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性报道的法律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性报道在不可能完全还原的“事实”中去呈现事实和表达否定性的意见,这一报道特质使得批评报道与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即社会评价的改变)必然产生关联。撇开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系其行为的“咎由自取”这一面不说,意识到新闻媒介的意见褒贬与当事人社会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既有助  相似文献   

2.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堂发教授所著《批评性报道法律问题研究》一书,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资助出版。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结项成果2010年6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鉴定等级为良好。本书由香港树仁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魏永征先生作序。该书针对批评性报道所涉及的侵权法律问题,围绕以下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述:批评性报道消极评价依据与名誉评价之间存在关联性,媒体批评角色应有恰当的法律定位,批评监督权宪法属性应体现为诉争权限制的法律适用;环境因素尤其司法环境、新闻从业者职业作风态度,对批评报道是否引发诉讼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家庭与情感关系纠葛、经营与服务消费纠纷、刑事诉讼案件、社会公众人物弱公众利益事项等素材报道存在较高的侵权风险,应有相应的侵权认知意识;失实侵权包括影响评价的主要事实要素失实、影响评价的细节事实要素  相似文献   

3.
宋颖 《新闻前哨》2002,(11):9-10
根据新闻批评的定义,凡通过新闻媒介用新闻和评论两种形式进行批评的都叫新闻批评。故本文不谈对批评性新闻的采访(主要为隐性和体验式采访),因为光采访而未报道的事实不属新闻批评的严格意义范围,新闻批评的最大属性便是公开性,没公开便构不成新闻批评。行使新闻批评的责任。好比穿钉鞋,拄拐棍,要小心谨慎,要做到:第一:“用事实说话”新闻批评的权威性来源于用事实说话,不但关注时间、地点等细节的真实,更关注事实的整体真实,即“二度客观”。二十多年来成功的舆论监督或批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叙述事实”,有时其“…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是事关公民名誉的行为。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虽然只是客观反映新闻事实本身,但对新闻的选择却总带有或贬或褒的主观态度。选择贬,则会令当事人名誉受损;选择褒,则令当事人名誉获益。如果贬褒过程中新闻从业者主观无过错,则不存在新闻侵权问题,而一旦贬褒过程存在过错,则会导致对当事人名誉权的侵害。根据笔者近年来对新闻侵权案类型的分析,新闻侵害名誉权案占所有新闻侵权类型的60%-70%,是名符其实的第一侵权类型。  相似文献   

5.
舆 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也是媒体的一项神圣的社会责任。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 ,随着媒体的“批评意识”不断提高 ,一方面批评报道的数量不断增多 ,另一方面 ,其舆论对现实生活的干预和影响程度却越来越小 ,这是从业者必须认真反思的一个现象。我想 ,这种现象固然与其它社会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 ,也与批评报道质量参差不齐、报道的功利色彩太浓不无关系。批评报道指标化批评是一种人性的需要 ,是一种社会需要 ,同样也是媒体存在的一种需要。作为媒体本身 ,其批评行为必须与前二者的需要达到高度统一才能达到批评的效…  相似文献   

6.
郭小平 《新闻三昧》2003,(10):14-16
作认为:新闻不仅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是对新近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工作通过新闻与历史意识的互渗,就能够抢占新闻报道的历史制高点,有助于创造独家新闻策划,极大地满足受众的信息渴求,并且在成就报道与舆论引导中体现一种理性的精神。同时,互渗意识也促使了“解密新闻”、“新闻人物回访”、“对比新闻”的繁盏,赋予成就报道与新闻宣传以全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闻事业和媒体产业起点的纸质媒体——报纸的从业者来说,一直接受着新闻教科书中“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和由此派生的诸如“新、短、快、活、强”等这样一种最基本的新闻观点的教化,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坚定不移地将其演绎、升华。然而,当第二、第三、第四媒体崛起,人们能够从网络上迅速获知当天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而这在许多报纸来说往往是次日的内容时,  相似文献   

