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新闻评论是我国电视最为重要的节目形态之一,电视新闻评论主体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动者和实施者。电视节目的构成元素主要包括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而电视节目的新闻话语是将视听元素相结合,从而分析现象,发表见解。不同的新闻评论节目由于自身各项条件的不同,在新闻话语方面也相应具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对《关键洞察力》和《深度国际》两档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的比较分析,对其新闻话语运用的异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电视媒介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向受众传递信息,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复合语言构成了电视语言系统。对于电视新闻来说,画面语言是它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就是靠具有形象特征的画面和声音同步进行信息传递、叙述事实的。一条优秀的电视新闻是声音和画面(包括字幕)完美统一的结晶。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好的新闻体裁由于没有充分运用电视画面语言的独特优势,而未能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报道是通过画面、声音、文字、图表、色调等多种视觉和听觉元素来传播事实的,文字稿件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笔者最近在编辑电视新闻稿件时,发现记者在文稿中使用修辞格的情况多了起来。新闻写作中修辞格运用得好,能增强语言感染力,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感人,但过多过滥,那效果也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在陈述事实时,记者最好慎用修辞格并用得规范,这是新闻写作与其他写作的最大区别。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制约着修辞格这种具有较强主观色彩手段的运用,因为乱用修辞格,有时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从而失去电视媒体应有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曲文波 《新闻窗》2012,(2):71-71
画面语言的视听享受电视新闻是电视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以其自身的特性——视觉与听觉的有效融合,以非常直观的形式将新闻信息直接传达给广大观众,使观众能够更加直接的了解世界、认知社会、了解自身。电视新闻可反映动态新闻,传递新闻信息、表现新闻事件主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电视新闻给观众带来了一幅画面,  相似文献   

5.
李建敏 《青年记者》2006,(14):83-84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音乐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虽然音乐并不是电视新闻传递的主要信息,但是18直着电视新闻的变革,音乐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到新闻中,对画面进行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配合画面语言、字语言),使得电视新闻更加细腻、形象、丰富、生动,以独特的魅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客观性是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客观性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电视新闻采访取得更好的成效,进而提升电视媒体以及电视新闻记者的竞争力。本文以民生新闻采访作为案例,对新闻采访中如何把握客观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对电视民生新闻采访把握客观性的重要价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采访客观性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强化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的客观性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声音和画面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两大重要符号,二者缺一不可。一个出色的电视新闻作品要以声画并茂的新闻传播方式,让受众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触摸新闻事实。电视新闻作品中,如何科学运用声音和画面是确保新闻信息传播效果以及传播质量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了电视新闻中声音和画面的具体作用、表现形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在国内出现,该类型节目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弊端。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话语传者的特点分析、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话语信息流的构成以及电视受众对新闻谈话节目话语的认知与理解,解读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话语传播效应,并提出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话语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华华 《视听》2012,(7):28-30
电视信息传播的符号系统包括视觉和听觉两个部分,反映到受众面前就是声音、图像或字幕,形成声画字的立体表现形态[1]。对于电视新闻来说,画面语言是它的基础语言,声音语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语言。随着电视新闻的发展,字幕逐渐成为传递新闻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条优秀的电视新闻是画面、声音和字幕完美统一的结晶。一、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电视画面语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电视视频画面信息及负载的同期声。它形象地为观众传递一种确定的信息,是构成电视节目的一大要素。在电视新闻这个现代化传播媒介中。  相似文献   

10.
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作为电视新闻的两大要素,是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辩证关系,电视新闻追求的是声画合一,不能厚此薄彼,而是深层次的统一。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中声、画关系的探究,阐述声画合一的本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话语转变是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重大变化,其本质上是一种传播和沟通行为的变化.新闻话语转变是传统传播模式的解构,话语转变是新闻观众受众地位提高的表现.新的话语产生了新的文本,新的叙事方式,使电视新闻观众爱听爱看,从而提高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相似文献   

12.
电视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作用于观众的感知,视觉和听觉构成了电视语言的两大要素,它们的相互配合,构成了电视语言系统,即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复合语言。其中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是靠具有形象特征的画面进行信息传递、叙述事实的。  相似文献   

13.
赖冬阳 《中国记者》2023,(3):100-104
<正>一、访谈式新闻评论话语策略概念借鉴代树兰关于话语策略的定义:“话语策略是交际参与者为实现话语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是说话者为实现交际目标对话语手段、话语形式、话语风格等的有意识的选择和使用。”[1]访谈式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话语策略,是指访谈主持人为实现事先所设定的访谈目标,围绕访谈的主题而采取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手段和技巧,是主持人和新闻观察员或者专家对所使用的语言的内容、语言的手段和形式、语言风格等有意识的选择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以“短、实、新”为标志的清新文风正成为中国新闻界的新风尚。改进文风,既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关乎新闻媒体的自身发展。改进文风对新闻表达样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界以此为契机,努力进行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新闻话语方式变革。本文主要从新闻语言的角度探析电视新闻话语方式上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5.
单长虹  孙茜 《东南传播》2014,(12):66-68
电视新闻评论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占据主导地位。电视新闻评论中对语言的使用,能够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央视《新闻1+1》为例,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语言的使用、新闻语言行为的构成以及正确使用新闻语言的意义三个方面,阐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6.
李茂华 《报刊之友》2014,(11):131-132
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流行带动了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感官主义倾向。本文以《成视新闻》与《零距离》为例说明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感官主义制作倾向。电视新闻节目感官主义制作倾向表现为:硬新闻软化、软新闻浅表化;视觉效果丰富化;听觉效果戏剧化等方面。电视新闻从业者应正确对待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感官主义倾向,使之正确地为新闻服务。  相似文献   

17.
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流行带动了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感官主义倾向。本文以《成视新闻》与《零距离》为例说明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感官主义制作倾向。电视新闻节目感官主义制作倾向表现为:硬新闻软化、软新闻浅表化;视觉效果丰富化;听觉效果戏剧化等方面。电视新闻从业者应正确对待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感官主义倾向,使之正确地为新闻服务。  相似文献   

18.
怎样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我们从近年来电视新闻改革的实践中,可以理出一些思路。一、增强新闻意识电视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新闻。因此,电视新闻质量要上去,务必要遵循和报纸广播新闻共同的新闻传播规律,即重视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与社会性的规律,这是深化新闻改革的重要途径及趋势。具体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整体形象如何,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注重自身整体形象的美感,塑造个人魅力,提升荧屏形象。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整体形象包括有声语言即播音和无声语言即表情、服装、化妆等。新闻的严肃性、客观性决定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播音、表情、  相似文献   

20.
关小俞 《东南传播》2010,(7):181-182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是消息类新闻的深化、补充、拓展和延伸。如今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传播信息的新闻体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笔者认为在充分尊重新闻客观性的前提下,政治敏感、播出时机、可行性,是电视新闻系列报道策划必备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