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和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理论为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文化领导权"和网民的文化权利保障提供了思想源泉与理论基础。用"文化领导权"和"全景敞视主义"理论诠释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权力基础和公民隐私权、知情权、文化共享权、文化表达权等文化权利基础,力图更好地解决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中的困惑,诠释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权力与民众文化权利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提供合法性依据,进而提出解决网络文化安全治理问题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传媒文化正在展现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它以"继承改造"的方式,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消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改造成与网络媒介联系紧密的新型文化,而今,火爆网络的"电子红包"现象再一次验证了传媒文化的运作规律和威力。  相似文献   

3.
网络"客"文化的兴起本身就是新科技的结果,新科技为网络"客"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经济支持,而网络文化的不断壮大又反过来刺激了科技的进步,两者相互促进。本文以各种"客"文化的出现为例,具体分析新科技对网络"客"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2013,(7):81-81
本刊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专项调查"2013年6月7日在北京央广新媒体大厦正式启动,本次调查以"汇聚创新智慧建设网络文化"为主题,围绕全球网络文化创新发展趋势,探讨网络文化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董媛媛 《新闻界》2012,(5):38-41
本文通过比较网络文化环境与传统媒体文化环境的差异,结合"郭美美事件",分别解析网络危机传播的"文化折扣"的媒介因素和主体因素,并提出如何减少网络危机传播"文化折扣"现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网络迷信"文化包含传统迷信元素的网络化呈现以及与"网络锦鲤"祈愿相关的娱乐化内容,为青年的焦虑与迷茫情绪所推动,是一种以不断更迭流行的个体或某类文化为对象,以"转运"和满足情感体验为目的,具备一定祈愿色彩的网络俗信与传播行为。通过研究"网络迷信"文化的特点与产物,多角度辩证分析青年进行"网络迷信"的原因,将有助于构建网络新生态,为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6,(20):69-72
2016年,我国内地掀起一股"纯网综艺热",各大网络平台竞相施行网综策略,行业势头正劲。本文以《火星情报局》作为分析对象,透析"纯网综艺热"背后的网络文化特征,包括"污"的消费、自由表达、崇尚个性、求新逐变、弹幕文化等方面,并围绕过度狂欢、过度娱乐、过度解构对网络流行文化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目前网络上流行的"同人"创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以"同人"为代表的大众娱乐文化,在追求娱乐快感和商业利益的目标外,还存在着某种表达与反抗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株洲地处交通枢纽,是新型的工业移民城市,综合文化特质为县城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辖各县市也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我们根据县域实际,继承发扬县域文化传统,以抓群众文化活动为突破口,大力夯实文化基础,突出抓好重大文化活动,推动县域文化建设的发展。一、掌握基本情况设施日趋完善,文化网络遍布乡村。经过三年合格文化站创建,形成了以县城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中心,村级文化室为基点的三级文化网络。全市140个乡镇,全部实现了农村文化建设"五个一"。攸县坪阳庙、柏市、网岭,株洲县南阳桥,醴陵沈潭、浦口,茶陵潞水,炎陵十都等一批乡镇,还拥有相当实力的文化楼或"图书楼"。攸县峦山镇村村建有影剧院,株洲县渌口镇村村建有文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草根文化的兴起为依托,在探讨"博客"对"草根传播"的影响。10年前,"网络草根"还只是漂浮在中国互联网世界中的无名之辈,而今日越来越多的"草根名人"、"草根英雄"从网络中涌现出来。网络这个虚拟世界让人们重新发现现实生活中被忽视的美好。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根据时代发展来择取和凸现草根文化的代表,真实地体现草根的生活状况,才能真正地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综艺节目纷纷登上各大网站平台,不少如《奇葩说》、《吐槽大会》等主打"污"力牌的综艺节目赢得了观众热烈的追捧。在网络亚文化语境下试图对"污文化"进行定义,并分析"污文化"在网络综艺节目中流行的原因——明星形象的"自裂"与"重塑"、网络平台的"弱权"与"赋权"、观众需求的"宣泄"与"抵抗"、资本利益的"预设"与"迎合",由此来审视当前以"污文化"为主力牌的网络综艺节目的逐利趋势,看清"污文化"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13.
“山寨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晓霏 《新闻界》2009,(2):124-126
"山寨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范式,正冲击着当下大众文化,其精髓在于模仿、复制,核心是对原本的模拟.其认同功能和反叛精神,使"山寨文化"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叠加,使"山寨文化"愈演愈烈."山寨文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充分认识他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但"山寨文化"的逐利本性和品味不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厉国刚 《今传媒》2014,(6):14-16
从"网络一代"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以及自身富有激情、创造性、叛逆性的特征来看,文化上的反抗有其出现的土壤和存在的条件,但事实上类似"杜甫很忙"的网络文化现象,并不没有多大的文化抗争性,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指向,而是沦为一种娱乐、恶搞、戏谑。"网络一代"同样不可避免地沦为文化娱乐体系中的消费者,成为单向度的人。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并专门提出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党中央对于网络文化的认识可谓高屋建瓴和正逢其时。发展网络文化,很有必要深入认识网络文化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俞超 《当代传播》2011,(1):35-36,39
本文从网络传播技术的文化分析入手,指出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解构-建构"文化身份的技术暴力倾向:网络传播的解构性,不仅表现在对个人传播身份的匿名和消解,还表现在对传统大众传媒"理性"信息传播的反拨、修正和建议,以及其具有多元化、集合性信息合力的议程设置.由网络技术衍伸的传播文化进而导致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使社会文化在多...  相似文献   

17.
"非主流文化"近几年在网络中快速发展,由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生网络文化变化已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就非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滋生传播地--"网络"以及"非主流文化"的生力军问题浅析网络"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当下十分流行的"网络自拍"现象进行剖析。首先对"网络文化"和"网络自拍"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从技术革新、人与网络文化的互动、心理诉求等方面分析它出现的原因,然后从隐私暴露、色情化倾向等方面分析潜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要通过不断引导来推动网络自拍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这一新兴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发言平台的大众化,吐槽文化对年轻受众产生了较大影响。以吐槽文化为特色的的脱口秀节目应运而生。《吐槽大会》紧扣当下网络流行的"吐槽文化",迎合了年轻受众的表达习惯,每期节目都获得了接近1亿的点击量。本文以《吐槽大会》为例浅析吐槽文化对网络脱口秀节目的影响和吐槽文化在生活中的起到的作用。通过分析吐槽文化背后的文化背景探究吐槽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浪潮借助互联网的利器,催生出一个迥异于传统精英媒体人的"网络自媒体主体"。这些人具有世界性眼光,以文化传播为己任,以弘扬正能量为价值旨归,从而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他们大都欠缺基于"文化自觉"的"交往理性",对文化传播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不甚了解,这就给我国现阶段的媒体生态的健康发展带来风险,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鉴此,强化他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协调的伦理责任意识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