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山药蛋派”“山药蛋派”是由山西作家群组成的一个文艺流派。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李国涛的一篇题为《且谈山药蛋派》的文章,提出社会主义文艺要讲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讲究不同的艺术流派的主张,并着重对“山药蛋派”作了介绍。“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首,主要作家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这个称号是结合山西在生产和生活上的特点,又针对这批作家深深扎根农村生活,作品有浓厚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主张相近,风格相似的作家。他们形成了一个个的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便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流派。人们比较熟知的除了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外,还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前者作品的风格特点是:文字秀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往往在细腻的描写中,努力开拓诗一般的意境。“山药蛋派”的艺术风格就大不相同了。“山药蛋派”的艺术风格有哪些特点呢?现浅谈一下个人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3.
山西地域性文学传统是“山药蛋派”作家创作风格形成的土壤,而“山药蛋派”作家又必然有赖于这一地域性文学传统而得以发展和延续。他们注意向民间学习,在文学样式和语言风格上追求平民化,通俗化,正是这一文学传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山药蛋派”作为一个以地域性文化特征为主要标志的文学流派,在抗日战争特殊的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处于全国整体性文化趋向中的中心地带,因而使它带有了方向性的文化意义。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中外文化的渗透,“山药蛋派”的地域性文化特征逐渐消失,在整体性文化趋向中的地位发生逆转,“山药蛋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5.
文学地理学中的“自然气候”范式,强调了自然气候在文学风格形塑中的核心作用。斯达尔夫人之后,文学地理学研究者对自然气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鲜有关注。在当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以自然气候为视野考察国内文学地理现象仍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的语言风格彰显,正是自然气候深刻影响文学风格的典型。从语言风格对这一作家群体的地域化身份界定,本质上是通过“空间隐喻”方式所达成。“空间隐喻”是指这一作家群体将四川多雾气候的地理特性,以“空间隐喻”的方式“映射”到其作品语言中,形成一种语言风格的地理学暗指。正是这种地理暗指,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才具有一个能被界定的同一身份。  相似文献   

6.
《光明日报》一九八○年十一月廿六日,在“百家争鸣”专栏,以《关于“山药蛋派”的讨论》为题,介绍我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三期,关于风格流派讨论的三篇文章。文章指出:“如何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学流派,是文艺界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曾文渊同志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流派》(《文汇报》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三日)一文中公开提出“山药蛋派”这一流派并初步分析了它的特点,肯定了它的创作倾向。接着李国涛同志在《且说“山药旦派”》一文中对“山药蛋派”的形成、发展和特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且提出了这一流派将继续“流”下去的主张。刘福林同志在他的《“山药蛋派”还能“流”下去吗?》一文中,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随着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化,“山药蛋派”“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客观条件”、“后继乏人”,“正在走向凋零或变种”。我感到固然李国涛同志在《且说“山药蛋派”》中对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是现当代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开创者,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不论题材,人物形象塑造,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以深厚的民俗文化为背景,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化风格.  相似文献   

9.
《山西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三期刊登了刘福林同志的《‘山药蛋派’还能‘流’下去吗?》一文,这篇文章对“山药蛋派”的生命力作了否定,其根据有二:“山药蛋派”失去了发展的客观条件;“山药蛋派”后继乏人。刘文的这些观点,虽然是仅就“山药蛋派”的命运问题而发,却涉及到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对文学流派的认识,对“山药蛋派”的评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内中有不少提法,很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0.
《山西日报》和《山西师院学报》相继开辟专栏,就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的发展等问题为引线,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我读了部分论著以后,深受教益,深感如此争鸣,对繁荣文艺创作和发展文艺理论,均大有裨益。现以“豪放派”苏轼为例,谈谈能开一代新风的作家,怎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以为古往今来的文学流派的形成,大都导源于一两位(或一批)有卓异风格的文  相似文献   

