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建国 《武当》2007,(1):4-7
序说 武式太极拳三路小架亦称“李家三路小架”,武式太极一路中捋架于1857年研创,武式太极二路炮捶于1859年研创,武式太极三路小架由永年广府西街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在母舅武禹襄所传拳架基础上,多年苦练研创的第三套高层次功夫架。一路中捋架和二路炮捶,已在《武当》杂志1998年1期至10期系列刊登,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而三路小架一直在恩师所著《秘谱》中保存,多年来从未披露于世,更少传于外姓人,直到我的恩师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传于永年个别人室弟子。为继承和发扬先辈传统武式太极拳系列完整套路,使恩师所传系列套路真谛免于失传,本人首破家传门规,特将三路小架披露于此,望太极同仁参阅,共研揣摩其奥妙真谛。并对本门传人朱瑶盛、柴剑鸿、金爱平三同志的大力协助整理表示谢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序说武式太极拳三路小架亦称“李家三路小架”,武式太极一路中捋架于1857年研创,武式太极二路炮捶于1859年研创,武式太极三路小架由永年广府西街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鱥,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在母舅武禹襄所传拳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6,(1):F0003-F0003
1955年出生于河北张家口市。现任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邯郸市文化局副局长、河北省武协副主席。1972年从师武式太极拳传人李锦藩学习武式太极拳,深得精髓。长期从事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多次出国传授太极拳。主要著作有《简化武式太极拳十三式》《传统武式太极拳述真》等.以及武式太极拳的教学光盘。  相似文献   

4.
4月4日上午,作为河北省2008年清明节文化活动的重头戏武式太极拳祭祖,在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古城武禹襄故居举行了亮拳祭祖典礼。按照传统仪式,武式后人代表、第五代传人代表先后向祖师敬香、奉献花篮和水果。第五代传人由金竟成领祭,钟振山宣读祭文,胡凤鸣主持仪式。随后,百余弟子同时演练武式太极拳及各种器械。祭祖典礼由永年武式太极拳协会具体组织,武式后人代表、武式太极拳传人共两百余人参与了祭祖仪式。  相似文献   

5.
高飞 《中华武术》2001,(4):30-32
廉让堂太极刀,是武式太极拳的主要器械之一,由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1812~1880年)的外甥、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1832~1892年)于1861年在武式太极拳架的基础上创编而成。此刀,过去一直在李氏家门内秘传,从不示人,为武式太极拳李氏门内嫡传功法,即便是武派传人,作李家血统,皆不可得,故被后世名之日:廉让堂太极刀。  相似文献   

6.
名家信箱     
安徽祁门县汪新华来信:我多年学习太极拳并教授太极拳,现有两个问题向太极拳专家和名家请教。1.太极拳八法中的棚、捋、挤、按、采、挒、肘、靠的掤的读音应该是什么?我们一般都读péng,可是在《辞海》中的读音为bīng。请问这个字应该怎么读?2.在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中,都要求实式、48式等太极拳要求的虚脚转动明显不同,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动作,都是重心后坐,虚脚脚掌翘起,用脚跟转动。我认为,现代太极拳改编得  相似文献   

7.
据悉,中国武术协会北京中武国际武术培训中心将于今年10月下旬举办传统武式太极拳(85式)套路培训班。特聘请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先生亲自执教。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  相似文献   

8.
孙建国 《武当》2009,(8):15-16
武式太极拳属太极拳系中的中小架式,又称中捋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拳架小巧紧凑 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出自于书香门第,清朝时期达官贵人身穿长袍大褂,不迈大步,不下大势,特别注重内在修养,所以在练功时架子较高,拳式小巧紧凑舒缓。但武禹襄祖师早年随其父武烈习练长拳、洪拳,已有深厚的功底。而到赵堡后得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概要图》等,归里后与二甥李亦畲、李启轩研创多年,于1859年另创有二路太极炮捶和三路太极小架。此拳法对敌应用,发力快如闪电,用劲动如雷霆,步伐变化多端,身法有刚有柔,  相似文献   

9.
乔松茂,1955年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为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现任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北省武安市副市长。 武式太极拳由清代永年县人武禹襄创编,集武学、哲学、医学于一体,删繁就简,将强身、健身、防身熔为一炉。  相似文献   

10.
殷光远 《武当》2005,(6):14-15
太极拳的单腿支撑动作,在陈、杨、孙、吴、武式传统太极拳及社会上广大中老年人演练的竞赛套路中,都有单腿(左或右)支撑的运用,而单腿支撑的好和否,则直接影响整个套路的舒展大方、美观、健身及技击效果。现仅以传统杨式太极拳及以传统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的40式竞赛套路和24式简化太极拳竞赛套路,谈谈如何掌握练单腿支撑的稳定性。修练单腿支撑的稳定,首要的是加强底盘功夫的锻炼,如一代太极拳大师李雅轩师爷所教导:"两腿如厢底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舟,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水涛之动而  相似文献   