8.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批评性报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批评者被“反批评”,曝光者被送上法庭。进行批评性报道的媒体屡屡从居中的第三方的位置上跌下,被迫卷入一次次新闻纠纷、一场场新闻诉讼。如何提高批评性报道的质量,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同时,有效地保护自己,已成为媒体急迫而严峻的课题。对这一课题的有益回答,不但能节省有限的司法资源,而且能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增强批评性报道的力度,使媒体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地实现自身的使命。下面,笔者就尝试着谈一些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批评题材的采访要取证,这是批评报道的特点所要求的。因为,批评性报道的尖锐性、批判性会给被批评者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他的经济、政治利益和家庭关系,这就可能引起被批评者本能的抵触情绪,采取种种行动保护自己,其中包括进行反批评、要求更正,甚至不惜诉诸公堂。为了使批评报道无懈可击、立于不败之地,使被批评者口服心服,并且准备对簿公堂,最重要的是在采访时,尽可能地掌握有关的全部事实,并且对其中的重点、骨干事实取得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专业主义其基本核心是“公共服务”精神:报道客观、公正、真实、全面,为公共服务,自由与责任相伴随,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它所体现的是媒体从业者的职业要求与理想。自媒体即“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在网络中各自意见发表所形成的是人人信息制造与传播的景象。即使是在自媒体时代,人人力量的凸显,新闻专业主义仍旧是有必要存在。  相似文献   

11.
朱一卉 《青年记者》2009,(12):42-42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原则,但人类在反映事实的时候,由于自身的立场、观点、利益和认识的局限性,都会有意无意地对事实进行筛选、加工甚至歪曲,因而,假新闻很难杜绝。加上媒体从业者及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别有用心、恶意制造,假新闻更是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2.
何本昌 《新闻界》2001,(1):28-29
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中,不时碰到一种现象,即某些单位的个别人,一旦被媒体曝光了,受到批评,便一触即跳,或抓住批评报道中个别字句与新闻单位纠缠不休,或开口就以“名誉侵权”、“打官司”相威胁。每每如此,一些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和采编人员便大发感慨:“舆论监督何其难 !”“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太差了 !”   毋庸置疑,舆论监督的顺利实施,以及舆论监督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是等不来的。面对舆论监督普遍难这一情势,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己任,依…  相似文献   

13.
徐迅 《新闻三昧》2004,(8):52-53
展开健康的批评,是新闻的重要功能。笔主张:“批评要抱有善意,避免针对法官个人的品行和学识。”这是媒体案件报道的第九条自律规则。新闻批评应当抱有善意。这一原则不仅限于案件新闻,它还应当适用于所有的批评性报道和评论。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危机传播基本还处于探索规律的阶段,这与新闻从业者缺乏此类职业训练以及固守“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报道方式有关。于是,在一些危机事件发生的地区,多采取“内紧外松”的传播策略;而在外地的媒体,则出现过于尖锐或有失偏颇的批评。因此,在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不报”或“滥报”这两个极端,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公众。记者作为新闻一线的见证者和发布者,无疑起着“扫描仪”和“过滤器”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高度的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标志。新闻界大多是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敏感,但我们在“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中,会觉得可以将“发现”、“判断”、“能力”这几个关键词归入心理学范畴。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汤啸天 《青年记者》2009,(15):63-64
“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来源 我作为新闻单位的“外人”,时常发现媒体对非本地的负面事件报道很有兴趣,也发现媒体有些时候是敢于刊发批评性稿件的,但是,前提是针对非本地的政府或者官员。媒体为什么不可以对当地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这个困惑一直积压在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口单位,各级不同性质的媒体自然是许多新闻学子的就业首选。新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理论学习更需要与实践的对接,这就需要学生应到媒体实习,以便熟悉新闻的生产流程,初步接触新闻业务,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为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从业者做准备。  相似文献   

18.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堂发教授所著《批评性报道法律问题研究》一书,最近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针对批评性报道所涉及的侵权法律问题,围绕批评  相似文献   

19.
抵制文化报道低俗化提升文娱新闻含金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文娱新闻低俗化.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弱化和新闻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众的欣赏品位、道德观念,肩负着传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神圣职责。因此,正确处理好文化娱乐报道中“迎合与引导”的关系、“报道与炒作”的关系、“阅读率与品位”的关系,切实把握好文化娱乐报道的导向.不为格调低下的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提供传播载体。是每一个文化新闻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20.
余艳青 《新闻传播》2007,(1):7-8,10
新闻传播要坚持真实性原则,这是超越社会意识形态局限对新闻业的基本要求。虽然我国新闻传播管理部门不断采取措施,促使媒体坚守这一原则,但受新闻从业者和新闻工作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虚假新闻目前仍是我国新闻界这张画卷上一道不和谐的划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