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菇 《云南教育》2000,(11):34-35
《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注意段与段的联系”。《读写例话》中明确指出,在讲读这篇课文时,一是从“内容上”,一是从“形式上”引导学生认识“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为落实这一阅读重点,课后“思考·练习”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训练:1.按照参观的顺序填空。(通过填空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形式上”的联系。)2.刘家峡水电站是怎样利用奔腾的黄河水来发电的?(通过讨论,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内容上”的联系。)3.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主要讲了什么,各段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相似文献   

2.
近来,在辅导小学生学习的时候,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个别不妥之处,现提出来商量。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有一篇题为《参观刘家峡水电站》的习作例文。文章写“我”在爸爸的带领下,坐车到刘家峡参观的情况。文章是按照参观的先后顺序写的。“我”和爸爸先在坝顶上参观,后到坝底看机房。文中的不妥之处就在  相似文献   

3.
适度渗透进行篇的初步训练实验小学/刘庆华一、“扶好”第一步《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是三年级下学期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篇章训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又采取了以下教学步骤:1.指导学生按课后练习第2题的要求,简要说...  相似文献   

4.
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渗透写法指导———“九义”教材小语第八册第23课《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教例评析柳州铁路局第三小学玉珊这篇教案设计运用幻灯投影,主要是用来辅助理解课文的关键词句,领会课文内容。在小语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方法,常用而且有效的有比较...  相似文献   

5.
在教六年制小学第八册习作例文《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课时,我尝试用比较法让学生来学习习作方法,并加深对例文所揭示的这一类作文的写作方法的理解。《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文,作者按自己参观的顺序具体记叙了在刘家峡水电站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建设的赞美之情。例文段落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用词明句晓畅,感情充沛,学生在阅读时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学生以前也曾学过同类的习作例文,如第六册的《参观人民大会堂》等。由于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八册第七组的训练项目是“注意段与段的联系”.《大森林的主人》作为本组教材的阅读课,要指导学生从讲读课《参观刘家峡水电站》学到的有关读写知识,进一步落实单元项目,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懂得文章的段落之间在内容与表达顺序上是怎样联系的.在教学方法上扶放结合,精心设计提问,体现以学生自学为主,以练促讲.  相似文献   

7.
《参观刘家峡水电站》和《人民大会堂》两篇课文,都是按参观的先后顺序记叙参观经过的文章。在记叙中,作者不但抓住了所观察的事物的特点,而且交待清楚了这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教学时要抓住课文的特  相似文献   

8.
一、教好课文 启迪思维每一篇课文 ,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这些都可能成为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作文灵感的钥匙。因此 ,紧扣每篇课文的特点 ,深入剖析课文 ,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照“样”作文 ,可以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思索 ,受到启迪 ,练好作文基本功。这样做具有直观形象和知识迁移快的特点。如 :《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文是一篇参观记 ,教学这篇课文时 ,应抓住课文按参观顺序有重点地介绍所见所闻的特点 ,使学生在写参观记、游记方面得到启示。随即指导学生“照样子”写《参观×××》《游×××》,几乎所有…  相似文献   

9.
课文是按照去参观的路上、参观的过程和离开刘家峡水电站的顺序叙述的,其中参观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板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小学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小学语文课中也有一些有关地理知识的课文”。并要求地理教师应该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本的内容,同时注意与这些课程有关知识的联系,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打开小学语文课本一至十二册,里面有关地理知识的课文还真不少。以第八册为例,与地理知识有关的课文就有六篇之多,如《颐和园》《趵突泉》《参观刘家峡水电站》等。因此把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巩周学生在语文课获得的有关地理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在地理课中所学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萧乾的《枣核》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是近几年来难得的佳作。可以说是散文艺苑中的一支奇葩。它被选入今年新编的语文教材。文章朴实自然写得实实在在,不晦涩艰深。本文千字不到,共有九个自然节,可分三段。第一段(1-3节)叙述游子托捎枣核,得到后如获至宝。第二段(4—8)叙述游子全家在美国的生活情况及参观他在异国建立的“北海”情况。第三段(第9节)作者对此的感叹。篇末点出“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这是全文的点  相似文献   

