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意象"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也是传统武术的核心范畴。传统武术的意象起源于"观物取象",传统武术意象的形成是在观物取象的过程中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交流共鸣上形成的一种感应互通。从传统武术意象的生成方式来看,中国传统武术意象主要包括动物仿生、自然仿生与生活场景再现三大类。传统武术意象蕴含着"技、艺、道"三个层次的内涵,具有直觉性、会意性、独创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大美"思想是道家美学思想精华之一,也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突出表现.在<庄子>丰富的物象描绘中,庄子以其独创的具有"道"象、"道"境特征的"大物"之象--大鹏之象、"大木"之象、飓风之象、大海之象等的诗性描绘,从不同层面包含和体现着庄子的"大美"思想.大鹏之象是诗人自由之境的诗意传达;"大木"之象以其形象的不断拓展与增殖体现着"道"的超功利性;飓风之象是进入"道"境的心灵自由飞升的审美体验;大海之象则是"道"之本体的艺术抒写.  相似文献   

3.
《莆田学院学报》2016,(2):94-9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民间民俗文化的角度来探析中国传统武术的"俗文化"特征。在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传承模式、民间文学、民间结社、宗教信仰、文化特征五个层面对武术的"俗文化"特征进行辨析,以期提升中国传统武术的"俗文化"在民间民俗文化中的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丰富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体系,发展武术。  相似文献   

4.
“势”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孕育出来的,文化源远流长,内涵独特。传统武术的“形”是指武术动作所构之形,武术的“势”是指武术动作所展现出来的气势和精神。“形”是“势”的载体,“势”是“形”的表现,传统武术之“势”的生成途径在于以形造势。传统武术之“势”是“形”与“意”的和谐统一,其最显著的美学特征是势有形而意无穷。  相似文献   

5.
侯胜川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151-15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内涵做了比较.认为竞技武术直接产生于传统武术.同时受西方体育文化思想的影响,采用了“体育”的训练理念和评判方法,引起了传统武术的一系列误读:还分析了传统武术对竞技武术误读的原因,认为正是通过竞技武术的发展,展示了传统武术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儒家身体观中“身心修炼”与“礼仪实践”的内在逻辑,分析当下武术思政教育的本质、效用发生机理与生成径路。研究认为,武术思政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德艺兼备”的品格和“德艺双行”的能力。武术思政教育的机理是武术教学中显现的身体与感性的觉醒、“体”与“知”的符号纠缠以及道德感动与传统武术伦理的情感效应。生成路径是切身入武,注重强调武术思政教育中身体的在场性;修武得体,加强武术教育中符号身体的规训与技艺身体的融合;以体入道,树立以身载德、德艺双行的目标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现代武术的优劣问题 ,武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武术的发展应把传统武术、现代武术、竞技武术融为一体 ,使武术这项优秀的文化遗产更加科学、完善  相似文献   

8.
技击性是武术的重要特征,对技击性定位过宽,会导致单纯运用"实用性"来衡量武术技术从而限制武术的发展模式;反之,技击性限定过于狭隘,又会忽略武术技术传承而失去自身特色.技击性判断应该限于传统武术范围,传统武术技击性需要理清其定位:传统武术以技击为宗但并非以技击为目的,技击只是通向目标的手段,只是传统武术"打、练、养"中的一个特征.传统武术技击性存在两个限定条件:传统武术技击性以流派武术技术标准为前提,同时负载着武术审美功能.武术技击性受到艺术审美、流派技术标准限定,正是武术可以融入诸多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意象的生成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和审美意蕴.从中国美学史角度溯本探源,“观物取象”,表明意象最初萌芽于人们对宇宙万物的模仿;人情显于物象,是意象生成的萌动阶段,物象被赋予一定象征意;“缘心感物”,主客体达到审美统一,心与物、情与景实现了双向互动交流.意象的审美形成是在“神与物游”情境下完成的,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超然艺术,专注于物我的完美融合.“象外之象”是对意象空间的弥补和填充,是旷然出脱的再生意象,是意象之境的再创造,是意象能够完美生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竞技武术的冲击和传统武术自身功能的退化,在中国被奉为国之瑰宝的传统武术受到了冷落,这种态势影响了中华武术精髓的传承和武术文化的继承。探寻传统武术存在的文化价值、体育价值、防卫作用、武术门派等,阐发、弘扬传统武术的内在神韵,以求进一步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种视角,对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和现存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传统武术发展的现实矛盾;武术文化与武术技术的融合发展是武术难以与西方体育谐和共处;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对立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并根据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和传统武术的体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阐述了传统武术应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原因,并提出传统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思路.研究认为,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不但可以弥补学校武术教学存在的不足,而且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保证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笼罩"下迷失了方向。武术教育也主动趋附于西方体育教育思想,陷入了重竞技武术轻传统武术,重技术轻理论,重套路轻攻防,重知识轻理念的困惑境地。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视角,剖析造成武术教育现实困境的深层原因,探索武术教育的应然走向,旨在回归武术之本质,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新 《大学生》2020,(1):46-47
朱光潜的《诗论》中有一节是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讨论,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15.
武术历经几千年发展至今,传统武术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化出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和衰败原因入手,构建传统武术的发展模式,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武术现阶段所处的状况进行整理研究,并且在基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武术发展、针对性较强的对策:首先完善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模式;其次竞技武术是安徽省武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武术发展要以竞技武术为敲门砖,让世界了解中国武术文化;第三加大武术在大众体育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通过从"观物"之"我"所呈现出的不同心性修养入手,探讨了三种物我关系。第一种是具万物一体之爱的"大我"之境;第二种是"挟私蔽欲"的"小我"之境;第三种是呈现万物的本真情态,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8.
山水画写生的宗旨是写“境”。当下山水画写生的“对景久坐”之法,是对传统的“偏而常之”的写生方法的一个丢失。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画写境之法,应当重倡写生的自然之境源于观物取象、写生的审美之境取之象外、境是山水画写生的终极目标等命题。  相似文献   

19.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美学概念。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段话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做出了最简单而又明了的解说。所谓"有我之境",外界一切事物都以我的个人主观感受为基本色调。我喜,则物喜;我悲,则物悲。所谓"无我之境",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如同身在物外,对周遭的一切只以客观描述,而不加主观感受。王国维,美学大师,一语道出诗词真谛。然而,作为小学生,我们完全能够从中悟出作文的真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转型期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运动遭遇到一些困难和坎坷,为不断拓展传统武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空间,通过文献资料法、现场考察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实现武术良性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