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赫金的怪诞现实主义观,从怪诞与民间诙谐文化,狂欢化精神的整体性出发,对怪诞作出了自己的阐释,他的观点已经自成体系,对今后的怪诞美学研究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怪诞艺术的审美功能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上诸多艺术杰作都是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怪诞五美俱全的艺术,怪诞艺术在所有美艺术中最震撼、最神奇、最智慧、最有趣,这是人们在优美、崇高、悲剧、滑稽艺术之外,不断追求和创造怪诞艺术的真正原因。但美学观念上的混乱,又导致艺术家将震撼、丑恶和荒谬等非怪诞当成怪诞艺术追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叶以来,怪诞逐渐凸显为西方文艺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对其内涵的界定和阐发已然成为考量当代文艺文化的必要尺度。怪诞溢出了"美的艺术"的传统美学边界而表现出丰富的感性学特征,即可笑可怕性、经验可感性、异质杂合性等三个层面及三者之间的混杂缠绕。可笑可怕性指主体对怪诞审美对象的混杂感受;经验可感性从主客互动层面呈现怪诞审美经验的基本要素;异质杂合性则从怪诞艺术内部构成原则出发,指出其独特的感性学内涵,即媒介、元素、形式、主题与身份的异质混杂性。怪诞对于上述三个层面的共同诉求,开启了一个新颖的审美领域和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4.
怪诞审美形态演变的客观原因,是审美对象丑恶内容中的害与滑稽方式的反常性,主观原因,是审美主体善恶观念及生活经验的变化。怪诞演变最典型的历时形态有古代的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怪诞演变最鲜明的异域形态。是精神内核迥异的希腊文明希伯来(基督教)文明与儒道禅文化造成的中西方怪诞艺术。  相似文献   

5.
美国南方现代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的怪诞文化冲突呈现出喜剧形式悲剧效果、怪诞的艺术抽象、种族偏见阶层对立、宗教面具下暴力、邪恶与死亡充斥等多样式特点,这种怪诞文化冲突直接导致其作品的怪诞特色。其怪诞特色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到西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美国南北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及文明程度的影响,同时也深受其个人不幸生活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汉学界的诸位相关学者基于美学视域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予以了独到而深入的考察。其中,夏志清、李欧梵与王德威等批评家的相应小说批评实践展现出从优美美学、浪漫美学、颓废美学、怪诞美学到抒情美学的审美范式与标准的转向,进而不仅从不同视角印证了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轨迹,而且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其所涉及的小说文本的诸种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7.
李晓光 《柳州师专学报》2006,21(1):58-59,77
巴赫金是西方20世纪怪诞风格研究的理论大师,他从怪诞与民间诙谐文化、狂欢化这一整体出发,对怪诞做出了独特的阐释。在对怪诞现实主义的理论阐释和分析的过程中,巴赫金在很多方面都论述到怪诞现实主义肯定和否定共在,颠覆性和再生性并存这一双重性。这种双重性认识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和解构。  相似文献   

8.
“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可以看作是对《庄子》一书风格的概括,《庄子》一书汪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有大量的怪诞的神话寓言,他的各种手法的运用让式体现了怪诞的特色:“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在庄子奇幻的寓言里,寄寓了他真实的思想,他着意建构的寓言的怪诞风格,把“诞”、“玄”建立在“真”、“实”之上,给人们带来一种怪诞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9.
审美形态学视野中的王小波怪诞描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审美形态学的怪诞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解读,这在学术上还只是一种尝试。严格按照怪诞的形态特征进行筛选,王小波小说、散文中共有怪诞描写181个。本文引用原文展示其中的100个。这些怪诞总体上具有丑恶极端,滑稽膨体,构想妙绝,意象惊骇的鲜明特色。王小波的怪诞描写的数量和质量均为中国当代文学上乘,他是当之无愧的文学怪诞高手。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怪诞最早是用来描绘十五世纪一种艺术装饰的;在浪漫主义和先锋派艺术中,怪诞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作为审美的怪诞是指一种异化的世界。根据此理论,文章认为中国艺术中的怪诞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滥觞期,表现为神话时代的怪诞,它构成中国艺术中怪诞的“集体表象”领域;秦汉至隋为发展期,原始巫术礼仪渐脱去信仰的功能,怪诞向一种艺术风格转化;唐宋迄清为怪诞的衰退期,同时完成了向新怪诞风格的转化,怪诞和一种崇尚个体创造性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1.
怪诞是个古老的名词,当它被运用到文学领域后,便发挥出了影射现实的强大作用。怪诞这种美学形态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一定变异,但是永葆青春的是其狂欢的精神和不息的生命活力。布尔加科夫匠心独运的巧妙勾勒将这一手法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本文从布尔加科夫的几部代表性作品入手,挖掘布尔加科夫式的怪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论怪诞     
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怪诞现象的探源和浅析 ,认为怪诞是一个流变的概念。初步概括并分析怪诞的审美特征 :反常的构成原则 ;混合恐惧和滑稽的震惊感 ;双重性的功能价值。怪诞与滑稽的区别主要在于反常程度、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的差异上 ;怪诞与荒诞的区别在于怪诞更多作为一种创作手法 ,荒诞更主要是一种观念和意识。  相似文献   

