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法战争前,面对法国侵略越南危及中国西南边疆,清政府与法国进行长期的交涉。在中法越南交涉问题上清朝官员主和与主战的分歧很大,这实际上影响了最高层次的决策。薛福成就此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主张援越抗法,反对驻越清军仓促撤回;依靠刘永福作为一支抗法力量;采取“以和为体,以作可战之势为用”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法双方由越南问题而引发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有相当影响的战争。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直接参与了这场战争。在与宝海的交涉中,李鸿章不再拘泥于中越宗藩关系之虚名。而是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与法国划定鸿沟,防止法国以越南为跳板侵略中国西南。可以说,《李宝协议》的签订,实为李鸿章务实外交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法文化摩擦贯穿于中法战争的始终,其主要体现为宗藩权与保护权之争,它成为中法越南问题交涉的核心之争.中法战争爆发前,中法两国就越南问题进行了反复交涉,中国极力维护宗藩制度下的宗主权,法国始终强调条约制度下的保护权.随着文化摩擦的进一步加剧,和平交涉最终破裂,爆发了战争.  相似文献   

4.
薛福成是晚清重要的思想家。他主张在国防建设上要边防与海防并重,认为中国的边防威胁主要来自英、俄、法三国,且俄国威胁最大。薛福成提出调整中国与属国关系的政策。他主张根据中国边防安全的需要,区别对待藩属国,主动放弃无关紧要的藩邦,保护朝鲜、越南。同时,他意识到铁路在边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应该引进铁路技术,修建铁路,以巩固边防。  相似文献   

5.
为镇压越南人民革命斗争 ,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 ,1 961年肯尼迪在越南发动了一场“特种战争”。它是肯尼迪冷战思维的产物 ,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对中国的长期敌对和“多米诺骨牌理论”起了重要作用。在“特种战争”期间 ,对抗成为中美关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这两节内容时,总有同学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一、在这两场战争前夕,中国为何要援越抗法和派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二、《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第一条分别规定“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清政府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为什么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以及朝鲜  相似文献   

7.
薛福成在晚清侨务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他对侨务认识的深度超过了前代并走在同时代的前列。而且,正是基于他对侨务的这些认识使其在南洋与香港的设领交涉中积极主动,不遗余力,最终南洋设领成功,而香港设领功败垂成。薛福成亦是推动晚清归侨政策转变的功臣。薛福成能取得如此业绩是与其个人才情和策略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论曾纪泽在中法战争时期的外交活动黄庆鸿目前,史学界对曾纪泽在中法越南问题的外交交涉活动正在研究。本人认为,曾纪泽在中法越南交涉中的外交活动很有价值,与当时李鸿章所奉行的妥协退让政策形成鲜明的对照。另外,他这次外交活动虽然无法成功,但留下了许多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9.
薛福成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 ,他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国门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作为一位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面对社会的剧变 ,他忧虑时事国势 ,勤于思考探索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实践反思和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广泛深入的了解 ,提出了自己的商本经济思想 ,希望以“工商为本”,“以分洋商之利”,以此来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本文就薛福成的这一商本思想从萌芽、确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作一历史考察。通过考察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薛福成以及中国近代史上的早期改良主义。一…  相似文献   

10.
晚清历次对外战争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战争中的“和”“战”之争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点。关于当时的“和”与“战”,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较多表述。如在人教版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中,一方面讲述了清军英勇抗击英军的入侵,另一方面又讲述了清政府的处处求和。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对这一内容也多有考查。例如2011年全国卷(课标)第31题,虽然该题考查点是清末中央集权面临危机,但这种危机也是通过对外战争中各方势力在“和”“战”的较量中体现出来的。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晚清历次对外战争的“和”“战”之争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林登·约翰逊上台之后,面对日益严峻的越南问题,他选择了将战争升级。"横滚"计划、"滚雷"计划相继实施,50多万部队陆续被派到越南,使越南战争从一场"秘密战争"变成一场"公开的""美国化"的战争。但约翰逊在对轰炸和部队数量升级的同时,却严格限制战争烈度的升级,并不断与北越接触以寻求和平。原因就在于,他不想承担丢失越南的责任,但又不想放弃他挚爱的"伟大社会",加之对于中国出兵干预和国内媒体的忌惮,导致了他在这场战争中既升级又控制的矛盾政策。  相似文献   

