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瑞 《青年记者》2020,(8):77-78
当下,电视文化类节目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各卫视平台也竞相制作可看性强、视觉技术创新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用以替代原有的综艺娱乐节目,从而带来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复兴。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现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娱乐元素在文化节目中的融合方式当下流行的几大类文化节目中,娱乐元素的融合方式主要有幽默化表达、多维化交互、故事化演绎三种。这三种娱乐元素共同作用,为电视文化类节目带来了全新的“文化综艺+”模式,赋予了传统电视文化节目生机。  相似文献   

2.
吴佳 《新闻世界》2010,(12):58-59
在当今电视业界普遍追求收视率的情境下,娱乐选秀、相亲类节目铺天盖地充斥荧屏,为电视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刺激着从业人员的神经。电视娱乐化浪潮,冲击着文化类节目的生存与发展,也消解了电视文化的内涵。本文试通过分析省级卫视的文化类节目现状,恩考文化类节目未来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林容 《青年记者》2012,(19):40-41
尼尔·波兹曼把电视时代称为“娱乐至死”的时代.电视文化导引着整个社会朝着娱乐化方向前进,甚至使教育也娱乐化了.电视娱乐文化以强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电子文化、娱乐文化和流行文化构成了儿童的童年叙事,今天的儿童从一开始走上成长之路,就自然生成了对娱乐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形成了一个特别的电视娱乐文化现象,其产生的不良症候如下:  相似文献   

4.
郭志勇 《视听》2016,(6):29-30
随着人们生存之忧得以解决,追求快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在此背景下,电视内容生态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而文化类节目的打造及其比例提升,能够有效遏制这种倾向。虽然泛娱乐化不可取,但是娱乐手段可以为我所用。本文认为,文化类节目的娱乐化转型有其必要性,并从选题大众化亲民化、以文化名义的竞赛、打造文化综艺秀三个方面探讨了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5.
叔翼健 《新闻界》2013,(15):31-35
电视娱乐文化适应于我国当前的社会和媒介背景因素,呈现出搞笑文化、奇观文化和狂欢文化等形态,具有平民化、缺乏深度、对抗权威的后现代文化色彩,不过这种商业原则指导下的电视娱乐文化是经过媒体建构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多元话语中的平等对话,且容易引起低俗化和虚假性的问题。电视娱乐文化的方向值得探讨,完全缺失意义的娱乐文化令人担忧,电视娱乐文化需要在现有体制下,兼顾其良性的社会功能,把握好娱乐的尺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中国的电视媒体似乎进入了一个被娱乐主宰的时代。电视的娱乐功能日益被强化,娱乐性节目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娱乐元素几乎进入到每一种节目形态。显然,过度的娱乐化势必会遮蔽电视文化所具有的其他社会功能,从而导致诸多不良社会影响。作为引领着当前我国娱乐节目大潮的选秀类节目便是如此,繁华背后所呈现的某些现象和问题已经遭致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我国电视发展中,出现了以娱乐选秀为代表的电视娱乐热潮,也引发了人们对“电视娱乐化”趋向的思考与探讨。本文从社会文化的多维视角对“电视娱乐化”现象作一探析,以期促进业界的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电视娱乐资讯节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帆  王阳 《现代传播》2006,(3):64-67
本文从电视娱乐资讯节目的界定出发,分析了电视娱乐资讯节目的特质,并从电视受众、社会语境和传媒市场三个层面剖析了娱乐资讯类节目兴起的原因。最后,结合中国电视娱乐资讯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9.
“电视娱乐精神”的人文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休 《视听纵横》2009,(2):15-17
当下电视娱乐热的兴起与泛化,既是电视回归平民趋向之使然,也是大众娱乐文化强力驱动的结果。电视娱乐运动似乎已成为当今一种引人注目的电视文化现象。随着电视娱乐节目风靡荧屏,社会对娱乐热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负面效应给予了很大的忧虑和关注,从而也引发了媒界对电视娱乐精神的研究和探讨。因为电视娱乐精神的缺失正是导致目前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问题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的娱乐功能被逐渐开发、重视、放大,娱乐类节目已经成为仅次于新闻类节目的第二大收视焦点。同时,娱乐类节目主持人也因此成为新的电视明星群体,他们在备受瞩目的同时也备受争议。特别是近几年大量的电视选秀节目将“娱乐”旋风席卷全国时,观众对娱乐节目和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审美疲劳”也达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11.
周欣 《青年记者》2012,(11):68-69
近年来,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宽松和相对灵活的文化政策和民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电视文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直接促进了电视娱乐文化的繁荣.在收视市场导向和“娱乐文化”走红的大背景下,我国34个上星综合频道纷纷加大节目多元化借鉴研发,娱乐节目风生水起,其对电视节目的创新和凸显电视娱乐文化特色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电视娱乐应在受众闲暇之余带去审美享受、思想启迪,寓教于乐.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各大卫视的电视娱乐节目出现异化、泛化、低俗化、同质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邓天佑 《新闻世界》2011,(12):66-67
方言类节目在电视电影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然而现在的方言普及却与以前方言的普及有着不一样的地方。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方言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娱乐化,这种变化体现着社会的开放程度和对异文化的接受程度,也从语言的角度反映出大众文化变得越来越成熟。  相似文献   

