ,刘秋海一行三人将一受伤女子陈小俐(及其所骑摩托车)送到了北海市人民医院 ,留下600元钱后离开。一个多月后 ,刘秋海重到北海办事时 ,北…  相似文献   

19.
熟悉美国政治的人大约都不会忘记,2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由于“水门事件”的曝光而引咎辞职。里根总统由于涉嫌“伊朗门事件”,信誉也遭受了严重损失。现任年轻总统克林顿,在执政不满一年之际,正雄姿英发,准备再展宏图之时,却陷入了一场纠缠不清的“白水门事件”,重蹈前人覆辙。目前,“白水门”一案已愈演愈烈,在美国朝野掀起了轩然大波,本文将此案已经调查确证的初始原委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焦点问题编译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威廉·多伊尔最近撰写出《椭圆形办公室内幕:从F·D·罗斯福到克林顿的白宫录音带》一书,详尽地叙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总统府里隐藏的麦克风,掩盖的录音和久已失踪的录音文本。世人也许会记得尼克松“水门事件”的丑闻,这是总统搞窃听的最耸人听闻的例子。然而,多伊尔殚精竭虑地研究表明,尼克松并不是唯一私下里搞窃听的总统。有此癖好的人包括弗兰克林·D·罗斯福这样受人尊敬的前总统的偶像——他在台灯里放了麦克风;艾森豪威尔这位据称在道德上无可挑剔的军事天才,认为窃听录音是很有价值的管理工具。尼克松的劲敌肯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