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宽容     
宽容是豁达,是包容,说到底就是懂得容忍。骆驼刺能容忍蚂蚁在它身上安家落户,才得以生生不息;蜥蜴能容忍蝎子和它共处一穴,才  相似文献   

2.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要考虑学科特点、课程类型、教学内容性质、学生的合作基础、教师的教学风格等因素对合作绩效的影响;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要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环境等因素对合作效果的影响;作为一种教育技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如容忍他人存在、融合别人的意见、包容他人错误,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掌握表达、沟通、交流的技巧等。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要延伸到课前与课后。  相似文献   

3.
宽容精神观照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守成规”的言行的容忍,对他人的反对意见的容忍以及对人性弱点的容忍,这3者构成了“宽容精神”逻辑层次上相互递进的内涵。以宽容精神检视传统课堂教学之弊端,让宽容精神充盈课堂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黄石矿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石矿冶文化既是历史的文化,也是现实的反映;既有物质的载体,更有精神的内涵;既是中华矿冶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楚文化在黄石地区的独特反映。黄石矿冶文化体现了开采鼓铸、大兴炉冶的创业精神;体现了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体现了兼收并蓄、共铸辉煌的包容精神;体现了不畏艰险、惠通八方的奉献精神。弘扬矿冶文化精神,就是要以矿冶文化为城市形象定位,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服务;就是要增强黄石人民的历史自豪感,为实现城市转型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就是要把大力发展黄石的文化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学会“宽以待人”是人教版《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虽然安排了一定的插图和小资料,但仍显“简略、抽象、难懂”。作为刚进入初中不久的八年级学生,要真正理解“什么是宽容“”社会生活为什么需要宽容“”怎样培养宽容精神”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和教材的特点,本人收集和整理了有关资料,写成此文,以期为初中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备课教学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参考。宽容,指的是宽厚和容忍,原谅和不计较他人。就是以一种谅解和包容的心态和行为去对待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与自己不同的性格和志趣,甚至是…  相似文献   

6.
高校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包容精神,教育学生树立平等、尊重他人的观念,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弱势和边缘群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的广阔舞台。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化作为国家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文化安全问题也成为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各国文化相互激荡、互相交融及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鉴于此,只有加强交流与对话,吸收西方文化当中的精华,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袭,才能共建全球文化体系。中国要摒弃华夏文化中心论或西方文明中心论,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要继续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不但要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还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同时拓展国家的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8.
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具有特定内涵,同时也具备与时俱进、包容并蓄的特质。沂蒙精神是开放和包容的,进入新时代必然要有新的发展,也必然呈现出新的特点。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铸就“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理论根基;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提炼概括现代化建设新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构筑“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实践基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锤炼“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党性品格;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包含齐鲁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塑造“新时代沂蒙精神”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9.
客闳和"留美幼童"留下的遗产,当前最值得大力弘扬的是包容精神.包容精神来自以儒、道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宽厚、包容、和睦、友善的精神,在国际上是少有的.但是,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给予中国文化沉重的负担.直到160年前一批一批留学生走出国门,才开始从西方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新思潮得以传入中国.留学生是包容精神的天然载体,他们的包容精神,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过去需要包容,是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今天呼唤包容,是为了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然而,包容不是不问是非,其实质是"和而不同".包容是有前提的.中国留学生在面临藏独施暴、奥运圣火遭袭等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和平、理性的态度和言行,维护了中国主权,伸张了正义,把爱国主义和包容精神结合起来.为了实现政治民主化,营造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中国留学生所拥有的包容精神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1.勇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 2.寻找与他人的共同点。 3.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关切。 4.善于了解和谅解他人,要学会容忍。 5.挖掘他人不明显的优点,加以赞扬。 6.委婉地提醒他人改正过失。  相似文献   

11.
顾及他人     
什么是顾及他人?顾及地人就是尊重他人及其感情,就是要考虑你的行为会怎样影响他人,要关心他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顾及他人就是深思熟虑,就是对他人的喜好与否加以注意,然后做一些给他人带来愉快的事I请顾及他人就是把他人的好恶冒得和仰自己的好恶一样重要.当你面不同干他人的根麻,顾及他人就意味着仰不合试图证u仰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仰感是别人的需要和感I盾.顾及他人就是您事既受虑是否对自己自益出差虑是否对他人有益.为什么要顾及他人9兰人们行为的动机P是出于自私而不顾及他人,就会伤害地人的感。又当我们不顾及地人…  相似文献   

12.
书院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书院在千余年的历史中所积淀的文化精神、制度内涵,所创造的教育经验,为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现代大学文化创新,要筑牢立德树人根基,注重包容争鸣,涵养良好教风学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论精神损害与赔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精神利益的含义、构成,精神损害的实质,受损精神利益的物化,精神损害赔偿费的计量方式等问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法定精神是外在精神利益和内在精神利益的集合,法人精神利益的存在有深刻的法理依据,精神损害的实质就是法律主体多层精神利益正常存在状态的破坏,受损的精神利益可以并能够物化为一定量的金钱财产,精神损害赔偿费数量的确定应考虑四种主要因素和四种酌定因素等,文章对探讨精神损害与赔偿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树立精神重视中队文化建设,就要在中队中唤起一种精神,让这种精神熏陶队员稚嫩的心灵,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教会他们用包容的心态感受多彩世界。比如,"细节决定成败"、"阳光总在风雨后"等口号,就是精神外化为语言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李静 《文教资料》2012,(18):89-91
"北京精神"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所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厚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北京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升华。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要立足当前,落到实处,着眼未来。大学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基地,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中,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与未来发展的趋势。生态文明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和谐的育人理念、生态环保的物质文化、包容共存的管理模式和自由的学术生态环境方面。这种融合对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对孕育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柏坡多党合作文化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基本内涵是基于共同目标基础上的团结联合、尊重多样基础上的和谐包容、求同存异基础上的民主协商、照顾同盟者利益基础上的和衷共济。当前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多党合作文化,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巩固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喜悦 《小读者》2010,(4):70-70
合作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在合作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每个人都需要放弃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但是,几乎每个人都有短视和自私的缺点,不愿意更多地为他人考虑,缺乏分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除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外,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存在,有了精神和文化,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才有根基;内部治理结构是高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理顺学校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高职才能依法自主办学,规范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其实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内外两重关系,在外部关系处理上,就是要强调学校与社会的有效良性互动,构建起政府、学校以及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重要的话题。厘清工匠与工匠精神是首要的工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工匠精神的典范,德国工匠精神的培育无法脱离其良好的社会氛围,得益于德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更离不开德国完善的教育体制。由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围,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工匠精神,开放包容,学习外国经验,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职业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