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信息化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因此.城市信息化建设应该以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各种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为主体,最大程度地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和市民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2011,(5):I0003-I0003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在核心业务信息化、政府网站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等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社会生活中广泛渗透,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加速电子政务发展促进政府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艳东 《现代情报》2003,23(1):36-37
政府信息化是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先决条件。我国政府信息化及电子政务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一系列主要问题,鉴于于,政府应未雨绸缪,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相似文献   

4.
一.应用原则 电子政务建设应该首先以“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为第一原则。 实践证明.电子政务是“用”出来的.电子政务只能由应用推动,应用是规划技术方案的前提。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硬件、轻软件,重资金投入、轻运行管理。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就是电子政务的建设者与管理者没有从本质上重视电子政务的应用原则“所谓”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是指要以需求作为动力.以应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在我国,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政务信息化的建设中要善于捕捉和发掘政府机关办公业务和领导科学决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工作,并通过系统应用的成果不断推进系统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在政业务流程优化和重塑的基础上,以一种全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在府信息化的早期,人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计算机化”政府原有的业务过程,这样做虽然可以提高现有的业务过程的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但是却固化了传统的政务处理方式不利于政府改革,也没有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现状,探讨并总结出其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政府信息观念、政府行政管理结构、公务员素质、信息法律建设、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的应用和发展,明确提出“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央确定的目标,我国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为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各主要业务系统的互联交换和资源共享,以及规范政府管理与服务创造必要条件,继续完善和建设一批重点的政务、业务系统,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9日至10日,全国地方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经验交流会在厦门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主持。杨学山充分肯定了今年以来全国地方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他说,今年各地涌现出很多成功的实例,在政府服务、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解决了一些长期以来解决不好的食品安全、住房、流动人口管理、医疗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图书馆通借库流通图书管理外包的实践为例,阐述了图书馆基础流通业务外包的概念,以及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开展基础业务外包的必要性和业务外包后给图书馆整体运营带来的优势,分析在实施外包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些完善基础业务外包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是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为此,国家成立了由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电子政务建设协调小组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三重领导体制.分别负责决策部署、研究协调和规划指导,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从建设部署中看:统一网络平台、重点业务系统、基础政务信息资源推进公共服务、完整的信息安全保障、标准化体系、公务员培训、考核、电子政务法制建设等。充分展现了这项建设规模宏大、任务艰巨、涉及全局、影响深远。这是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部署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大系统.建设含司法、行政、立法为一体的广义政府概念下的电子政务体系.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焦坤 《现代情报》2002,22(12):17-18
文章就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探讨了目前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待更多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同仁关注,能够抓住重点及早解决这些问题,为高校的教育建设创造更完善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中数据处理、信息管理、电子政务起步和电子政务全面发展等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和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概述了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在政府网站、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业务系统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政府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支持了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各项能力的提升:展望了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指出其本质是政务体制与信息结构互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务外包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维护核心职能,确保信息安全,必须谨慎选择外包业务.分析了政府业务的特殊性,综合专有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对业务进行分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外包模式.为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云技术已经成为政府各行业等信息化建设的首选内容之一,在云技术的选择过程中,必将面临公有云和专有云的选择问题。但无论是采用公有云还是专有云都存在一些不足,无法完全满足专网、互联网、信息安全等复杂因素下的水利业务应用。随着信息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混合云部署模式应运而生,成为云平台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方向。本文以江苏省江阴市智慧水利建设的实践为基础,阐述了"互联网+水利"采用混合云模式的构建步骤,总结混合云的应用场景,并对水利信息化应用混合云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1998年“政府上网”工程为起点,我国电子政务经过近6年时间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政府从管理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对应,政府自我管理革命也在同时进行,这为我国电子政务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差异较大.各地方政府部门信息化水平发展不一.各类电子政务项目的功能划分、业务处理、数据格式、技术手段等千差万别.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务是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先决条件,电子政府建设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龙头,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一项基本策略。由于电子政府主要是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支撑的,要保证它的安全运行必须重视网络上的信息安全问题。文章从政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出发,对政府信息在电子政务运行中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对电子政府专用网络安全进行评估,指出了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7.
历年来,中国各界政府都在重视水利工程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各级政府水利信息化建设本着“统一规划,逐步实施,急用先建,先易后难“的原则,都或多或少地建立起一些信息系统,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由于基础资料的普遍缺失,条块分割,“信息孤岛“层出不穷,共享困难,如何整合原有的系统和数据就成了下一轮水利信息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西安市未央区基层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为例,论述我国基层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基层政府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推进基层政府部门信息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玉红 《现代情报》2004,24(11):205-208
中国加入WFO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应如何面对新机遇和挑战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通过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增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已经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共识,继而许多企业都在大搞信息化建设,随之信息安全问题也就浮出水面并显得尤为紧迫。本文介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等的一些概念,分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在整体情况及在Intemet、Web环境、企业内、外部、意外及灾难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威胁所构成的信息安全问题,提出信息安全防范、企业信息安全建设、信息安全系统的原则等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标志。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我国信息资源总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薄弱导致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封闭现象严重.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协同不能有效进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缓慢,信息服务质量不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