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当我确定把中国的"打工文学"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时,常被人问起何谓"打工文学"。答曰打工者的文学。又问何谓打工,答曰打工就是做工,多为临时性的。还问:"我是国立大学的助理教授,还没有获得终身教职,我也是打工者?美国总统一次最久只能做8年,相对于200多年的美国历史和总统本人的百年人生,8年也不过是短暂的临时工,难道总统写的回忆录也是‘打工文学’?"这就逼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打工文学"?"打工文学"究竟该如  相似文献   

2.
对农村打工仔子女的教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最先提出“打工”、“打工仔”这个概念 ,且最先肯定打工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指出了“一人打工全家脱贫 ,百人打工全村致富”的口号。发轮镇是资中县最穷最偏僻的乡村 ,每年到全国各地打工的约有6000人 ,其中常年在外打工(三年以上未间断的)不少于2500人 ,打工收入成为发轮镇的主要经济来源。2000年下学期 ,我校626名学生中 ,有410名学生的家中至少有一人在外打工 ,父亲或母亲有一人在外打工的有183人 ,其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有68人。虽然这些打工仔为发轮镇经济的发展和家庭…  相似文献   

3.
爸爸外出打工,六年没有回家了。我梦见他满面笑容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天天陪着我和妈妈,再也不去打工了。达县大树中学李梅我梦见了一次最奇特的考  相似文献   

4.
打工诗歌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其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打工诗歌的局限主要有三:一是打工诗歌在写作内容上对苦难过分依赖并且有将苦难神圣化的倾向,过分强调了底层的道德承担和道德优越感;二是对城市的仇恨表达掩盖了底层打工者对于城市的复杂情感,也妨碍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入认识;三是打工诗歌是一种共名写作,诗人更多只是传达共识而缺乏个人对个体命运和社会时代的独立思考和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5.
远在法国留学的孩子,2年来不仅在学习上适应了环境,他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做家长的认为,只要孩子不耽误学习,打工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6.
来自四川的打工妹郑小琼凭借《铁·塑料厂》一文获人民文学奖“新浪潮”散文奖。2001年,郑小琼从卫校毕业,离开四川南充老家,南下东莞打工。个人亲身经历了打工的种种酸甜苦辣,因而一下班就静静地看书,写日记,写乡愁,写打工生活。评委会对她的散文《铁·塑料厂》的评  相似文献   

7.
打工三步曲     
“打工苦,打工苦,要打工,畏何苦?年少不知世事艰,不成功来终不还!”我为了响应学校号召,利用暑假时间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我热情饱满地加入了早出晚归的打工一族,和他们一起薅地。  相似文献   

8.
最近,北京市大兴、海淀、朝阳区的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遭关停和强拆,这是继2006年夏天的暴力事件之后,又一次大规模打压打工子弟学校的行动。它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首先是因为它损害了流动儿童的教育权益。  相似文献   

9.
打工文学已然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打工文学现象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出现的,展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打工文学表现了农民工在进入城市打工后充满焦虑心理的生存状态,农民工渴望融入却被拒斥的无奈。  相似文献   

10.
父母虽年事已高,在老家还种了一点地,头几年我是反对的,怕累坏了他们的身体,近几年随着到处是防不胜防的有毒食品,我倒是支持父母在家种地了,一是有利于他(她)们活动活动身子骨,二来我也能够吃上放心面粉。今年麦收时节回家帮父母收麦子,遇到邻居家因为打工工厂倒闭而被迫回家的青年小赵。他17岁高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已经有5年打工生涯的他因为不会使用镰刀割麦子而待在自  相似文献   

11.
王云建 《教育》2006,(1):16-21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外来务工大潮的涌动,打工人员子弟学校(简称打工子弟学校)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应运而生,并在此后不断艰难发展。如今,打工子弟学校遍及全国大中小城市。全国到底有多少所这种学校,目前尚未有比较准确的统计或报道。进入21世纪,经历了“初创期”的打工子弟学校,现在的发展状况如何?为义务教育“打工”十年之久的打工子弟学校,是否有新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北京市石景山区所有的打工子弟学校,希望通过这次采访,借以窥探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12.
“打工人”是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它源于9月22日一个名叫“抽象带篮子”的网红在自拍视频中的配文:勤劳的人已经奔上了塔吊,你却在被窝里伸了伸懒腰,你根本没把自己生活当回事儿。早安,打工人!随即引来大量关注与模仿,“打工人”一词引爆网络,并出现于各大媒体,似乎一夜之间大家都变成了“打工人”。  相似文献   

13.
在外地打工一年了,老李泉风尘仆仆地往家赶。正是冬季,他路过河边,看见一群放学的孩子在溜冰。  相似文献   

14.
宋午 《教育》2006,(7):44-45
张保贵是第一位在北京创办打工子弟学校的“试水者”。13年的打拼,印证了这位河南籍乡下人创办打工子弟学校的不易。然而,他的这种不易的体验尚未过去,打工子弟学校即将结束自己的使命--它即将消失!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发展是硬道理。今年一月,本刊记者采写的《他们在艰难中前行——关于北京石景山区18所打工子弟学校现状的调查》和《打工子弟学校出路何在》的报道,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了京城打工子弟学校艰辛历程。 打工子弟学校是时代的产物一随着改革大潮而诞生。打工子弟学校的消失,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打工子弟和所在城市里的学生都要在同一个公办学校里读书了,都要享受同等的国家义务教育了。这是时代的进步,是教育公平的体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打工是许多留学生海外生活的一项内容,因为通过打工可以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可以赚取部分生活费,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但无论何时打工,前提都应该是语言要过关、不影响学习和身体。毕竟,通过打工促进语言学习、为自己多提供一种阅历对学生来讲是双赢,而盲目打工影响了学习  相似文献   

16.
宋午 《教育》2006,(13)
张保贵是第一位在北京创办打工子弟学校的“试水者”。13年的打拼,印证了这位河南籍乡下人创办打工子弟学校的不易。然而,他的这种不易的体验尚未过去,打工子弟学校即将结束自己的使命——它即将消失!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发展是硬道理。今年一月,本刊记者采写的《他们在艰难中前行——关于北京石景山区18所打工子弟学校现状的调查》和《打工子弟学校出路何在》的报道,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了京城打工子弟学校艰辛历程。打工子弟学校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改革大潮而诞生。打工子弟学校的消失,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打工子弟和所在城市里的学生都要在同一个公办学校里读书了,都要享受同等的国家义务教育了。这是时代的进步,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南子 《大学时代》2004,(1):12-15
在绚丽的大学生活中,“打工”是贯穿四年的一个词汇,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打工心态和方式,而每一种选择,都是个性化呈现。  相似文献   

18.
<正>"打工"是广东方言,"打工文学"是指反映"打工"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广义上讲,"打工文学"既包括打工者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一些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打工文学"真实地记录了底层打工者的打工生活。  相似文献   

19.
我因截瘫离校多年,后来受人之托,居然做了几个月的特殊家教——为一外地打工人之女义务授课。事情是这样的:1997年9月底,堂弟把陌生的母女俩带到我家。他介绍说,小姑娘的父亲在我村打工,  相似文献   

20.
《留学生》2006,(3)
孩子出国留学,家长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习和打工两件事。在学习问题上,家长们的想法基本一致,只要孩子刻苦努力、积极上进就好。但在打工问题上,家长们的想法就不尽相同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单纯为了赚钱者。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些自己的想法。我儿子2000年漂洋过海到加拿大留学。在他临走前,就打工问题我们有一次长谈,我这样告诉儿子:"出国留学,学习成绩必保,工也一定要打。打工一方面可以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