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可分为长篇自传、微型自传、一般他传、合传、评传五种类型,它们各具特色。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的勃兴,是个性主义等思潮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表现。初步的理论准备和一定的现实动机亦是其相对繁荣的原因。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从实践到理论较之以前都有明显的进步,处于现代传记史的上升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写作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个性意识与时代规范之间的冲突;历史属性与文学期待之间的摇摆。三十年中国现代传记是现代传记走向高峰的津梁,对它展开独立深入的研究可以理顺现代传记的发展脉络,廓清其整体面貌,对全面认识现代文学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下中国传记文学缺乏经典的现状和传记作家主体性的缺失,论文提出了传记文学叙事中的八"荣"八"耻"之文类意识.在这里,耻感是创作主体的一种积极道德情感,也就是说,只有当代中国传记作家把传记叙事中的"八荣""八耻"作为自觉的文类意识,并且上升为其创作主体的美德论范畴,当代传记创作才能不愧于祖先司马迁而走上与世界传记文学大师对话或比肩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20世纪上半叶英国传记的发展轨迹,将整个20世纪可分为4个阶段,上半叶两个阶段,下半叶两阶段。上半叶传记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反传统,重实验,注重传记作家的主体性。亚传记从自省式发展到回忆录和自我辩解式。小说理论催生了传记理论的发达,导致传记文学化。这一时期重要的传记现象是"新传记"。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虽然不是职业传记作家,可是他的传记数量可观,影响巨大。他的传记写法新颖,特色鲜明,在中国阐释性传记中独树一帜。“政术为第一义”、“世界之人之眼光”和“以造时势为究竟”是粱启超传论的三大特点。可是,它们也是梁启超传记的主要问题所在。倚重历史事实,忽略传记事实,这是梁启超的传记阐释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鲍斯威尔的《约翰生传》的出版和启蒙时代文学理论的推动,19世纪英国传记文学理论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文章从传记的本质、传记作家的资质、传材与传记、传记伦理等方面,梳理了英国19世纪传记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卡尔·罗里森以塞缪尔·约翰生的《塞维奇传》为例,通过分析约翰逊的写作实践,阐述了约翰生的传记理论。约翰生强调传记作家的移情能力和读者接受因素。他指出传记作家只有超越分歧,才能真正了解传主。同时,他认为传记应当能吸引不同类型的读者,其行文也应当能适应不同的读者层。  相似文献   