11.
刘嵘 《文教资料》2013,(31):109-111
20世纪40年代,“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在解放区文学中并驾齐驱,“荷花淀派”清新的艺术特色为中国文学流派提供了明亮的色彩。但是,自创作以来它却始终处于文学的边缘位置。本文以“荷花淀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孙犁为关注的焦点,以时间为发展阶段,结合每个阶段的创作特色及“荷花淀派’’成员的风格转向来探究其边缘化的原因,从中体会此文学流派的非凡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个影响深广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它起源于盛产山药蛋的山西,文学作品以反映火热的农村生活为主,语言通俗、流畅、风趣,形式多种多样,深受广大农村读者的喜爱。这一文学流派的创始人就是赵树理。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山西的小说创作又有了新的发展。他们继承和发扬“山药蛋派”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不断借鉴外来文学的先进经验,不断进行新的艺术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标志着山西的小说创作,已经从“山药蛋派”的时代进入、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许多作家和作品尽管还不够成熟,还处于探索发展之中,但它确实是一个人才辈出,题材多样,各具个性特征的空前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以赵树理同志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虽然几经沧桑,但终于能够走过三十多年曲折的道路,发展到今天,说明它符合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是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的。关于“山药蛋派”的创作经验,自李国涛同志的《且说“山药蛋派”》一文发表以来,特别是在《山西日报》、《山西师院学报》组织的关于风格流派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论周立波对“茶子花派”的思想擘划和艺术熏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子花派”是中国当代很有实力的一个乡土型与审美型相结合的文学流派。它的形成,除了湖南这块极具特色的地域环境,以及与这地域环境相谐配的乡土民俗、风物人情、历史传统、意识积淀、现实变革等共性乡土条件和时代条件,对一个兴旺的作家群的多元化审美氤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周立波的深刻而广泛的文学影响。 早在五十年代中期“茶子花派”初初形成之时,就是以周立波为带头人、中心点和凝聚力的。此种情况在“茶子花派”后来的泽延和发展中,益见强化和显著,这从“茶子花派”几茬子主要作家的主要作品中,便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如:周健明的《湖边》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十年,文学取得了难以估量的成就,作为文学主体的小说,成就尤其辉煌。然而在小说的繁荣景象面前,小说的流派却相形见绌,至今为理论界所乐道的,似乎还是“山药蛋”、“白洋淀”。关于小说流派理论的文章也所见不多。我国新时期文学的这种特殊现象与我国当代小说流派理论的现状是密切相关的。任何文学流派的产生,都是有其渊源的。社会的物质条件,政治和哲学思潮,时代精神风貌,文学运动和文学家的艺术追求等等,都是决定文学流派形成的因素。即以“山药蛋”派为例,它的产生,从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上看,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党的文艺路线在山西抗日根据地贯彻执行的产物。它的发生,可以赵树理1943年发表的《小二黑结婚》为滥觞。赵树理始终抱着“写农民,为农民”的宗旨,根据山西农民文化低  相似文献   

17.
关于“山药蛋”派的小说话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流派综论 “山药蛋”是否构成一个小说流派的问题曾经引起过普遍的争论。今天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已基本趋于一致,即将“山药蛋”视为一个小说流派并将其放到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演变中能见到其独特的意义,这似乎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当初围绕它的争论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在“流派”这一理论问题上的认识混乱和观念的错杂,以致于这一情况在今天依然影响到我们在这一领域中出现的撞车现象。所以为了阐述自己的想法,往往不得不从分歧的焦点入手,从梳理和阐释走到自己的思考中去。 一种否定性观点认为1942年特别是建国后我们的文学就是一个统一的流派,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社会主义的内容与民族的形式相统一的文学。“山药蛋”只能属于其中而不能“另立”一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将文学主潮——现实主义文学主潮等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受杨义先生《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文启发,从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出发对‘嗬花淀”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进行了理论论证,认为,从风格要素、师友要求、交往行为要求、同仁刊物和报纸专栏要素等,可以明确“荷花淀”派作为一个流派已具备条件,虽未形成社团组织,那是有其特殊的时代原因的,作为文学流派,荷花淀派无疑是有其存在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刘福林同志关于《“山药蛋派”能流下去吗》(载《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3期)一文的立论,固然有些过于偏颇和武断,但不可否认,他提出了我省文艺界常常议论和关心的问题:“山药蛋派”的前途究竟如何?我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山药蛋派”仍然能够流下去。近二年不断出现的“山药蛋派”的作品和  相似文献   

20.
“山药蛋派”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大树上的一枝文学奇葩.可以说,山西文学的根,就在“山药蛋派”.文章把直接受祖师爷们影响的第二代“山药蛋派”作家中,“较年轻的一位,也是颇有生气,颇有出息的一位”(西戎语)——杨茂林先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解析他在新时期的几篇创新之作,藉以回答“山药蛋派”能否继续“流”下去,根本出路在哪里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