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在哈尔滨,提起哈尔滨电业局客户服务中心的李庆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庆长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工作岗位怎样变动,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让顾客满意”的服务宗旨,李庆长的…  相似文献   

3.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2):47-48
新闻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会成为“旧闻”。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的眼里,有些“旧闻”就不仅仅是过时的新闻,而是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就会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这种利用旧闻而展开的新闻策划,可以称作从新闻中找新闻,是对既有新闻的“深加工”,或者说是对新闻的二度开发或者再利用。  相似文献   

4.
对于一位成熟记者来说,提炼新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找到新闻点甚至是独家新闻,是必须具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到独特的新闻点,写出语惊四座的高水平新闻稿件呢?经历15年的记者生涯,笔者在基层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捕捉新闻的好方法。从旧新闻中提炼新闻点。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鲜活的好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  相似文献   

5.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醒目的口号,催人猛省。新闻工作者应该是最懂得时间的价值,最讲求工作效率的。但报纸上为何缺少“真正的新闻”?采编新闻,“婆婆”甚多,层次重叠,你慢条斯理,他“研究研究”;组长“画圈”放行,部主任“修改”一番,总编辑再“考虑”一下……几番折腾,有些“新闻”就变成了旧闻。  相似文献   

6.
本报讯刘桥良报道:鼠标轻点,所属各单位的工作动态、新闻信息尽收眼底;号码一拨,千里之外的新闻采访自如。这是北京军区某师为使新闻报道骨干及时了解、掌握、采写基层动态新闻,而在部队局域网上设立“基层新闻信息网”页带来的可喜局面。  这个师所属基层单位分布在2省(市)11个地区,点多线长给报道骨干采写新闻稿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致使许多有价值的新闻因采写不及时而变成了“旧闻”。为改变这一局面,该师在为新闻报道中心开通“新闻热线”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部队局域网络,设立了“基层新闻信息网”页,并下发通知要求所属…  相似文献   

7.
抓新闻以快取胜,慢了就会使新闻变成旧闻。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视野及工作接触面所限,加上信息传递等方面的种种原因,使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往往难以在新闻事实发生的当时当地,即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它。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哎呀,多好的报道材料啊,错过了时机,现在是晚了一步,慢了一拍!”  相似文献   

8.
杨春 《新闻战线》2021,(1):105-107
文史报道属于专业报道领域,要求记者具有长时间的跟踪耐力、深入挖掘新闻题材的采访能力、透过“旧闻”发现新闻的洞察力以及为历史材料注入灵魂的写作能力。文史资料是一种独特的新闻资源,善加利用,沿着“蹭新闻热点”“挖知识盲点”“‘炒’材料冰点”三条思路,可以增强旧材料的新闻性。  相似文献   

9.
“旧闻”,是相对新闻而言的。“新”是新闻的重要生命基因之一。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有些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新闻没有能够及时报道,使新闻成为“旧闻”。不少报道员为此跺脚“可惜”之后,大多选择了放弃。其实,这些所谓的“旧闻”,多数时候只在时间上表现过时了,而其事件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的,只要采取适当的办法,那些“旧闻”还可以抢救成“新闻”。从“旧”中觅“新”,是方法之一。这就是要从各个层面来寻找一则“旧闻”的最新报道由头,给“旧闻”打开另一扇窗。可以继续关注“旧闻”,在其事态发展中找一个亮点,从而…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代言人,是思想的传导者,其主要职责是“采”、“记”、“写”,三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合格记者。但是在一些报纸中,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这就是很多记者疏于采访和写作,而擅长发布“挂名新闻”。所谓“挂名新闻”,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抄”新闻——抄录通讯员的来稿,抄袭其它报刊的内容,抄摘网络上的信息等。记者“挂名新闻”之风,不引起重视势必会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甚至变成一种“新闻公害”。  相似文献   

11.
张东振  刘新建 《河北广播》2004,(6):81-81,85
做为地方新闻单位,如何向省以上电台发稿,我们的体会是:让“小”新闻变成“大”新闻。所谓“小”新闻,即在地方发生小的、单个的、不成系统的事。“大”新闻,即在省以上电台发表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找到新闻视角的八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炼新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找到新闻点甚至是独家新闻,是记者应该具备的本领。经过近20年的记者生涯,笔者总结出许多捕捉新闻的方法。旧文里面提炼新闻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用旧闻的材料,可以使新闻更加丰富、可信。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八十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三年内再裁  相似文献   

13.
新闻要“新”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在我们的报纸上、电台上,却有不少新闻是冒牌货。有的是用旧闻冒充新闻,有的根本不具备新闻的价值。此类稿件多了,读者不生厌也生烦。  相似文献   

14.
新闻常常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一旦缺少时效性就会成为“旧闻”,毫无报道价值。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眼里,“旧闻”却往往是时效性新闻难得的事实背景、深度报道的由头。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还会被赋予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资源。信息的“再利用”,使得“旧闻”摇身一变,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5.
新闻常常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一旦缺少时效性就会成为“旧闻”,毫无报道价值。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眼里,“旧闻”却往往是时效性新闻难得的事实背景、深度报道的由头。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还会被赋予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资源。信息的“再利用”,使得“旧闻”摇身一变,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6.
谢顾问:前不久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某医院破格为一个住院费不足的被撞伤的司机办理了入院手续,并使这位司机转危为安。可由于我采写这篇新闻晚了一步,加上稿子还要—一核对审查,稿子送到报社后,编辑说“过时了”。可也有人说,新闻过了时也可以“抢救”,是这样吗?52973部队刘喜刘立同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倘若等新闻变成旧闻时再去采写,那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新闻单位总是偏爱一两日内发生的鲜活新闻事件,而对那些过了时的新闻,总是忍痛割爱,“枪毙”了事。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是否稿子因为“过时”而被枪毙,就…  相似文献   

17.
俞杏莲 《新闻窗》2011,(2):43-43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人首先必须先画人的眼睛,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把头发画得很逼真,那么这幅画是不成功的。导语就是新闻作品的眼睛。新闻由头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有时,新闻的由头就是消息的导语;有时,新闻的由头只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借用“顺藤摸瓜”的俗语来说明新闻由头与新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谁之“发现”为新闻白承杰一时盛传“在庐山发现了黄远生的墓”,纷纷扬扬之后出现了异议:坟一直在那里,黄氏家人经常去祭扫,这算什么新闻?两种说法,哪个有理?黄远生之墓在庐山,这个事实对于报道者和许多读者来说是新闻;而对于“异议者”来说,则是旧闻。一新一旧...  相似文献   

19.
新闻资源优势在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新闻要讲究时效,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新闻贵在新。而新闻一旦见报,由新闻变成新闻资料,它就成了“旧闻”、多数人,甚至某些搞资料工作的人员,都认为除  相似文献   

20.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2):47-48
新闻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会成为“旧闻”。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的眼里,有些“旧闻”就不仅仅是过时的新闻,而是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就会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这种利用旧闻而展开的新闻策划,可以称作从新闻中找新闻,是对既有新闻的“深加工”,或者说是对新闻的二度开发或者再利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