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有很多老师抱怨说上复习课没有学生听,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为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我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对复习课也有了重新认识:那就是复习课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罗列与重复,也不同于习题课,复习课同样要情理交融,生动活泼,要让学生愿听乐学.这样才学得扎实,才能提高复习效率.现在我大胆地抛弃了以前传统的做法,尝试让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回忆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我按照观察实物、联想讨论、探究与采用"师生互动"的全新模式进行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听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中的<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课,感觉课堂上充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整堂课的教学中,执教老师很好地体现与演绎着品德与生活的鱼水关系.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我陪一名同事听"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同事姓刘,是一位语文老师,从未教过数学.她说自己是"外行",想好好学习怎么上数学课.所以她听得很认真、很投入,完全是以一名二年级学生的身份,虔诚地在听这节课.可是,在听课过程中,她仍有很多地方听不懂.于是,她不断地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我尽量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4.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的课,讲的是<穷人>这一课. 在总结课文时,老师提问:"同学们,学了<穷人>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很显然,这个问题是为归纳中心思想而设计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纷纷地回答:"我觉得文中的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善良.""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此时,老师准备归纳了.  相似文献   

5.
感谢<小学教学>编辑部的领导与编辑们给我机会,使我能有幸听到特级教师郑桂元"观察的范围"这一课.听郑老师讲课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享受着郑老师引领学生展开数学思维活动的美丽,享受着学生在探索道路上演奏出的那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这些享受都源于郑老师的精心设计与恰当引导.郑老师的课在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我参加了承德市语文教学评优课活动,听了三十多位各县、区老师的课,真是各具特色、精彩纷呈,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受益匪浅.多数课教学过程流畅、课件制作色彩斑斓、五花八门.但是透过这些热闹的外表我们能够发现,在一些课堂上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其中的一种现象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通常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们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都讲了,如果再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就是学生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字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在班会上,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老师应该怎样留作业?一个平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发言了:"老师,您平时教的生字,我在课上就记住了.可我的字总写不好看,我能不能不抄生字,自己练练字?"经他一说,大家立刻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的想少抄生字多练口算;有的却想多练朗读;还有几个同学要挤出时间写观察日记……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样子和期待老师认可的目光,我感动了--八九岁的孩子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呀!  相似文献   

9.
上新授课时,讲完课,我会习惯性地问学生:"新学的知识大家都懂了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懂了。"这时,我会满意地点点头。这种现象在其他教师的课堂上恐怕也屡见不鲜。有时我也想,这其中或许有"滥竽充数"者。经验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举起"不懂"的手,说不定会受到老师的严厉警告:"上课要注意听  相似文献   

10.
易康出生后生了一场病,导致骨骼发育不全,走路摇摇摆摆,常常不由自主地摔倒,加上还有口吃、流口水的毛病,因此十分自卑,平时不与人言语,上课时心不在焉,常常望着窗外发呆,在课堂上我没听他说过一句话.两年了,听说过有关他的两件事,一次是他把流出的口水滴到同桌的课桌上,小女孩哭了;还有一件事是听语文老师说,易康在日记里写道:"校长批评我背对着饭桌吃饭,其实他不知道我常流口水,同学们嫌我脏……"我听后心里咯噔一下,有点痛.  相似文献   

11.
周仕龙:今天我们研讨的话题是"常态"课向"优质"课的转化.当前老师们普遍反映:一学期上的课感觉有一大半都是平平的"常态课",最羡慕自己也能像智慧型教师一样上出更多的出彩增效的"优质课".事实上,"实施素质教育、构建质量课堂"需要大量的"层出不穷"的"优质课",需要更多的老师超越平庸、实现提升,构建有自主特色的"优质课".下面,我们结合所听的一节常态课的教学片段,来谈谈各自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计算教学中是算理重要还是算法重要?我暂且不去讨论,不妨先来看一个惬意的笑话.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师范生到小学去教课,他教的内容是"5以内的加法".课上有一位学生举手问他:"老师,1+1为什么等于27"他当时真不知道怎样跟学生解释,再说就算解释了学生也不一定听得懂,再加上教学内容多、时间紧,也不好跟学生过多纠缠,就回了一句"国家规定的".  相似文献   

