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处理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在新课程中,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和教材,还有大量的历史学、教育学专业术语,相当一部分教师感到有点无所适从。本文拟从教材处理这个环节入手,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如何处理“课程标准-教材-备课”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对当代教师素质要求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学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具体表现在:教材处理有新见解,问题分析有新思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新突破,教学评价有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教师在高考历史复习进程中存在三个误区:在知识点处理上过于拘泥教材、在授课方式上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训练方式上搞题海战术。教师的复习策略是决定学生复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历史教师只有在知识整合上更合理、授课方式上更科学、训练选择上更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之一 :教材是范例。“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不是学生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 ,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构建意义的中介。为此 ,对中学历史教师来说 ,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转变处理教材的方法论是当务之急。对教材历史知识处理须从传统意义上的“分析教材”转到“解读历史”。但是 ,目前教师对“解读”之实质性内涵及所达的价值目标的认识现状和教师“解读”的能力现状令人忧思。本文试图从四方面剖析历史教师解读历史的能力问题 ,以期待我们的…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是在《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原则精神指导下进行的。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编出一套教材,更重要的是促进教育观、课程观和教材观的转变,并由此推动首都中学历史教育的变革。我们认为,中学历史课程教材要改革,必须先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要开历史课,这是历史课程观,是改革的出发点;二是历史教材怎样编才能便教利学,这是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具体操作问题。下面仅就此谈谈我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末,国家开始在中学进行历史科课程改革后,中学历史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教学观念变化的指导和带动下,国家教育部也放宽了在教材方面的束缚,先后出现了几个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还有一些地方性教材,使教材变得越来越丰富。教材的内容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以前大学历史教材的缩写,变成了适应当代形势发展变化和中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新版教材。与大学历史系教材有了较大的差异。因此,大学历史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这种变化,并思考在教学中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7.
彭铁权 《教师》2014,(19):62-62
正当前,中学历史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学历史课怎么越来越难教了?"为什么课越讲越不会讲、越讲越不明白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第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师中,特别是乡镇初中历史教师中非历史专业毕业的较多,他们对历史教材的把握不系统、不深透,对教法改革,也只能是"花架子",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历史老师在适应历史教学的改革时,应首先过教材关,在如何挖掘教材上多下功夫。首先,系统学习中外历史。通读中国历  相似文献   

8.
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全面铺开。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一次课程改革、广大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空前的。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以及一大堆陌生的历史学、教育学专业术语,相当部分的教师感到有点无所适从。本文拟从教材处理这个环节入手,分析一下在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课标—教材—备课”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波 《中学文科》2009,(12):45-45
高中课程改革的帷幕已从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多个省区徐徐拉开,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崭新的教材体系,课改区的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处理教材?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新课改背景下对历史教材的处理。 一、充分认识《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材的关系 课改前的教材与《教学大纲》从体例到内容基本一致,导致许多熟悉教材的老教师,基本不参考《教学大纲》.  相似文献   

10.
刘国贞 《天中学刊》2001,16(6):118-119
“活”是教学艺术,艺术需要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要使历史教学真正活起来,并且达到“活中求实”的目的,我的体会是:面向实际,灵活设计,灵活施教。 一、处理教材要活 教材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教师如果能灵活地驾驭教材和设计教材,必能使学生活起来。灵活处理教材,首先是力争与教材融为一体,即“读懂、读熟、消化”,将其思路记在心中,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这是对教材处理的基础。 其次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加工教材。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是既定的,而学生的实际却是活动的。面对某个教材,要先揣摩学…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科的特征决定了历史教学的创新必须首先是观念的更新。创新型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师,是教学创新的前提条件。处理好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与教学形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搞好历史教学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教材内容整合:高中实施历史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的变化,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师所持的教材观、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确立专题型体系和模块式编排。这种变化,实质上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计划性。如何在36个课时里完成一个模块教学,怎样进行一个模块的设计、一个单元的设计、甚至是一课内容的设计,都是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  相似文献   

13.
袁俊红 《时代教育》2007,(7Z):51-51
历史课程改革中,面临着许多的矛盾冲突,教材编写模式不同、教材侧重点不同、学生学习方式需要改变,历史教师应该在改革中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力争向前  相似文献   

14.
王群 《孩子天地》2017,(6):88-89
教材与学生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众多的教学工具中,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是专业人士编写的,集中了精华与智慧。但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工具,它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体会颇深。教材应有利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构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要以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及发展为宗旨。本文以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为例,浅谈历史教材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历史教材,二是教师的叙述。过去,许多教师把教学过程简单化。把自己的叙述与教材完全等同起来,我们称之为“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历史课堂索然无味,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叙述是最为灵动的部分,虽然受到教科书的影响,但与教科书有着严格的区别。由于个人创作的存在,又受知识控制能力和意趣的影响,不同教师的叙述所产生的教育效果迥异。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科书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专题体例和模块教学所带来的知识点分散、残缺、重复等问题给教师的课堂叙述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怎样优化课堂叙述,把历史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慧和情感便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话题。本文结合人民版教科书的使用实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课改体会。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我校历史教师在学习与研究中形成共识:历史教师应在处理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方面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和办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自1994年以来,历史高考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高考试题不断地纠正历史教材中的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内容或观点(这是由高考的前瞻性和教材的滞后性决定的)。而学生和教师对这些试题往往束手无策,学生失分严重,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教学也缺乏明显的针对性,高考、教材、教学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脱节现象。本文试图对近几年高考纠偏试题进行剖析和研究,找出其规律性,进而增强高二二历史学习的针对性,确立复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崔宝山 《山东教育》2002,(11):45-46
材料处理是会考和高考能力要求之一。现行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补充了大量的宝贵的历史材料,体现了历史教育的变化趋向。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深入地挖掘教材,有效地利用教材材料以提高高中学生处理材料的能力,已作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试就教材材料与正文部分的关系和如何科学地设置材料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材料处理的能力作几点浅述,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相似文献   

19.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不仅要讲透教材,还应该用活教材,创造性地探索多种教学类型、方法和手段,实行多样化的教学,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20.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实施中学历史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基本、最常用的凭借工具。自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以来,实行“一标多本”既实现了历史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的重大变革,也使中学历史教科书成为历史课程专家、教材专家尤其是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