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上为张恨水小说创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狂欢思维具有强烈的变更意识,它强调“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狂欢思维具有“快乐的相对性”,并以此捣毁绝对理念,瓦解绝对权威。文本是开放性的,凭借这些性质它可以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将人们引向更宽广的天地,因而对文本的理解活动是无止境的。  相似文献   

2.
对唐代历史的研究常以安史之乱作为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其西北边政亦往往是在安史之乱的影响下造成吐蕃入侵而出现转折。实际上,高宗龙朔年间,唐前期西北的武功达到最盛,同时,也是其边政的拐点,吐谷浑灭亡造成西北东部的剧变,西域的形势造成西北西部的转折,这些因素都成为后来西北边政发生巨大变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本文只是一篇读史札记,无意详论庚子义和团事件表现出的各种历史转折,仅侧重于其中一个带倾向性的侧面,即传统文化中属于“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怎样以一种诡论性的(paradoxical)方式从异端走入正统。所谓“表现”者,即所涉及的历史转折可以是,但不一定是义和团事件所“引起”或“造成”的,而是前有渊源,很大程度上恐怕是通过这一事件凸显或明朗化而已。可以说,这一异端正统化的转变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及新文化运动,其影响之余波至今犹存。  相似文献   

4.
黄伟 《考试周刊》2012,(68):3-3
2012年高考落下帷幕的时候,江苏历史高考第22题无疑给一线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该题秉承了江苏高考演变的趋势:“稳中求新”。其“稳”是良好地继承了去年江苏高考第22题小论文的题型;而重要的是在于其“新”,新在史学理论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了论述式的考查。该题围绕的主题是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的变化和修正。它不在于考查学生掌握了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而在于考察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为何变化,为何修正?这就涉及历史认识论问题.从中也感受到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的困境在于如何手求和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缺失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而将“人类性”看作是历史的建构,阐发作品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言说别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历史主义”是一个弹性较大的学批评流派,其流派特征为:以特有的方式回归历史,但这“历史”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着力考察的以政治、经济制度为主的社会状况,而是一种“化性的”历史;不过,在对学的历史作用的强调上则体现了“新历史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之处。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多元理论的产物,它的价值在于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  相似文献   

7.
从词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明代词学是“曲子本位”思潮的回溯,以“主情近俗”为特征,这是词学史自身发展的逻辑决定的。它在词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为人重视却很重要的转折环节。  相似文献   

8.
大学不是一个“生而成之”的社会存在物,而是一个“生而长之”的生命有机体,这从对大学发展历史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但是无论大学怎样发展,其本质并没有改变,它不管怎样的“生长”,都脱离不了它作为大学的根本。从“生而长之”的角度来看,大学在生长过程中很好的体现了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其能动选择的趋利避害性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生而长之”的思维方式给我们认识大学、理解大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发展规律,抓住机遇,促进大学发展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为两大参照系,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为切入点和主要论域,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主体品格,以及主体思维和运思方式这三个问题。作者认为:就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而言,其主体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它律性的自律”和“互约中的自由”。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在主体精神方面开始了“从自律到自由”的世纪性转折,但其发展路径和本质,则可表述为“自由与它由间一种摇摆不定和奇怪的混合”。与之有关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在基本品格方面所表现出几个较普遍明显的特点,即“忧患情结”、“否定意识”、“悲剧色彩”。此外,在思维类型尤其是方式方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一方面承续着中国民族思维和文化的“象本位”传统,同时又受染于西方“符本位”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审美“观照-读解-判断-表述”诸环节表现出以“符象互补、符象合一”为特征的思维和运思方式的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 任何历史都具有当代性,所有古人的复出都必须接受当代思想的重审与当代艺术的再塑。电视剧《唐明皇》遵循并体现了这一点。《唐》剧,以纵横捭阖的历史画面,古典现实主义的发现方法,再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唐中兴”与“安史之乱”。它以丰富的史料,众多的人物,再现出历史的真实,使观众如入古境如会古人。更可贵的是《唐》剧在再现历史真实的同时,表现出当代最新的精神思想——入学思想。一“人学”是当今世界最新也最有吸引力的一种思想学说。自一九八八年苏联召开第一次世界性的“人学问题”研讨会以来,“人学”被正式列入世界新思想的行列。“人学”一经  相似文献   

11.
接受性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由来巳久。但是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本对接受性学习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以求对接受性学习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针对“1980年代早期”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小说创作如何嵌入、如何游离、如何逃逸?再度考察一些曾经广为流传、被视为经典小说的话语方式及这些话语的形成过程、演变逻辑,或者可以有助于我们捕捉到某些被忽略的历史真实及可能性。“尊严感”在“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代表的1980年代早期小说中曾经是一个表述重心,本文就试图由此切入,勘察隐藏在这些话语背后的潜话语,以及经意或不经意间的话语纠缠和矛盾。  相似文献   

13.
翟宇 《中学文科》2007,(12):134-13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岳麓版比年级下册。对唐朝的历史从第二课开始,就直截了当地切入正题一“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展示了一代王朝的强盛时代。进而介绍唐朝的民族关系、外交关系和隋唐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中,不知道编者为什么没有把“安史之乱”载入教科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它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受解释学的直接影响,它把历史看成是多重阐释的结果,并用“文本性”消除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新历史主义最终却由“回到历史”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5.
掌握阶段历史的基本特征,是同学们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高中世界历史课本第一章的引言中指出:“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个“重大转折”一词道出了本章课文的“文眼”,表达出该阶段历史的基本特征。那么我们怎样去认识和把握阶段历史的基本特征呢?以前述为例,我们可扣住“重大转折”这个文眼,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和运用阶段历史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与“三个面向”高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国进入一个新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提出来的指导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它是邓小平同志在一系列文章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和概括,也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形势下的新发...  相似文献   

17.
立志:是个逗号,它只有与奋斗连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号。追求:是个破折号,它在人生的旅途上无限延伸,是立志奋斗者的生命线。希望:是一个引号,当你失望时,它常提醒你,“朋友,我在这里。”奋斗:是一个感叹号,它是由追求者的血滴与汗珠凝结而成的。劳动:是一个书名号,每一个人都要用体力或脑力劳动去书写自己的历史。知识:是一个问号,它永远在求知者耳畔询问:“你懂得了一切奥秘吗?”转折:是一个分号,转折以前属于历史,转折以后属于自己。休息:是一个顿号,倘若取消它,人生这篇长文章就无法读下去。骄傲:是一个句号,它意味着在人生路上…  相似文献   

18.
“三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优秀诗篇,通过描写的三种离别景象,反映出了安史之乱时期底层老百姓们积极上战场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别”中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对于“三别”社会历史意义的观照,有助于让读者了解战乱时期底层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在反思安史之乱的成因和当时时代的社会性质的过程中,总结战争所带来深刻的惨痛教训和深刻经验,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19.
长安三万里     
<正>剧情简介唐代安史之乱后数年,吐蕃大军入侵西南边境,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首都长安极其危险,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等人的往事。在高适的回忆中,他曾三回梁园、三上黄鹤楼、三入长安、二下扬州,在一次次的前往或离去中他见证了李白、杜甫、李龟年、哥舒翰等唐代群贤各自的人生转折,以及潼关之战、安史之乱等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0.
培养“问题意识”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根文 《新课程研究》2009,(11):146-148
转变“学习方式”是当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质内容之一。“问题意识”是学习主体的内在“反省”状态和倾向,是对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培养“问题意识”是转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