13.
上午第三节课前,我到李老师班去听课,刚到教室门口,李老师就从教室走出来,紧张地把我堵在门口:“你要听课吗?”“对,听你一节语文课。”“哦,对不起,这节课我主要讲课后作业,没啥听的。”出于尊重,我没有执意进班听课。类似的情况,每学期我都遇上好多次。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制订行事历时,不少教师对公开课总是一再推诿,不愿接受,甚至坚决拒绝。回到办公室,我想起六年前与林蒙老师的一次对话以及他的成长历程。那是一天下午第二节课刚下课,我匆匆进入林蒙老师的教室。上课三分钟后,林老师突然发现我坐在教室后面,他急忙朝教室后面紧走几步,耸…  相似文献   

14.
我所认识的一位老师,刚刚接了高三新班,前几天见了我,不无悲哀地说起:"现在的高中生,越来越没有灵气了。"听了这句话,我感到非常揪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令人痛心的现象呢?前几天我听了几节高中的课,老师都是有些功底有些名气的。按照时下的标准,课上得都很成功,可是几乎每个老师,在课上反反复复说着同样的告诫。那些话,虽说都很实在、恳切,也很实惠,但也许正是如此,才使我听得心惊肉跳。这几位老师在课上言必称高考。比如一位老师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在  相似文献   

15.
学会倾听是数学新课标赋予数学教育的全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案例一: 上个星期三,笔者在听了一节"三角形的分类"课,要开始操作活动了,老师刚说下面我们准备……,只见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操作了;课堂上学习讨论时,还没有听完老师的要求,便热热闹闹地展开了,讨论结束,你的意见还是你的,我的还是我的,意见不统一;当同学发言时,很多学生缺乏耐心或不听,或着急地插嘴、抢着答;在做练习时,有的学生不愿静下心来听老师读题释题,往往审错题意;作业也不按老师的要求做.看似热闹的课堂,却好像少了点什么?仔细想想,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了、讨论多了,可仔细"听"却少了一些.  相似文献   

16.
一天上午,我想随堂听小吴老师的语文课。第一节课时,我打电话到三年级语文组,经询问得知小吴老师当天上午第二节课执教《拉萨的天空》一课。这是一篇新课文,我并不熟悉。在处理好事务后,我于第一节下课前十分钟赶到三年级办公室.借小吴老师的语文书把课文看了两遍。三年级其他班级的老师听说我要听小吴老师的课,也随同我一起前往听课。小吴老师课前准备很充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教学流程自然流畅,但是我始终觉得学生学习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似乎教师牵引得太多,并没有真正地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一边听一边思考:假如这篇文章让我来上,我该怎么上呢?下课后,老师们纷纷回到办公室。  相似文献   

17.
苏娟 《四川教育》2007,(9):40-40
参加了这次在我校举行的观课议课现场,我从中感悟到了这种新型的教研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新".它一改过去我们只用耳朵听、对课堂现象进行简单的是非评判、执教者被动接受来自听课老师的种种优缺点定位的状况,注重对课的全过程研究,而不仅仅注重结果--课上得怎么样,理念新不新.二是"实".观课议课需要参与者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思考,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智慧.观课议课不是下结论,但参与者需要有自己的意见,设身处地地用这样的结构来思考和表述:"假如我来教,我将这样教……"三是"直".  相似文献   

18.
那天我刚走进教室,就见班上的肖华同学在座位上低声抽泣.我立即走到他身边关切地问:"怎么回事呀?"他委屈地回答说:"老师,这个课代表我不当了!"  相似文献   

19.
近两三年来,我听了很多课,相继写了80篇听课手记与老师们交流.在交流中,我深切地感悟到:古今中外,课堂教学诸多问题的关键多集中在“时间”上. 一、这一次,我计时听课 林森老师在高一上英语课,以《叶小刚》为材料上泛读学习课.《叶小刚》是一则介绍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叶小刚事迹的短文,不到300字,阅读难度不大.时间上安排一课时,课型定为泛读学习,都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20.
今年4月,有幸参加了《教学月刊》社的“好课多磨”活动,得以欣赏各位名家的风采,不仅让我学习到“课要怎么上”,更让我知道了“课为什么要这样上”!其中,特级教师钟麒生老师提到“他为什么上《平均分》一课”,缘于上学期的“同一堂课”。正好,我也观摩了那次教研活动后,更巧的是,我也尝试上过了“平均分”一课。对于这节课,对于钟老师磨课心路中提到的部分内容,我有自己的想法:[片段一]钟老师:用分奖品引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有悖生活常理。钟老师分析:6枝铅笔分给一、二、三等奖得主,同样的6枝铅笔分给三个鼓励奖得主,就会出现鼓励奖的奖品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