13.
随着受众对信息类节目需求的增大,特别是对电视服务类节目收视审美的提升.电视服务类节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通过对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娱乐化现象的分析,找寻此类型节目的美学化的表现特征,探求其娱乐化要素的表现形式成为生活服务类节目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4.
薛洁 《青年记者》2016,(6):30-31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我国电视媒体日益市场化、商业化,“娱乐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电视娱乐文化中由“娱乐”“消费”等关键词构成的当代电视文化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消费文化语境里的电视娱乐风潮 大众文化伴随消费主义的浪潮迅速在全球蔓延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电视娱乐的风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数量井喷,玩游戏、做任务、谈恋爱、宿军营……  相似文献   

15.
蔡紫慧 《新闻世界》2011,(6):246-247
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的探究和哀悼。本文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述。并通过这一理论对目前,电视和网络时代的娱乐化倾向做出反思,认为对电视和网络媒体而言,引导社会舆论、创造良好社会效益是其义不容辞之责,同时这也是作为市场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在娱乐中反思、在反思后娱乐,才能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次第涌现。在"娱乐至死"的电视时代,电视文化类节目重新高调的回归大众视野,文化类节目如何长久复兴荧屏成为急需思考的问题,分析以往电视文化类节目式微的宏中微观三个层次的原因,从政策、国民审美和行业自身解析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动力,以唤醒文化认同为价值方向,讲好中国故事为价值标准,达到传递中国声音的价值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文化类节目的价值构建,对现象级的文化节目如何做好价值传承,引起大众深度解读探索传统文化,节目的产业供给链如何形成等做出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7.
电视娱乐化已成为当今一大流行现象。本文分别从电视本位、消费社会大众、多元文化三个角度对电视娱乐化进行分析和梳理,并指出电视娱乐化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电视出现以后,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电视来娱乐成为现代都市人娱乐的主要方式,而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应当看到,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愉悦身心,舒缓心情的正效应,但同时也有麻醉精神、降低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的负效应。而当前娱乐至上甚至新闻娱乐化造成的“娱乐浮肿”日益明显,这值得主流媒体反省并深思电视娱乐化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曾几何时,电视娱乐资讯节目以轻松和娱乐的特性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屡屡成为各大电视台尤其是综合频道的招牌节目.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各大网站娱乐资讯类节目的强势竞争,电视娱乐资讯节目的收视率开始急速滑坡,生存状况每况愈下.剖析电视娱乐资讯节目的发展困境,寻找解困突围之策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解析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现在许多人都在感叹“娱乐当道”。的确,目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迅猛变化,消费主义观念渗透到文化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在社会上风行起娱乐的热潮。“‘电视娱乐热’让观众过足了‘娱乐’瘾。每逢‘非常周末’,观众就会‘欢乐总动员’,搭上‘幸福快车’,走进‘快乐大本营’,摆起‘七星大擂台’,或相约‘非常男女’,过一个‘快乐星期天’。‘娱乐’旋风感染了电视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于2000年5月进行的北京居民电视收视行为与收视意愿的调查显示,北京人每天收看娱乐综艺类节目的平均时长为46.3分钟,这一收视时长在本次调查所列的11类电视节目中,次于影视剧节目(74.8分钟),高于时事新闻类节目(38.3分钟),位居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