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是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职能尚不完整,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而缺乏法律保障是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存在不足的重要原因.为了加强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法律保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完善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陈玉江 《考试周刊》2013,(56):27-28
第三方物流合同本质上属于民商事合同,其具有混合合同的特征。《合同法》是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依据,在运用《合同法》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合同法》总则和分则、《合同法》和其他法律的适用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内有关担保法律关系内部结构的两种主要观点-结构形式的“三类三方论”和权利、义务关系的“对等论”,不仅与法律关系的基本理论相悖,且实践中亦难觅根据,实际上担保法律关系的结构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的结构在形式上并无差别,其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虽然在担保法律关系内部未能对等,但是在担保法律关系的外部,在与主债关系的联系中则实现了对等和求得了平衡。  相似文献   

4.
第三方支付业务离不开银行的支持,该业务涉及银行、支付机构、客户三方,法律关系较为复杂。由于立法和监管的缺失,第三方支付存在许多法律问题尚未解决,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合作在合作主体选择、客户信息保护、不法行为监控、客户身份认证、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商业银行要健全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合作机制、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合作的操作风险管理,以有效防范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合作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网络直播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关注各类主播,并通过网络直播打赏表达对主播的喜爱。随着互联网使用的普及,许多未成年人也成为网络直播打赏的成员。而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缺乏认知力和自控力的未成年人容易冲动消费,做出巨额打赏行为,进而引发网络直播平台、主播与家长之间的纠纷。对网络直播三方主体间法律关系的理解是解决纠纷、寻求救济的前提。故本文将从网络直播平台、打赏人和主播三方间的法律关系出发,重点分析打赏行为的法律性质以及打赏行为产生的合同效力,并据此寻求救济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以来,其法律渊源一直属于部门规章。法律渊源对高校的法律关系和责任可归纳总结为强制性规定和任意性规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校与国家助学贷款各方间的民事法律关系:高校和借款学生间形成民事代理法律关系,高校作为贷款申请代理人,借款学生作为被代理人;高校与商业银行间建立的是民事委托关系,高校为被委托人,商业银行为委托人。高校作为利益相关方进行了借贷双方之间的代理和委托关系,显示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设计缺陷。  相似文献   

7.
按照规制理论,引入第三方评估实现了政府部门与专业机构的“合作规制”,由此教育管 办评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了变化,第三方评估机构在独立开展评估活动、形成评估结果 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权力是引发变化的主要因素。如何规范第三方机构与行政部门的法律关系,对 第三方机构的评估活动依法实施监督,为评估对象创设必要的行政法律救济途径,是当前教育领 域引入第三方评估基础性规范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8.
高校管理的法治化是高校管理变革的必然趋势。高校管理法治化必须理顺国法、党法和高校自治法三种法的关系,行政、民事和劳动三种法律关系,决策、行政和监督三种治理结构间的关系,明确学校、教师和学生三种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抓住法律责任、正当程序和权利救济三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实习期间的法律关系认定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争议,导致高校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高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同时具备学生和劳动者双重身份,根据"是否纳入教学计划、是否具有人身从属关系以及是否取得劳动报酬"三项分类标准可将高校学生实习分为教学类实习、劳动类实习、劳务类实习和帮工类实习四种实习类型,分别归属于教育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劳务法律关系和义务帮工法律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10.
l峨空题 l)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_。 2)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_。 3)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由_和_两方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和 4)行政法律事实包括_和—两大类。 5)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和 6)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和的特点。 7)行政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_间题,而行政合理性原则则解决的问题。 8)行政主体是指享有_,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_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9)行政职权只能由10)行政职权具有_的组织。 来行使。和—三个基本特征。 11)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所辖区域范围不同,可以分为_和 ;按照工作权限不同,可以分为和 12)我…  相似文献   

11.
农村被撤并学校产权争议的类型、原因及其法律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被撤并学校产权争议成为当前各地急需解决的法律问题。当前争议主要集中在土地使用权归属、校舍房产权属、土地附着物权属、债权债务承担等四个方面。导致争议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变化过程新的利益平衡机制尚未建立、争议主体层级性导致契约规则难以达成、土地建筑物主体不同一与现有法律制度冲突等。解决这些争议,需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平等协商、同一处置、物尽其用的原则分类进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概念及其法律保护现状,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角度出发,针对如何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保护制度,提出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制度、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效力、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及征地补偿保障制度等合理性建议,以实现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面的法律保护,更好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和农民土地财产权益。  相似文献   

13.
土地使用权人所建建筑物上空的空间权利是一种空中权,可以分为建筑物上空空间所有权和建筑物上空空间利用权。建筑物上空空间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和集体,建筑物上空空间利用权的权利范围以土地使用权人所报建建筑物顶部高度为其权利下限。对越界建筑侵入他人建筑物上空的法律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浅析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实现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女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作用越加突显,但她们的合法权益却得不到相应的保障。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现状入手,对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制约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实现的最根本原因是男权文化形成的制度性社会结构,而不是法律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15.
信托型农地流转可以设计不涉及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而仅仅移转农地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信托模式,不存在农民失地的风险而有着制度上的优势,但有限制农地交换价值功能的缺陷,不利信托经营者利用农地融资。我国农地信托流转主要有土地信托机构模式与土地经营者受托二种模式。农地信托的核心法律制度有:信托合同法律制度、信托经营者资质管理制度、农地信托程序制度、农民信托权益保护制度与信托当事人法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6.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对我国农业向立体复合型的现代农业进一步转变具有深远意义。2018年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订,为三权分置政策的法律化搭建了基本框架,以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从本次修订所呈现的结果看,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派生过程的表述带有"权利束"的理论痕迹,与我国所遵循的"物权法定""一物一权"物权法体系相背离,"三权分置"土地结构中实际存在了四项未能清晰有效界定权利属性与关系的土地权利,对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形成阻碍,与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目的相背离。本文以新修订的《土地承包法》为基准,结合理论与现实实践,对土地权利关系和存在的法理冲突进行阐述和辨析,探索三权分置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可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国土空间开发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领域是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这对于缓解交通拥堵、节约土地资源等瓶颈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地面塌陷、产权纠纷等问题的频发,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而且只有解决了民事权利问题,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物权法律制度、规划法律制度、环境法律制度和管理法律制度等跟不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速度,达不到推进我国地下空间有序开发利用的目标。为清除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程中的法律障碍,建立健全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法》为核心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法律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问题是当前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土地问题的关键是对农民地权的保护,协调好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但目前在农民地权的保护上还存在一些欠缺。这些缺陷既体现在各法律间的协调问题上,也体现在农地的具体权利规定中,同时,在农地征收补偿和宅基地使用权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社会转型期对土地问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是按照所有权、使用权两权分离的原则规制的。必须强化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权利登记的法律效力,明确城乡统一的土地登记机关,规范农村土地产权登记的具体内容,建立农村土地产权数据登记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20.
法律语境中的民间文学艺术是指在特定的族群间世代相传,体现该族群社会历史和文化生活特点的非物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民间文艺承载了更多的公共需求,但这并不能妨碍其获得私法的保护.团体人格和集体权利在私法制度中的确立,民间文学艺术权利的人权和产权属性,为民间文艺的私法保护打下了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