12.
作为晚清“风气略开之后,异学未兴之前”的一位时代先行者,薛福成继郭嵩焘之后置身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漩涡的西欧诸国,通过对科学技术愈益重要的社会功能的切身感受,逐渐形成了见识高人一等的科技观。主要以《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为例,对薛福成的科技观第一次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发掘。  相似文献   

13.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 998年第 7期刊载了一篇题为《对美国侵越史叙述的一点质疑》(以下简称《质疑》)的小文章。该文章认为 ,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课本第 80页的一段话即“1 964年 ,美国又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这样 ,美国就将对越南南方的‘特种战争’扩大为对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接着 ,美国向越南南方直接派遣侵略军”的叙述欠妥 ,宜改为 :“1 964年 ,美国又把战争扩大到越南北方。接着 ,美国向越南南方直接派遣侵略军 ,最多达到 5 0多万人。这样 ,美国对越南的侵略就由‘特种战争’上升为‘局部战争’。”笔者认为 ,以…  相似文献   

14.
1961年 1月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 ,继续推行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当时 ,中苏分歧的公开化为中美关系的接近创造了机会 ,但美国并未抓住机会 ,反而加强了对中国的遏制力度。为此 ,美加大对越南的干涉和战争 ,使之升级为“特种战争”。越南劳动党最终不得不放弃和平的斗争战略 ,掀起抗美救国战争。中国给予越南全面援助。苏联为增加与美争夺较量中的砝码 ,对于越南也进行一定的援助。在中苏两国的帮助下 ,越南挫败了美国发动的特种战争。  相似文献   

15.
人性的力量     
侵越战争期间,美国一位名叫汤普森的士兵,在一次伏击战中,为使包围圈里的9名越南平民免遭屠杀,竟然掉转枪口,对准自己的战友:“你们开枪, 我也开枪!”汤普森的举动让战友目瞪口呆。事后,他受到美国军方调查。几十年过去了,大概连汤普森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初的这件事,竟使他成为美国人心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16.
薛福成对近代国际法的接受和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中外关系史上,清政府接受近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薛福成在其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名少有的开明官员,他掌握国际法知识和熟知国际惯例,在中法战争期间,以及在他所经办的其他中外交涉活动中,力求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办事,援引国际条约中于我有利的一面,开展有理有力的外交斗争,维护自己国家的权益。当然,国际法并非万能,外交往往是以实力做后盾的,这一点薛福成也清楚  相似文献   

17.
1884年春清政府应法国政府要求解除驻法公使曾纪泽的职务,并排斥于中法和议之外,批准《李福协定》,标志着清政府对法妥协,在越南问题上由干预向“脱身”的政策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法新约》,原名《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又叫《中法会订安南条约》或《李巴条约》。它是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战胜的清政府同战败的法国签订的一个卖国条约。战败的法国通过条约达到了它想通过战争获胜方能达到的目的,从而造成了所谓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  相似文献   

19.
《翁同騄文献丛编》之六即将出版,本人应邀作序遂得先睹之快。此集翁氏文献不仅弥补了若干已刊晚清外交史料之阙,且涉及许多内幕,破解了其中历史之谜。本文辨析四则:其一,《中法北京条约》中、法文本异同的最初发现;其二,曾纪泽中俄交涉收复伊犁的背景;其三,偿付甲午战争赔款的问题;其四,翁李关系“和而不同”的新佐证。  相似文献   

20.
1894年8月,法国税务司李约德在越南芒街被匪徒绑架。这本是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但在处理的时候,却升格为关系中法条约的交涉。在交涉中,法国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蛮横地向中国索赔,几乎将这一偶发事件导致为战争。李约德事件的交涉,体现了近代中国弱国地位的苦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