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鞠晶  杨华 《教书育人》2005,(7):53-55
衔接是一种语篇现象,它是能够表明语篇经验连贯和人际连贯的一种语言手段。至于连贯,与其说它是语篇本身的一个特征,倒不如说它是语篇理解的一个特征。它与我们对语篇的理解息息相关,并且在语篇产生和诠释语篇时出现。它作为过程存在于语篇之中,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脑海中,是一种精神现象。  相似文献   

2.
李新 《现代教学》2008,(12):47-48
2008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在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选材体现多元性 从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选材来看,两篇现代文,一篇是典型的报刊时评,一篇是文学性很强的回忆散文;两篇文言文,一篇是唐朝的史传文学,一篇是明朝谭元春写的诗集自序,选材体现了多元性。  相似文献   

3.
于志成 《中学文科》2007,(11):13-13
文学作品是以形象反映生活。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优美抒情的诗歌、散文,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小说,一篇篇说理充分透彻的议论文……同样也是形象的反映生活,是生活的再现。作为教师仅限于讲述课本中的语言文学、篇章句段,那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想像和创设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课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更大的收获。[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陕西省特级教师薛明读懂一篇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如何去读懂一篇课文呢?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懂”的标准,一个是“懂”的方法。“懂”,是了解了,明白了的意思。所谓读懂了一篇课文,从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上去看,...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者曾经指出,英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呈现直线型,而汉语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的。文章通过对四篇优秀英汉文章的结构分析,发现两篇汉语文章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而两篇英语文章中一篇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而另一篇的思维方式是圆型的,并由此得到文化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启示。  相似文献   

6.
明确教学目的深入理解课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吉林省教育学院李莉这组教材由两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一个基础训练和说话、写话教材组成,讲读课文中有一篇古诗《春晓》,一篇新课文《丑小鸭》。阅读课文《春雨》是一首儿童诗歌。《春晓》是一首古诗,作...  相似文献   

7.
第一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河北张建忠一、第八单元教材分析这单元由三篇讲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所构成。三篇课文中有一篇韵文、一篇短文和一篇童话故事,是这一册课文体裁最多的一个单元。这些课文,有的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房屋建设的变化情况,有的赞扬了...  相似文献   

8.
《人在表现最好的时候》是一篇千字,是一篇小小说,却是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人的颂歌。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了两篇关于变形的文章,一篇是卡夫卡的《变形记》,一篇是蒲松龄的《促织》,一个是人变成了甲虫,一个是人变成了蟋蟀。那么,除了变形这一点两者相似之外,两篇文章是否还有可比之处呢?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语境理论入手,以余秋雨的散文《废墟》为文本分析对象,探讨散文语篇中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的辩证关系,以及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在散文语篇中的互动建构。散文语篇中同样存在着语境适应论,散文语篇中的静态语境是一种背景语境,是一种具有普遍公共修辞经验的背景语境认知;散文语篇中的动态语境是一种临时语境,是作者根据个人修辞经验临时建构的隐喻认知。在一篇成功抒情的散文里,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互动地交织在语篇中,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静态语境通过动态语境得到展示,动态语境经由静态语境得到聚焦。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中国3000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是一部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绷)的中国占代文学巨作。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学者和作家。作为一位作家,他是以散文著名的。1935年,中国出版界编成一部重要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请鲁迅、胡适、周作人、郁达夫和朱自清等10多人编成。郁达夫编的《散文二集》里收入鲁迅、周作人等16家共131篇,周氏兄弟占81篇,选入朱自清的共7篇,居第3位,比冰心入选的还多1篇。可见朱氏在现代散文家中的地位。他的散文,尤其《背影》一篇,最为人称道。像我这样70岁左右的一代人,可以说没有不从教材上读过这篇散文的,要是一位教师,也就没有不教过这一篇的。我每读此篇,都深受感…  相似文献   

13.
以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增强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为宗旨的《社会道德规范》一书于1996年9月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社会道德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它的各个层面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社会道德规范》一书正是在这一点上保持了其固有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就全书来看,它是一个整体,除开篇和结语外;共分六篇:一、基本道德篇;二.社会公德篇;三、职业道德篇;回\婚姻家庭篇;五。为人处世篇;厂、文明礼仪篇;基本涵盖了现实生活中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每篇30系,共计180条。篇S篇之间,条号系之间…  相似文献   

14.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课,其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已成为定论,人们已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思想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它蕴含在语文教材里,贯穿在语文训练中。”(于漪)这就是所谓“渗透”。那么,如何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老师准确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不仅能从中得到知识的沐浴,而且能接受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呢? 一、找准切合点,因材施教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可以说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一篇篇或质朴厚实、或轻…  相似文献   

15.
描写语篇理解的交互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语篇理解是一个以人类认知的关联性取向为基础的动态认知过程。语篇理解过程中,作者、语篇、读者几种因素基于认知关联性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制约平衡”,制约着语篇理解;读者的认知推理对语篇理解有突出的作用。为此,对语篇理解的描写,可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采用一种作者、语篇、读者以其相依相离的“制约平衡”制约语篇理解的交互模式。  相似文献   

16.
英语词汇在语言使用中是以语篇的形式出现的,语篇语言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翻译时应该把语篇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语篇虽然是由一个个段落、一个个句子组成,但是它不是语句的机械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组合。连行翻译时,在把握住原文语篇特点的同时,译者还要对每一节、每一段给予足够的关注,认真理清语篇的发展脉络,层次及句与句之间的链接。虽然译者翻译的是一个个的词、词组和句子,但必须意识到,只译好了一个句子,并不等于完成了翻译任务。要将句子集合起来组成句群、段落直到语篇。了解文化与语篇意识,将语篇意识应用到英语翻译中,可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吴忠豪先生提出:“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我们的教材是以一篇篇课文呈现的,如何从一篇篇课文的范例中引导学生品悟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为他们的阅读、习作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方法,沉淀更多的思想与意识,是我们语文教师更该关注和担当的。  相似文献   

18.
优化教材结构,进行“四结合”大单元教学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大都是一篇一篇地教范文。每册教材的课文之间有的并没有一定的联系。这种教材结构显然是从一篇一篇课文着眼,通过部分的相加,求得整体的功效。布鲁纳等人曾做过一项实验...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父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张我和姐姐初为人师时与父亲的合影。父亲是农村中学一名普通教师。这些年来,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名誉和地位,放弃了一次次升迁的机会,独独钟情于这三尺讲坛。父亲是我的老师,我爱看他漂亮的钢笔字,爱读他给我和同学们作业下的评语,爱欣赏他写成的一篇篇教学札记、一篇篇人生小语、一篇篇痛击社会时弊的随笔。我读懂了他的正直与严谨、坦诚与宽容,我明白了父亲为什么给我选择了这三尺讲台。我更敬佩父亲的口才,他上课语言幽默、诙谐,旁征博引,循循善诱,话语总是如一汪清泉,清澈、新鲜、质朴。遇到不平事父亲又是如此的嫉恶…  相似文献   

20.
汪燕华 《培训与研究》2007,24(6):124-126
主位结构作为体现语篇功能的一种信息结构,是语篇信息结构和修辞意图的外在表现,也是译者了解语篇中的信息分布和谋篇机制的不可或缺的参照。在语篇翻译中,译者可从分析原文的主位结构入手,把握交际中的转换规律,通过再现和重构原语语篇的主位结构获得语篇信息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