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夷坚志》是我国古代文言志怪小说中的一部大作。多数学者认为《夷坚志》体现出较为浓厚的理学色彩,而王瑾《(夷坚志)与理学关系新探》一文则认为《夷坚志》不少地方表现了与理学相异的旨趣。从尊重文本事实的角度出发,细读文本,并结合艺术创作心理分析,洪迈的《夷坚志》不仅折射出理学思想,而且还存在人物的客观思想与编撰者的主观思想断裂的现象。文本所体现的理学观念当与洪迈本人的伦理道德观区别视之。  相似文献   

2.
洪迈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夷坚志》是其创作的我国篇幅最大的笔记小说集。《夷坚志》体现了志怪类笔记小说的“简”而“粗”的特点。为何在唐人传奇出现后,笔记小说仍保留其特有的范式,仍然长盛不衰?本文以为是缘于笔记小说的创作特点类似于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3.
洪迈,字景卢,号容斋,谥文敏,是南宋高、孝时期著名的文臣.他曾进起居舍人,知制诰,奉命使金,可谓是当时政坛上十分活跃的人物.洪迈著作颇丰,有《容斋五笔》《万首唐人绝句》《夷坚志》《野处类稿》等行于世,诗词歌赋、小说杂事及经学史学等领域均有涉及.然而,学界对洪迈的关注多侧重于其在史学领域的成就,及其《容斋五笔》和《夷坚志》两部笔记,专门考察其诗歌创作的研究十分之少.  相似文献   

4.
南宋大学者洪迈编纂的《夷坚志》是中国文言志怪小说中最大的一部,是宋代文言小押说的代表。因其卷帙庞大,不便披览,宋代就有了几种选本,叶祖荣的《分类夷坚志》即为其一。因宋以后《夷坚志》散佚太多,因而叶本就成为通行本。叶本在《夷坚志》的版本、校勘,辑佚、补证方面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在中国小说分类学上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洪迈编纂的《夷坚志》是一部重要作品,过去研究比较薄弱,张祝平对之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探讨,《夷坚志论稿》是近年《夷坚志》和言小说研究新的收获。此书史料内容相当丰富,提出不少学术新见,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也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夷坚志》这部志怪小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既有史学家从历史学角度给予了关注,也有文学工作者从文学的角度来挖掘它的价值所在。更有甚者,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商业角度等等方面对《夷坚志》进行研究。论文根据对《夷坚志》中的洪迈谴责妇女再嫁和男子再娶的个案,可揭示出洪迈对婚姻关系中男女地位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浅谈《夷坚志》叙事艺术的得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取材、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分析、评价洪迈的笔记小说集《夷坚志》的创作得失,认为它发展了魏晋笔记小说,对《聊斋志异》等明清文言小说有一定影响,但它的艺术成就并没有跨越唐人小说,更远不如《聊斋志异》。然而《夷坚志》不失为中国笔记小说从六朝到清代渐趋成熟的过渡作品。  相似文献   

8.
南宋著名学者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一部搜罗广博、卷帙浩繁、内容宏富、气象万千的志怪小说集,蕴含大量宋代社会经济、生活珍贵资料,史料价值极高。宋代农民在占地普遍较少难以维持正常生计的情势下,农民兼业工商业活动便不失为弥补生计不足切实可行的选项,洪迈《夷坚志》记载了当时农民兼业多种手工业生产及多种形式的商业活动。农民兼业工商业活动,是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广大农村及农民身上的具体投射。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利己主义的泛滥,拜金主义的盛行,导致从商农民利令智昏,违背行业规则,不择手段地牟取不义之财。  相似文献   

9.
宋代洪迈撰写的志怪小说《夷坚志》,在高丽时代就已经传入于韩国。高丽时代忠烈王时文臣秋适所作《明心宝鉴》《正气篇》中引用过的《夷坚志》文句,即可证明传入的事实。此外,《青庄馆全书》和《五洲衍文长笺散稿》等书里,有《夷坚志》传入及其他事项相关的记录。目前,韩国的《夷坚志》板本,大部分都是以清代板本为主流。文献记录当时的板本可能已失传。其中,令我们注目的板本是日本木版本(8卷8册)。它是释齐贤评,元禄6年(1693年)刊行本,现收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非常值得研究。《夷坚志》传入韩国后,特别是在朝鲜时代,为韩国文化各方面带来了不少的影响。其具体影响可见于教育、医学、民间故事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红岩》曾被人们喻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它的"奇"不仅表现在人物身上流露出的传奇色彩,同时也体现在作者所采用的民间叙事角度上。文章拟从写作方式、典型场景、山城"土"味等几个方面来解读《红岩》的民间性。  相似文献   

