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以演化程度相对成熟的服务于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为实证案例。揭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即网络自组织性、网络动态性、网络共生性、网络自增益性。提出可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初创期、规范成长期。在每一阶段的演化进程中,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主要得益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核心参与主体的共同推动。  相似文献   

2.
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专利检索平台检索到2000-2015年浙江省29所本科高校合作发明专利信息,构建浙江省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图,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等网络结构指标进行测度。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浙江省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规模迅速扩大,网络密度呈下降趋势、网络整体联系较为松散,网络中心势过高、网络资源过于向关键节点集中,不利于网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1协同创新中心"计划的实施,推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发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前沿类和行业类2类协同创新网络进行研究,基于协同关系阐述结构特征,并基于论文合著历史分析两类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同时开展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类协同创新网络在网络规模、网络结构和发展方向上均存在差异,同时强连结关系的地理邻近性特征显著,高校在网络中向合作深度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经济地理研究的"演化转向",定量揭示中关村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时空演化,对中关村制定产学研合作政策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研究在定性分析中关村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企业视角揭示中关村产学研内部、外部合作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中关村园区规模的快速扩张,中关村产学研合作范围快速扩大、合作规模显著提高、合作网络越加复杂;(2)海淀园与朝阳园是中关村产学研合作最集聚的区域,中关村产学研内部合作创新网络形成显著的"中心—边缘"网络模式;(3)中关村产学研外部合作创新网络外向演化趋势明显,2013年对中国东、中、西部都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邹乐乐  陈佩佩  吴怡  王毅 《科学学研究》2019,37(9):1702-1711
加快推动清洁技术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路径之一。清洁技术的发展,与研发主体和创新过程密切相关,然而现有文献大多集中于清洁技术的创新过程和结果分析,缺乏对创新源头--研发主体引导作用的探究。本文以产学研的研发主体为对象,基于专利网络的视角,进行中国清洁技术的研发主体特征及演化分析。本文根据2009-2014年间清洁技术领域公开的中国专利样本数据构建网络,通过网络结构分析探讨我国清洁技术领域的研发主体合作模式,并根据主路径分析方法探究我国产学研合作在清洁技术创新中的演进规律。研究发现:在研发主体共现网络中,网络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产学研合作的类型逐步均衡;在空间上以北京为核心、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为两翼形成辐射带,且其影响力逐年扩大;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以竞争状态为主,政府需要在现有技术研发态势的基础上强化技术诱导和政策指引。在产学研演进网络中,合作模式逐渐从高校-民营企业为主向研究院所和国企主体转移,发挥研究院所和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影响力成为重点。  相似文献   

6.
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江苏省2005-2019年间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专利合作数据,分析不同时期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结果 揭示:在不同阶段,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表现出明显的演化特征,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不断增加,同时网络中心势降低,合作子网络增多;高校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围绕高校形成了多个合作子网络,而且有越来越多高校参与产学研专利合作,形成多中心合作网络趋势.因此,提出在江苏省生物医药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中,需要重视高等院校的作用,同时需要重视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合作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特征的复杂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霞  陈凯华 《科研管理》2015,36(6):28-36
"大科学"时代,创新网络结构逐渐成为创新能力的关键决定因素,其演化特征的测度与评价也成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选择我国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为研究对象,以广泛用来研究合作创新的代理指标——专利联合申请为切入点,借助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我国ICT领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结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ICT领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规模呈增大趋势,复杂网络特征显著,具有明显的小世界性和无标度特征。本文的发现对改善我国ICT产业产学研合作的管理与政策发展以适应这一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化趋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ICT领域产学研联合申请的SIPO授权专利为样本,按照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的组织类型区分产学研合作模式,首先从宏观上分析比较我国ICT产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演进路径;然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微观上研究产学研合作网络整体结构及其时空演化,进而对产学研合作深度、广度及效率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ICT产业的创新主体已由大学转变为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经历了由以大学、研究所为核心的合作模式到以企业为主导的合作模式的转变。产学研合作网络呈逐渐增大趋势,且整体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网络集聚程度较低,但网络连接效率较高。说明我国ICT产业中参与合作研发的大学、研究所、企业数量日益增多,知识转移效率较高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已形成,这为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开展更加广泛、紧密、深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明晰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时间阶段递进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协同演化路径。首先,基于生命周期和拓扑结构双重视角,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时空演化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合作创新网络的空间状态,引入信息熵测度网络空间演化的有序度,并运用最优分割理论确定网络时空演化路径;然后,基于广西电子信息产业2001—2013年的产、学、研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实证探究广西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化路径,发现网络演化先后经历了混沌形成、无序扩张和有序发展三个阶段,据此验证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时空演化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以“双碳”目标实现为背景,挖掘2014—2021年与钢铁上市企业联合申请的绿色专利数据,按三年时间窗划分6个时期,运用Ucinet构建各时期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索网络的整体结构和核心节点的演化特点。研究发现: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紧密度不够、流动性较强;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小世界特性逐步凸显;宝钢股份在6个时期网络演化中均处核心地位,产学研联盟趋势明显。因此,钢铁企业应当广泛开展与其他钢铁企业、高校和组织的合作,同时政府应发挥引导和推广作用,搭建校企绿色创新平台,优化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1.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专利合作是中国通信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3年为间隔构建2002—2017年中国通信技术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并对专利合作总体状况、网络节点中心势、网络结构特征以及网络演化进行分析,发现产学研合作专利总数不断增长,但与境外单位的专利合作数量呈不断减少态势;高校已经成为通信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及专利合作的“领头羊”;专利合作网络趋于复杂,网络中“小团体”数量逐渐增多,但不同团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壁垒逐渐加剧,小世界网络特性逐渐削弱。最后,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个方面提出产学研专利合作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促进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组建有效的合作网络是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的重要前提,以教育部首批认定14家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联合申请专利和合著论文为样本构建合作网络,对比分析组建前后合作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4家协同创新中心在组建后,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深度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合作广度方面变化较小,成员单位合作也多为两两线性合作关系,且不少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并不是已有合作网络的中心节点。提高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参与度,鼓励高校参与已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提高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网络的深度与广度,将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破除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载体,而非将其视为获取资源的途径,应是今后协同创新中心发展需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检索1999—2018年间江苏省生物医药领域专利情况,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江苏省生物医药发明专利合作整体网络的特征及其在不同年份(1999—2008年和2009—2018年)的演化特点。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生物医药发明专利合作网络规模不断增加,但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南京、苏州和无锡等传统医药产业发达地区,且近年苏州、无锡、扬州、镇江和南通等地市的发明专利申请比重增加明显;同时网络中节点的合作关系也趋于紧密,网络呈现出多中心特征,体现较为明显的产学研合作趋势,并且这种趋势不断加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建议江苏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专利较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省内建立合作创新中心,辐射带动区域医药产业发展,以及推动高校和研究院所之间开展生物医药领域的合作创新等。  相似文献   