12.
对教材的理解《和大自然交朋友》是一篇参观记。文章通过作者参观被联合国批准为环保村的李家村后的所见、所闻、所思,让读者知道了只有保护自然、治理环境污染,大自然才会奉献给我们一个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课文共有五段14节,写了五方面的内容:第一段写我要求爸爸带我去参观“全球500佳”环保村之一的李家村。第二段写李家村的村民烧饭不用柴草,森林资源得到了保护。第三段写鸡粪、猪粪经过处理就产生了沼气,同时还治理了环境污染。第四段写沼气渣可以制成鱼饲料,培植蘑菇,改良土壤。第五段写人类应该和大自然交朋友,大自然一定会好好回报…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语文第六册第六组的《赵州桥》与《参观人民大会堂》两篇课文安排得很巧妙。《赵州桥》的最后一句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参观人民大会堂》的最后这样写:王叔叔说:“这样壮丽的人民大会堂,不到一年功夫就建成了。”我情不自禁地说:“盖得可真快啊!”“我”的“情不自禁”实际上就是对设计和建造人民大会堂的人们的赞叹。这两篇课文的思想内涵是相承和互补的。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桂花雨》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相似文献   

15.
在作文评改教学中,我们采用幻灯投影的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学习课文《参观刘家峡水电站》、《参观人民大会堂》,我们带学生到县白皮厂的漂洗车间参观,然后布置学生按参观顺序写一篇文章.文章写出来以后,针对部分学生不能按参观的顺序有条理地写和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点的现象,我们把具有代表性的几篇作文制成组合文字幻灯片,又将漂洗车间三种主要设备制成简单的三幅幻灯片,放映后,师生共同评改上述作文.评改分四步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简析《语文课程标准》在各阶段目标中都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人教版低年段的实验教材中,它是以“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的形式出现的,在中年段的教材中才将“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型提出来,因此第五册教材在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第五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由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穿插其中:在第一篇课文后提出“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在第三篇课文后又给予“综合性学习”的提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也是围绕这一活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纲》对三年级学生提出“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租讲一篇,精讲一段”。在教学《大雪山》这篇读讲课文时,我就抓重点段第六段,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其做法是:一、从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是怎么写的。我在引导学生能达到说出“这一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冰雹,第三句写雨,第四句写积雪”这个基本要求后,接着告诉学生,这段写“风、冰雹、雨、雪”的话都突出个“大”字,我们先看课文,写风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不满  相似文献   

18.
小语大纲对三年级段的训练提出明确要求:第五册要求学生“了解一篇课文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整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第六册段的训练重点是:“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所有这些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是凭借教材,依赖教材来进行的。训练的因素蕴含于一篇篇的课文之中。例如第五册《翠鸟》一课中的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教学这一段时,要通过让学生分析了解句子的意思,渗透连句成段的阅读能力及逻辑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19.
翠鸟,还是不捉的好刘宗武《翠鸟》是一篇很美的课文,如果它的最后一段不写“真想捉”翠鸟的话,就更完美了。《翠鸟》分三部分。课后习题提示,本文是写“我们”“喜爱”翠鸟的。前两部分分别写了翠鸟的美丽和敏捷,“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第三部分即最后一段却紧...  相似文献   

20.
《谈骨气》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在结构上 ,它是巧妙运用多种照应方法的极好范例。一、首尾照应开篇破题第一句 ,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提出中心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篇末用“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骨气”作结。首呼尾应 ,不仅照应标题 ,而且深化了中心论点。二、前后照应课文中前后照应主要有四处 :第一处 ,第 10段“孟子的这些话”与第 2段“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既前后照应 ,又转入下文的总结。第二处 ,第 5至 8段中文天祥拒绝降元、不食嗟来之食的两个古代故事 ,与第 9段闻一多拍案而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