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在企业传统的基于职能的管理体制内,引入项目管理和组织的方式来管理员工的科技创新活动,以提高员工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对如何构建基于项目管理的员工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如何设计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企业提高科技创新管理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开放的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条件,没有科技创新经历和能力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学生的理论知识也不能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炜 《科技与管理》2006,8(3):152-154
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是高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从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内涵出发,结合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制度创新3个要素,分析了科技创新基地对于学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意义,提出保障和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4.
姜建良 《科教文汇》2008,(26):34-3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开放的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条件,没有科技创新经历和能力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学生的理论知识也不能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梳理总结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所呈现的特点,中国科技创新投入的稳步提升,推动科技创新产出的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重点分析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科技创新资金存量与投入强度仍有待提升,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与效率有待提高,科技创新要素配置结构有待优化,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有待加强,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经验,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采取以生产总值增长为目的的激励机制是影响制造业开放式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取《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中经专网)统计数据库2007—2018年的数据,对我国制造业开放式科技创新与各相关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表明:地区经济增长是影响制造业开放式科技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城镇化率提高也对促进制造业开放式科技创新有着重要影响,人口数量增加、价格变动、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等都对制造业开放式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正相关影响。最后提出进一步扩大制造业科技创新开放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开放创新效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并加强消化吸收外部技术、提高新技术利用率等相关建议,以促进我国制造业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对于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内涵特征和重要意义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建萍 《学会》2012,(9):43-4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立创新型国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科协有199个全国学会,涵盖了理、工、医、交叉学科等,他们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认识科技创新,提升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是一个在全国学会理事会和学会工作人员中广泛热议的话题,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创新对全国学会的影响,提出学会健康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体制是由科技创新组织、科技创新制度、科技创新政策和科技创新机制等要素构成的一个功能系统。依法规范、保障和激励科技创新组织的活动、加强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协调科技创新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法律机制,是科技创新体制与法治关系研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具有赋能经济增长转型和推动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地、引领经济高质量开放发展的时代价值.廓清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内在动力机制包括科技创新的动力协同驱动机制、投入产出互动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08-2018年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但呈现渐进式提高的态势,横向上各区域的水平差距较大,纵向上的发展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为更好地解决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中治理模式存在偏差、管理体制机制有待改善、主体培育机制和协同机制有待健全以及治理环境和人才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未来必须把握好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重要政策取向,推进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制度、创新主体多元培育制度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建设,并完善科技创新治理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1.
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纽带和动力源泉,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基本途径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分配制度三项创新;切实提高科技创新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改善管理内部的组织管理形式;管理者要具有战略思维、现代管理意识等。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楚雄州近年来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业科技创新、科技惠民、知识产权工作、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提高全民科技素养,科技为支撑引领楚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视阈下的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管理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战略思维又是推动高校科技管理高效运行和管理创新的直接动力。因此,在信息化视阈下,高校科技管理只有不断创新,使科技管理工作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有效推进高校科技实力的提高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生的办学力量,在办学实践中,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科技创新精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出了几点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日,新疆巴彦淖尔市开展了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表彰工作,对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的10名同学进行了表彰奖励。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是市政府设立的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最高荣誉奖。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全市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建设的网络化,是保证我国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素质提高的必要前提。科技工作者要在图书馆里,利用互联网,检索当今科技领域前沿的信息资料,跟踪、了解、掌握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对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素质的提高,培养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素质的能力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完善国家创新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技的体制改革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才能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制度保证。因此,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系统,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为实现新世纪三大任务服务。   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从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来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和大学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和知识库;教育和培训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人才和提高人的素质;中介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政府部门的作用对创新将发挥重要影响。国家创新系统实质上包括“国家系统”和“创新”两部分,“国家系统”最早由德国学者李斯特提出,他率先提出“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国家专有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选择的巨大影响,提出了后进国家应采取的国家技术战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通信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通信科技创新首先面临的是创新基金问题。定位通信科技创新基金,管好用好基金是创新成功的前提。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研究我国通信科技创新基金的运作机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科技和创新人才,而多学科融合能改变思维方式,形成创新思维;能增强科研实力,促进科技创新;能促进知识互补,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0.
刘燕 《科教文汇》2010,(7):9-9,16
研究生是大学培养的科技尖端人才,是大学为提高国家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趋势下的竞争力而为社会储备和输送的资源,是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主体。培养研究生群体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特征主要体现在创新人格的培育上,培育具有创新人格的研究生群体是高层次教育成就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