13.
怪诞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怪诞在我国很少被人研究 ,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 ,由滑稽和丑恶组成 ,滑稽是组合的形式 ,丑恶是组合的内容。怪诞按极端反常的方式构成 ,构成要素具有逼真、熟悉、“只有现在”等超级现实特点 ,构成整体表现出陌生化、觉悟丧失等超现实性质。怪诞感是怪诞特征的一种反映 ,它最基本的内容是好笑与恐怖并生 ,惊骇与焦虑混杂。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作品内涵深刻,有不少篇章比较难以理解。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斗争环境的恶劣使他的有些作品表现得较含蓄委婉外,更主要的是他大量借鉴怪诞、象征等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并不断创新所致。怪诞是鲁迅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他的小说、杂文和散文诗中的怪诞,已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探究鲁迅作品的怪诞艺术,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蕴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5.
怪诞探源     
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怪诞现象的探源和浅析,笔者认为怪诞是一个流变的概念。文章初步概括并分析怪诞的审美特征:反常的构成原则;混合恐惧和滑稽的震惊感;双重性的功能价值。怪诞与滑稽的区别主要在于反常程度、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的差异上;怪诞与荒诞的区别在于怪诞更多作为一种创作手法,荒诞更主要是一种观念和意识。  相似文献   

16.
论怪诞     
本文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怪诞现象的探源和浅析.认为怪诞是一个流变的概念。本文初步概括并分析怪诞的审美特征:反常的构成原则;混合恐惧和滑稽的震惊感;双重性的功能价值,怪诞与滑稽的区别主要在于反常程度、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的差异上;怪诞与荒诞的区别在于怪诞更多作为一种创作手法。荒诞更主要是一种观念和意识。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认为,东方艺术的怪诞,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将自然的成份与人类的成份不合理地混合在一起;极端和歪曲,过分与扭曲地表现对象;反自然地将事物的某一成份或作用予以极端重复或无限增多。黑格尔论东方艺术的怪诞,包含着不少真知灼见,但他认为东方艺术发展水平很低,怪诞难以理解,不能见出美来,这又是极为褊狭的。其实,怪诞在古今东西方艺术中都有表现,甚至是东方艺术的普遍手法和特色,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8.
怪诞和怪诞艺术在中国鲜有研究,为了深入认识和研究怪诞以及怪诞艺术的实质和特征,本文概念疏离和艺术实践考察出发,对怪诞艺术的创作手法、审美形态和文化意义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充分揭示怪诞审美形态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使怪诞的实质和特征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与怪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民间传说里他不但大量"语"了"怪",而且他本人身上就包含了不少怪诞的因素。孔子也经常谈到和思考天、命、天命、鬼神、祭祀等神秘怪诞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常常感到很迷惘。孔子对怪诞的心态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明确提出不语"怪",对怪诞采取了尽力回避的态度,并将一些怪诞现象尽量进行历史化的解释;另一方面,在有些场合,他又对一些怪诞现象津津乐道。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在实际行动上,孔子不仅有时肯定了怪诞,而且常常把怪诞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以预测生活、指导生活。  相似文献   

20.
巴赫金对西方喜剧美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及对拉伯雷的研究,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如何从喜剧美学的角度评价巴赫金的理论贡献是目前学术界较少论及的问题。本文试图考察巴赫金的喜剧美学理论对西方传统喜剧美学的突破与创新,认为巴赫金对笑与喜剧本质的认识富于思辨色彩,突破了片面注重喜剧的否定性内容及伦理意义的西方喜剧美学传统,并将对喜剧的理解扩展到本体层面和认识论层面;同时,他对喜剧的诸种范畴-怪诞、讽刺的分析也有许多创新,对西方喜剧的理论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