11.
洪迈《夷坚志》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志怪小说,其中记录了大量的雷电灾害。这些内容反映宋人对雷电现象的认识,体现了民间的雷神崇拜思想。宋代民间对雷神的崇拜由自然神崇拜转向职能神崇拜。作为职能神,雷神更多地承担了社会道德评判的责任。它惩恶扬善,扶正祛邪,成为司罚的使者,公正的化身。围绕着善恶报应,雷神身上承载了宋代民间的社会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展示了东北这个大的地域空间里呼兰河小镇的风土民情和日常生活。其中作者对呼兰河城中大众的日常交流对话的描写最具有艺术性和象征性,民众的闲谈聊天在作者的安排下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导致了女性悲剧的产生。更重要的是,这种“闲聊”以其固有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特征,构成了整个呼兰小城的心理空间,展示了民众的心理特征,从而完成了萧红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反思和国民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主要体现于其新历史小说的如下特质:一是对传统的历史观念进行质疑、解构;二是以民间生活叙事置换宏大历史叙事,以民间生活作为历史叙述的主体;三是将个人/私人化叙事填充进宏大历史叙事框架内,进行"伪宏大叙事"。以上是苏童新历史小说的独特性,也是其消解与颠覆传统历史叙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格林童话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民间童话的经典。文章通过对格林童话独特的叙述方式、精简的民间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从叙事风格上阐释格林童话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南宋史学家洪迈历史评论的重要内容。他凭借深刻的洞察力、独特的历史观、朴素辩证的方法来看待历史人物,通过纵横比较得出"可资于政道"的真知灼见,并抒发一个历史学家褒扬忠义的历史情怀,因而对后人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escribes Hong Kong’s borrowing, primarily from the UK, of the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policy, in the context of prolonged use of formal summative public examinations. The narrative review and analysis are guided by a social positivist critique of the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policy in the Hong Kong contex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Hong Kong’s attempts to implement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are ambitious but somewhat futile because of persistent use of public examinations for important decision-making. Change in Hong Kong may only happen through a gradual implementation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practices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cultural, societal, and historic norms. Critical issues are identified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for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n Hong Kong.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故事新编》中民间叙事策略的现代开掘入手,从民间叙事角度观照下的历史选材和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大胆扬弃两方面具体分析鲁迅在创作中对传统民间叙事艺术的灵活运用及超越创新的表现,侧重探讨民间精神和民间文化对鲁迅人生观及艺术创作观的积极影响,探寻鲁迅先生以民间叙事艺术为策略建构历史题材小说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时代,城市形象建构的维度更加多元,“旅行叙事”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旅行的内容在空间位移的基础上加入了媒介书写:将自己经历过的地理景观和风俗人情连同个人感受描述通过自媒体分享,形成一种自媒体传播中的“旅行叙事”。这类“旅行叙事”也因其具有庞大的数量、丰富的内容题材、鲜明的民间话语特性而产生了空间拓展和文化传播的功效。这种旅行书写由于再现了地理景观,传播了地域文化,同时加入旅行者个人体验,最终集结成为关于旅行目的地全方位的信息提供者,因此亦是城市形象构建和营销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子弟书是《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红楼梦》艺术生命的延续。这种亲密关系造就了红楼梦子弟书的独特美学风范与文化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抓住了原著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精髓,将人物饱满的情思通过吟唱"透明"地展现于听众面前,形象在重释中被赋予了新意及动感;第二,它对中国叙事诗文体进行了创造性改革。红楼梦子弟书充分调动各种修辞方式来营造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审美效果,句式上打破了传统的齐整格式,是民间叙事诗与文人叙事诗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