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汉语词语儿化后所引起的词义变异是多方面的。有的词语儿化后,虽与原词的词义有联系,但所指范围却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词语儿化后与儿化前相比,词义相去甚远,以致易出现不合理的联想;有的词语儿化前后两种形式并存于同一语句中,常常造成理解偏误。探讨儿化中的语义变异,在留学生的口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文化内涵的表现1.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没有互相对应或契合的词。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 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Che  相似文献   

3.
语汇中不少词语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这是人们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有的词语带有喜爱、赞美的色彩,一般称为褒义词;有的词语带有贬斥、厌恶的色彩,一般称为贬义词。写文章时,一定要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选用色彩协调的词语,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褒贬失当的现象都是常见的。  相似文献   

4.
因果复句是用于表示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古代汉语因果复句属于偏正复句,共有11个句型.这些句型如果按照表示原因与结果的顺序不同,可以分成以下两组.第一组 由因及果复句(句型1—句型6).这组复句的特点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前分句表示原因,后分句表示结果.吕叔湘先生把这种句子叫做“纪效句”,杨伯峻先生则称之为”结果句”.①这组复句有的在前分句中有关联词语,有的在后分句句首或句中有关联词语,有的前后分句都有关联词语,也有的根本不用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5.
词语有褒贬之分,而且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有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单独读,无非读得正确无误、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情感从何而来?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词语才会有情有味,有声有色.那么如何让蕴含丰富情感的词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去."斯霞老师更是身体力行,她对"关心"一词的教学,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6.
文言词语的意义是相当复杂的,有的与现代汉语形同义殊,有的意义经过比喻、引申的变迁,意义更加丰富,要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这些文言词语的意义决非易事。而成语中许多词语还保留着文言词语的用法,用学生熟悉的成语词语的意义去解释新出现的词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每一个方言总是拥有一批最能显示本身特征的方言词语的。当然,方言词语流通的范围并不能导致直接划出方言区域的界限,但是,如能结合语音特征等诸方面的因素,方言词语的比较对照对于识别不同的方言或土语群仍不失为重要的一环。湖南方言纷纭复杂。有的方言词语流行很广;有的方言词语只在很有限的地域内通行,甚至只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地点使用;有的方言词语在甲地是根深蒂固,在乙地却象是水上浮萍,问年轻人说有,访年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新编初中语文双册补充教材中不少取材或涉及山东人民生活所运用的山东方言词语。为帮助广大教师与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笔者以《荒滩柳绿》一文为例,逐一从课文中举出例句,用普通话加以解释。有的方言与普通话很相近,但具体含义不同,如“条帚”;有的方言词不止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批评的兴起,评论界对印象性的词语不无微辞。从文体价值的角度来看,印象性词语与句型结构的关联性较为复杂,有的印象性词语是对文体审美价值的概括,有较高的关联性,而有的印象词与句型结构的关联度则依具体情形分析而定。本文试图探讨两类不同的印象性词语和句型结构在文体价值上的不同的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10.
宁夏方言作为西北长城地带北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随着明代以来几次大的移民迁徙逐渐形成的。在宁夏方言中,留存着部分颇具特色的古语词。有的词语仅存语音,难以确定字形,需通过语音、语义探求本字;有些词语保留古义仍在方言中使用;有的已改变为与本义有联系的其他意义。本文选取11个有特点的古语词加以考释,探求方言词语流变的历史过程。同时根据这部分词语的使用范围,力图揭示影响宁夏方言词汇面貌的不同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使用明朝鲁西临清一带方言所写的明代小说名著《金瓶梅》中的语例为佐证,对现代汉语豫西偃师方言的一些方言词之意义和词性等进行了诠释,为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作参考的语料。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张孔目智勘魔合罗》中的"来"语义丰富,用法多样,在对其进行穷尽性统计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描写了"来"的不同用法,发现"来"作为实义动词和趋向动词的用法所占比重最大,作为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语气十分丰富,作为动态助词和事态助词的用法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依然保留在亳州方言中。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的《歧路灯》处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演进的过渡阶段,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对《歧路灯》中"啥"类疑问代词的具体用法做了详尽地静态描写;另一方面,对于《歧路灯》中"啥"类疑问代词所反映出的时代和地域色彩也作了进一步探讨,认为"啥"是一个地域性较强的方言词,在所考察的文献中,只在河南以及山东方言的局部使用。今天河南方言中"啥"仍十分活跃,大部分河南话基本只用"啥",不用"什么"。  相似文献   

14.
"儿化"现象是普通话和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对其研究的文章很多,有共时的研究,也有历时的思考,主要有三方面:普通话的"儿化"现象研究、方言"儿化"现象研究和对其演变的研究。总观这些研究,其中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方言与共同语的结合、共时与历时的结合、多方言的综合比较研究等还做得不够。  相似文献   

15.
台州方言保存了大量古代汉语要素,词汇上保留古语的成份尤多。税指租赁,无论出租还是承租;吃的对象可以是饭菜,也可以是酒茶,还可以是"烟";藁是以稻草编成的置于席子下面的垫子;草表示雌性动物;端正表示事情预备停当;鸡子指称鸡蛋保留古代汉语习惯用法;家生指家具工具器皿物件;掇指用双手捧物,即"端"的音转;蹊跷(跷蹊)是奇怪、怪异之意;腌指食物变臭。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用穷尽式量化分析法,对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初70余年间,六位现当代北京作家的九部作品中的“给”字句进行量化分析,系统探讨了北京话中“给”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介词“着”产生于魏晋时期,是近代汉语里较为重要的一个介词。后来随着汉语介词系统的发展,介词“着”的部分功能逐渐呈现出了没落的趋势、甚至消失。但是,在明末清初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聊斋俚曲》里这个介词不但仍很兴盛,而且保留了其早期的用法。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当时山东方言内部的地域性特征,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对于研究汉语历史方言和现代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普通话不存在语气词“在”,但在汉语史上以及现代的一些方言中“在”能做语气词,并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文章以五寨方言为例,在考察五寨方言语气词“在”用法的同时,与汉语史上以及其它方言的用法做了比较,希求探究五寨方言“在”发展的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19.
刘敏 《甘肃高师学报》2010,15(3):55-56,114
德州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其方言属官话方言冀鲁官话区的石济片聊泰小片,与普通话相比,其词缀的使用较为丰富。仅就德州方言中的后缀"巴"进行分析,探讨它们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麻城方言里"在"作为副词表示进行体,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在"表示进行体相比,有其特殊格式。"在"还可以用作动态助词放在句末,与麻城方言里的两个常用的助词"倒"、"地"一起,配合形成多种独特的进行体格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