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旅游厕所既是游客旅游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窗口.以浙江省7564座旅游厕所为研究对象,运用GIS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浙江省旅游厕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浙江省旅游厕所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沿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线路沿线及交通集散点分布的特征,以金华、衢州、嘉兴三个城市旅游厕所分布最为密集.浙江旅游厕所空间分布具有正向自相关性,表明旅游厕所空间分布存在较强的依赖性.浙江旅游厕所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政策调控、旅游资源、交通区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地理单元为研究样本,综合采用空间分析、双变量关联检验模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方法,探究了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公路交通发达度与城市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并重点探查公路交通发达度对城市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公路交通发达度呈现"东高西低,局部集聚"和"多核心-边缘"式空间分布特征,其空间格局与地形起伏度、经济实力、人口分布等因素具有显著的空间重叠性;(2)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经济呈现"自东向西级差化递减"和"中心城市带动型"特征,其与城市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实力、交通优势度、信息化水平、人口密度等因素呈现空间耦合性;(3)城市旅游经济高值区对公路交通高发达地区具有显著的依附性,公路交通发达度对城市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且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旅游产业集聚、信息化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对本地旅游经济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大,旅游资源对周边城市旅游经济的间接效应为正,但不显著;由于空间竞争效应及地理距离衰减屏蔽效应的存在,本地旅游产业集聚将对周边地区旅游经济产生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3.
以甘肃省2018年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景区发展均衡比系数测度其发展空间差异化,并运用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计等空间统计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发展市州差异化明显,极具吸引力的高端景区较少,旅游景区提质增效还有巨大空间;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空间集聚分布,沿陇海线呈串珠式多核心分布形态,"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出行距离影响核心数量和核心辐射范围;旅游资源丰富的陇南市、甘南州尚未形成景区分布核心区,旅游资源优势未显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多层面分析了2007-2018年全国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5A级旅游景区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全国5A级景区总量的年际变化符合线性增长;(2)全国5A级景区呈东密西疏,形成三条分布带和三大密集区;(3)各省区的5A级景区演变,可分为强劲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平稳增长型、缓慢增长型和突破型等五类;(4)全国5A级景区在省级层面的分布趋于集中,在地级层面的分布却趋向均匀;(5)东部地区5A级景区在省级层面的分布趋向集中,中部和西部的分布却趋向均匀.据此,提出建议:一是将5A级景区资格向中西部边远省区倾斜,二是全国争取实现每个地级均有5A级景区,三是适当增加上海市5A级景区.  相似文献   

5.
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适应了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美丽的风景、幽雅的环境、浓厚的乡俗的生活.乡村旅游虽然在全国迅速发展,且初具规模,但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老景区(点)的旅游相比还处在低水平的阶段.乡村旅游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制约了其旅游业的发展,原因有多方面的,但核心是忽视了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缺乏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人才群体.  相似文献   

6.
A级景区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载体,其空间分布格局对区域的旅游规划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基于2016年度安徽省A级景区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格局、空间密度、空间均衡性以及空间关联性等方面分析了安徽省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人文两个视角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A级景区呈现空间集聚型分布,空间密度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淮南、蚌埠、芜湖、黄山、合肥五市周边。(2)A级景区市际呈现出较分散的态势,整体上空间自相关性不强,而在皖南、皖中和皖北区域尺度上集中态势较高。(3)A级景区分布与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及餐饮住宿接待设施有着较高的耦合关系,而与经济和交通等人文因素的相关性系数较低,今后需强化分配景区建设的社会经济资源,进一步完备景区旅游交通网络,优化安徽省A级景区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7.
运用ArcGIS软件对安徽淮河流域文物旅游资源时空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从史前-先秦到明清-近现代6个时段中,文物旅游资源数量及在总数中的比重呈现倒倾斜式"N"形变化,主要集中在史前至先秦、明清至近代以来两个时段。(2)不同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文物旅游资源类型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均属于集聚型。(3)总体上呈现"一轴三极"空间分布形态,但类型不同的文物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4)安徽淮河流域文物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经历了"多中心-单中心-多中心-双中心-双中心-单中心"的演化过程,整体上呈现由"多核聚散"演化为"一枝独秀"的发展模式,从以亳州、淮南、宿州为核心的聚散格局发展到以金寨为中心的分布格局。其空间分布重心移动距离呈波动变化的特征,移动方向呈现出向南、向东和再向西迂回移动态势。进一步分析影响文物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成因,发现:安徽省淮河流域文物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受河流水系、交通线路等"指向性"规律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休闲农业示范点是优质农业资源在地理空间的投影,对安徽省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研究,旨在优化农业旅游空间布局,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等多种空间分析法,研究安徽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均衡性、分布密度及空间连接度等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呈非均衡集聚态势,由城市中心向外整体递减,具有多中心集聚的分布格局。围绕城市中心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借助城市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近郊休闲农业资源的整合开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打造成熟的"都市环城游憩带",促进安徽省休闲农业旅游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原新国 《成人教育》2013,(10):65-68
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及ArcGIS空间表达,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总量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其协调性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各省市的经济总量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性较强,但是两者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趋势,且冷热点空间分布格局不同。从两者的协调发展度来看,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衣业产业化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适应了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美丽的风景、幽雅的环境、浓厚的乡俗的生活。乡村旅游虽然在全国迅速发展,且初具规模,但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老景区(点)的旅游相比还处在低水平的阶段。乡村旅游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制约了其旅游业的发展,原因有多方面的,但核心是忽视了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缺乏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人才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