7.
复旦大学博士后、解放军报记者李健2011年创刊《立传》,以其全媒动漫时代的传播手段、洋洋大观的双月书刊,在专家队伍、传记作家、题材开拓、艺术手法等诸多方面有所突破,将传记这一古典文学形式在新千年历史征程上引入现代化元素而昭示出新特色,彰显出新活力,创造出新生命。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的传记作品及其理论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古代传记向现代传记的过渡与衔接的轨迹和方向。他的涵盖了中外新旧传记的各类体的作品,尤其是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个性化特点的优秀代表作,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史学成就,由此为中国现代传记的确立提供了范式;而他的传记理论融合中外,以其学理上的正确性和知识形态上的系统性,有助于伟记理论作为中国现代史学理论体系中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分支学科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在李长之的批评实践中,最具影响的是他的传记体批评。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有着自己独到的批评特色和阐释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深层阐释、修辞风格、博引与比较的角度来论述李长之传记体批评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李长之的批评实践中,最具影响的是他的传记体批评。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有着自己独到的批评特色和阐释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深层阐释、修辞风格、博引与比较的角度来论述李长之传记体批评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11.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传记理论体系的创立人,其传记理论对中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了胡适传记文本的语言形式,并对胡适传记文本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剖忻了胡适传记文本在语言方面的特色,揭示了胡适对中国传记的伟大贡献及深远影响,探讨了胡适传记文本语言的文体观,阐述了“胡适之体”给传记带来的新生。最后,分析了中西传记文本的异同,从叙述人称、写作手法、材料选取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也探讨了其不同的根源以及在语言层面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传记的伦理功能是传记伦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传记家认为,传记应该对人们的道德产生某种好的影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新的传记形式的发展,一方面,现代传记的伦理功能呈现淡化趋势;另一方面,现代传记尤其是应用精神分析方法写作的传记进而引发了一些伦理问题.传记家能否选择活着的人作为传主,传记家能不能采用涉及传主隐秘的和有损传主在公众心目中的理想形象的材料,传记家应该持有怎样的传记动机,传记家应该怎样对待死者的意愿等问题,成为当代关于传记伦理论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拍摄的传记故事影片,对传主人物的选定与处理,以及由传主身体统率整个故事叙事所要承载的内涵与寓意,本身受制于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的深刻影响。在政治意识形态的背景下,无论是对历史人物还是对当代英雄的传写,当代身体寓言的建构,承担着政治意识的隐喻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以往对传记的考察往往侧重于内涵的研究,而从史学形态角度对传记的分析还较为匮乏。传记史学形态是指传记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衡量史学传记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新时期中国传记史学的嬗变不仅表现在传记内容的变化上,还表现为传记篇幅、传主选取、传记作者、传记语言风格、传记受众等方面的形态转型上。传记史学形态的嬗变究其原因归纳为两点:一是社会动因,二是史学本身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现代和后现代文学对传记的真实性原则提出质疑和进行颠覆。大众文化的流行致使一些传记家忽略了这些原则;文学批评中"自传死亡"、"传记死亡"之类的说法从理论上对传记文学进行了消解;图像和影视成为传记的载体,以其特有的形式和价值标准在淡化传记的真实性诉求。面对这类挑战和危机,传记家应当坚守原则并抵抗商业大潮的侵袭和浮躁的社会心态,同时又与时俱进,进行方法的革新。鉴于传记对国民教育的重大意义,社会对传记写作应当给予更多扶持。  相似文献   

16.
高斯的自传《父与子》是英国传记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派传记。高斯在这部自传中一反隐晦和溢美的维多利亚时代传记文风,围绕父子之争,建构了一个偏执、狭隘的父亲形象,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父权至上的伦理观。《父与子》在传记艺术层面融入现代小说的写作手法,改变了传统传记的书写规范。作为英国"新传记"的前奏,《父与子》开启了现代派文学"杀父"的反传统之风。文章拟从伦理学、文学和心理学三个方面揭示《父与子》的杀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不仅创作了大量小说,也创作了大量的传记作品。从现代传记学视角对其传记文本的研究,目前仅限于《从文自传》、《记胡也频》、《记丁玲》等少数几个典型传记文本,而体量更为庞大的回忆录、书信、日记、游记等亚自传、边缘自传文本缺少应有的重视。因此,对其传记文本作整体性梳理和系统性研究对沈从文及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均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其独具特色的"传记式批评"实践,在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而,以李长之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其作品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总的来说,人物品评的萌芽、浓郁的诗性人格和平静而黯淡的笔触,是其"传记式批评"风格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与传记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篇短文里,作者威廉·舒尔兹博士(WilliamToddSchultz)介绍了弗洛伊德对西方现代传记与自传多方面的影响,涉及到许多传记理论热点问题,比如精神分析与传记的关系、传记的自传性、后现代的自我观念以及理论的自传性等问题,颇值得一读。这篇短文最早出现在《传记写作百科全书》(MargarettaJollyed.,TheEncyclopediaofLifeWriting,FitzroyDearbornPublishers,London,Chicago2001)。原题为:"FreudandLifeWriting"。译自舒尔兹的个人网站:http://www.psychobiography.com/articles/freud.html。威廉·舒尔兹,心理学博士,男,现为美国俄勒冈州太平洋大学(PacificUniversity)心理学系副教授,是当代非常活跃的心理传记家与理论家。  相似文献   

20.
帝王传记创作与出版的繁荣,是出版市场巨大的利益诱惑,既将中国封建社会丰富的历史知识告诉了读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宣扬了专制思想、皇权意识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