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魏永征新作《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的学术性专著。作者把新闻法定义为“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即使《新闻法》尚未出台,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也已十分丰富。全书35万字。包括“导言”和8章、23节、60小点。引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行政法  相似文献   

2.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魏永征新作《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的学术性专著。作者把新闻法定义为“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即使《新闻法》尚未出台,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也已十分丰富。全书35万字,包括“导言”和8章、23节、6O小点,引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法律文件2O8件,引证新闻出版领域的民事、刑事诉讼和行政处罚等案件ZOO多个,最新资料截至1999…  相似文献   

3.
魏永征新作《中国新闻传播法 纲要》,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的学术性专著。作者在“导言”中把新闻法定义为“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全书三十五万字,引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法律文件二百零九件,评析新闻出版领域的民事、刑事诉讼和行政处罚等案件二百多个。最新资料截至一九九九年八月。这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涉及新闻活动的宪法原则,新报道与维护国家安全,新闻报道与保守国家…  相似文献   

4.
王斌 《声屏世界》2004,(4):33-35
近年来,知情权和采访权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至今虽未颁布《新闻法》,但其新闻法律原则、新闻法律关系及其知情权、采访权等法律规范却是客观存在的,并早已贯彻实施。当前,有关新闻法律原则、新闻法律关系及知情权、采访权等不仅在习惯上观念上得到了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法治社会.依法办事是所有社会组织和个人处世的底线.新闻活动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我国的新闻法还未颁布.新闻权利和义务尚未得到法律明确的规定.因此.新闻活动所应遵循的,是与之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宪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等。与此同时.新闻记者还必须关注我国的立法进程,以使自己的新闻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6.
2014年底,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济南出席相关活动时透露,全国人大正在研究新闻传播立法,新闻法治化将提上日程。2015年两会期间,又有代表提出要设立《新闻法》。我国从1980年首次提出新闻立法,至今新闻法却迟迟没有出台。如今国家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加强和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给新闻传播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新闻传播行业内“有偿新闻”“有偿不新闻”“煽情新闻”等乱象丛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新闻法》的出台。本文主要探讨新闻立法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及立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我国新闻立法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从区别新闻法和《新闻法》入手,阐述了我国虽然没有一部较为系统的《新闻法》,但新闻活动总的来说已经有法可循。文章接着对标榜为了保护"真正新闻自由"的西方国家新闻法进行理性批判,在对我国新闻立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我国的新闻立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并给出了《新闻法》出台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按国际惯例,我们通常把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称为新闻法或媒介法。新闻法是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法律关系的法律,由于新闻传播活动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在所有国家,新闻传播法都不是采取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法制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新闻法制的现状及发展□魏永征新闻法是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广义说,它包括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所有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和,而不论是专门法,还是散见于其他法律、法...  相似文献   

10.
(三)法制建设1、人大代表提案呼吁尽快制订《新闻法》。3月8日,在重大议题、议程令人目不暇接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侣志广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制订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的议案”,并得到了32位人大代表的附议。侣志广在议案中提出,建国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很快,新闻工作者队伍日渐庞大,但至今仍未出台过一部这方面的法律。而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司法诉讼越来越多,迫切需要一部新闻法来加以判断和规范。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和政治体制改革,使新闻立法重…  相似文献   

11.
试论新闻法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新闻法律关系的意义新闻法基本理论中 ,首当其冲的是新闻法律关系理论 ,它是研究和制定新闻法总体框架的基础和必经之途。因为 ,对法律进行分类的依据就是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类型和调整方法。新闻法律关系即新闻法所调整规范的社会关系 ,是指新闻机构在新闻活动中与社会有关各方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包括新闻机构与国家机关之间、新闻机构相互之间、新闻机构与社会公众(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新闻机构与新闻工作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新闻法律关系可以区分为新闻管理关系(国家新闻主管机关与报刊图书音像制品出版机构、广…  相似文献   