11.
《武当》2013,(6):8
本院院长、法人代表孙建国老师为武氏太极拳第五代正宗直系传承人;结业于北京中医药培训学校;中国武术七段;武当百杰;精武百杰:《中华崛起》大型丛书"特邀编委":邯郸峰峰武协副土席男;原武当三丰武馆主教练兼办公室主任:邯郸学院、南昌理工学院客座教授:香港武术联合会太极名家。曾与广州俏佳人音像公司、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拍摄《武式太极拳》VCD系列9碟,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审定的《中华武藏》系列《武式太极拳》DVD系列20碟中英文版。河南温县电视台拍《东南西北太  相似文献   

12.
孙建国 《武当》2014,(3):44-47
武式家传太极拳有三种套路,分别为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由永年广府武禹襄与其二甥李亦畲、李启轩共同研创于1857年、1859年和1862年,现将套路中部分动作招式应用展示给大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所谓“拳架”,既指拳术动作,也指拳术套路。门派化的武术传承,主要依赖拳架团聚其传习人群。太极拳系亦然。目前,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架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这五个太极拳流派不仅有着各自开山的传统拳架,也有着由其传人根据研习心得创制的新编拳架。近些年来,国家武术主管部门还组织有关专家,以五式传统套路为素材,以竞赛为目的,  相似文献   

14.
孙建国 《武当》2009,(4):17-17
武式太极拳注重身法而不注重于招法,注重于气势不注重于形势,武式太极拳身法八要即是:含胸、拔背、提顶、吊裆、裹裆、护肫、松肩、沉肘。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的武式太极拳研究会年会于5月1日至3日在邢台市电力宾馆召开。 邢台市是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人才荟萃,名家辈出。这次年会是  相似文献   

16.
周英南 《武当》2006,(6):11-12
简化太极拳(24式)和88式太极拳是原国家体委运动司分别于1950 年代中期和后期,根据杨式太极拳(杨澄甫大架)组织编写的。这两套拳编写修改后即向全国普及推广。自此,太极拳运动开展日益广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活动。1993 年5月,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在各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 42式太极拳,并作为国家规范化竞赛套路推广普及。上述套路,通常称为“国家套路”或“表演、竞赛套路”,以区别于传统套路。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很小,但是喜爱传统中国武术者却大有人在。十年前的新加坡习练传统太极拳的风气便很盛,每天早晨,公园里、组屋区的空地上、各地区的联络所和运动场上,习练太极拳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人们对传统武式太极拳却非常陌生,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还有这个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因为当时市面上各书局里都看不到关于武式拳的刊物,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眼法     
1988年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太极拳全书》,该书是合编本,合编了此前已经出版的《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馨编著)、《杨式太极拳》(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吴式太极拳》(徐致一编著)、《武式太极拳》(郝少如编著、顾留馨审)、《孙式太极拳修订本》(孙剑云编)。编者编写各式太极拳书,都力图让读者相信,在传承过程中,他们没作增补,保持了原汁原味。客观地讲,太极拳有这么多式,讲解又是这么细,谁能做到没有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观点意愿?由陈式衍生出杨、吴、武、孙等就是“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观点意愿”的产物。当我们在探讨问题时,抱着科学的眼光,会更有益于看到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2005,(10):4-4
8月22日上午,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向焦作市捐赠了他花费15年心血编撰的太极拳资料。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筱麟、焦作市政协主席赵功佩、河南省体育局副局长王鹏应邀出席捐赠仪式。陈正雷向焦作图书馆捐赠的资料分光盘和书籍两部分,其中光盘系列包括《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陈氏太极拳新架二路》《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陈氏太极拳养生功》《陈氏太极拳单剑》等共15种28盘,  相似文献   

20.
对于喜爱武式太极拳的读者,此文真是珠玉般的作品。从这篇由傅仁东先生亲自示范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武式太极拳的玄妙,更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太极拳养生与技击价值的殊胜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实在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作者傅仁东先生是一代名师刘常春与吴本萍先生的入室弟子,武式太极拳剑修为炉火纯青。现担任辽宁省武术协会常委、沈阳市武术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武当地宫鸳鸯拳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太极梅花螳螂拳研究会会长、辽宁精英武馆馆长等职,与关铁云、韩宝轩等人齐名,均有声于辽宁武术界。这篇无私奉献的大作,由沈阳电视台张方先生鼎力推荐。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喜爱并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