14.
杨武  胡倩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2):145-153
基于2001-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作专利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专利合作网络,分析揭示网络主体及其空间演化规律.结果 显示:(1)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专利合作网络规模逐渐壮大,网络具有较强的知识交换和信息传输能力但是传递效率较低;部分创新主体之间已经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网络向复杂化和社区化发展.(2)在不同产业生命周期,网络主体演化存在着较大差异并呈现出多元化合作发展趋势;现阶段,国家电网公司等电力企业和研究机构成为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3)区域内部专利合作比例整体上不断提升,其中广东和上海的区域内部专利合作比例较高,区域边界对其专利合作的影响逐渐增强.(4)在跨区域专利合作网络中,北京处于核心位置且地位不断巩固;北京、江苏、广东扮演"高重要性-高协调性"的角色,不仅是信息交流的中心,也是其他区域之间的桥梁.研究启示为:应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保障各区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作创新均衡发展,形成国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理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专利数据库深圳市2007—2021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深圳市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运用 Gephi和ArcGIS等分析工具及社交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深圳市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产学研合作率处于较低水平,合作网络密度不断下降、平均路径长度大,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联系不够紧密;(2)合作网络具有明显的进化特征,高校占据历年合作网络的核心位置,企业的创新主体性没有发挥;(3)产学研合作的空间联系以北京、江浙沪和深圳为中心向周围地域辐射,已基本覆盖全国大多数区域。据此提出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由区域、区域间合作关系构成的合作网络,以及知识元素、知识元素间组合关系构成的知识网络共同构成的依存型多层网络。利用1997—2017年我国跨区域产学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在合作网络中的中心性、结构洞和知识网络的多样性、组合机会显著正向影响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知识网络的多样性负向调节区域在合作网络中的中心性和结构洞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知识网络的组合机会负向调节区域在合作网络中的结构洞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因此,区域创新中应充分利用产学主体的合作网络优势位置和知识网络优质资源,为跨区域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创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上海市高校专利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7所"211"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7所高校与企业以及其它高校之间的产学研专利合作可视化网络,并且重点研究专利合作的宏观特征、微观特征和合作模式。研究表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处于专利合作网络重要位置,4所高校应该互相合作,以提升专利质量的方式推动上海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8.
孙天阳  成丽红 《科学学研究》2019,37(8):1498-1505
企业不仅嵌入于物理意义的地理单元,更嵌入于社会意义的企业社群,社群成为企业的异质性资源,跨界协作成为企业研发的新常态。现有研究仅选取了特定行业合作研发的数据,无法展现我国协同创新的全局特征。基于此,通过社会网络研究方法,利用联合申请专利的大样本数据构建了1999-2007年中国协同创新网络,探索协同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和企业、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网络地位及格局演化。研究发现:(1)中国专利申请和协同创新的数量整体上逐年增加,而且增速不断加快。(2)中国协同创新最密集的地区分别为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协同创新网络逐渐由“几支独秀”向“遍地开花”的格局转变。③协同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主要为大型集团公司及其旗下子公司和分公司、国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和垄断资源行业企业。  相似文献   

19.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城市群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20所高校作为考察对象,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平台,分析各高校间科研合作创新水平,了解其科研合作创新的基本情况。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20所高校间科研合作频次较低,港澳高校普遍存在合作动力不足的现状,且港澳高校参与度更低,广东省内高校之间的合作占据主导地位;其合作频次依赖于相关政策和学科优势;合作模式主要通过研究项目与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创新模式呈现出强强联手、跨地合作的新模式。此外,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校间科研合作创新和改善其合作空间结构,文章研究提出突破地域壁垒限制、开展多层次合作、统筹跨区域学科合作以及依托研究项目增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创新趋向集群化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