12.
新闻法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管理新闻业的法律。今天,世界上建立了新闻传播系统的国家中,有不少已经实行了新闻法制。这对保证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新闻立法的形式纵览世界各国的新闻法,其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针对新闻活动订立单项法规,包括新闻法、报刊法、广播电视法、新闻记者法、大众传播法。欧洲的瑞典有《出版自由法》;法国早在1881年制订了它的第一部新闻法,后来又陆续进行修改和补充;联邦德国没有全国性的新闻法,而是各州自行订立新闻法;希腊也颁布有新闻法律。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委内瑞拉、塞内加尔、哥伦比亚等也都制订了新闻法。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侵权中,社会新闻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为社会新闻在一些人眼中往往与“小道消息”、奇闻轶事、花边新闻划等号,这种对社会新闻的错误认识极易造成侵权行为的发生。目前虽然我国还没有《新闻法》,但在许多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中都有关于新闻侵权的认定。所以,记者在具  相似文献   

14.
2000年和2001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先后有120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新闻立法的议案,今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闻立法工作又一次引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他们就制定出台《新闻法》提出议案,要求对舆论监督的指导思想、宗旨、范围、权利和义务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保障和规范新闻舆论监督,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在新闻事业上的具体落实,从而为新闻舆论监督活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新闻舆论监督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新闻传媒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同时,明显加强和改善了舆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新闻诽谤”案件的增加,随着法庭内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相继传出,新闻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震动。特别是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记者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的判决,更是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强烈反响。人们都热切地呼唤《新闻法》早日颁布,保护新闻工作者进行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正当权利,同时,也希望《新闻法》对“新闻诽谤”有明确的界定,以便法院判案时有法可依。应当指出,由于没有《新闻法》,没有现成的案例可资借鉴,还由于一些法官对我国新闻事业的特征和新闻规律不甚了解,目前只能把新闻诽谤案当作普通的刑事、民事诽谤案  相似文献   

16.
王欣杰 《视听纵横》2005,(4):109-110
我国至今没有出台专门的《新闻法》,新闻与司法的关系上尚缺乏规范。在当前法无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常常受到遏制,一些人认为新闻报道活动干扰了他们的正常工作,即使面对媒体采访也“无可奉告”。而新闻媒体的采访工作同样存在“权力”行使不当甚至“权力”被滥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郑观应: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定新闻法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光仁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 九)》认为,“在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起‘报 律’的是康有为”;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 史》、黄瑚著《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也说, 1898年8月9日康有为上书《恭谢天恩条陈办报 事宜折》时附带了一个请定中国报律片,这“在 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如果仅仅从 字面来看,上述观点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康有为 的确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报律”二字的 人。但如果我们把“报律”与“新闻法”等同视 之,会发现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订新闻法的 人不是康有为,而是郑观应。本文通过考察三个 版本的《盛世危言》:1894年的五卷本、1895年 的十四卷本和1900年的八卷本,认为郑观应在 五卷本《盛世危言》中便提出了新闻立法问题, 增修八卷本时又明确提出制订报律。因此,郑观 应提倡制订新闻法的时间至少比康有为早4年。  相似文献   

18.
李勇 《声屏世界》2003,(5):29-30
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作为舆论监督主体,频繁活跃在现代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对舆论监督主体行为、权利义务等提供专门的《新闻法》,使得新闻监督主体的行为性质介于“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这种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舆论监督行为与普通民众个人行为难以区别,其结果:新闻记者的人身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权得不到落实,新闻侵权案件中,舆论监督者败诉容易胜诉难……,这种现实与现代社会新闻产业发展的态势,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9.
新闻,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舆论监督的责任。在舆论监督中,法律的制约和规范是必备的条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被推上被告席,究其原因,正是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所致。因此在呼唤《新闻法》出台的同时,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在现有法律规范下,切实加强法律意识,承担起应有的法律责任。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新闻诽谤”案件的增加,随着法庭内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相继传出,新闻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震动。特别是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记者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的判决,更是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强烈反响。人们都热切地呼唤《新闻法》早日颁布,保护新闻工作者进行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正当权利,同时,也希望《新闻法》对“新闻诽谤”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