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专业差别,高校类型、地域、专业设置、性别、薪酬等因素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异。改革高校教育模式,使本科教育尽可能通识化;优化专业结构,发挥专业在高校和社会间的桥梁作用;宏观上引导不同专业毕业生在地区之间合理择业;政府干预性别就业;"因地治学",加强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等有助于解决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专业差别,高校类型、地域、专业设置、性别、薪酬等因素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异。改革高校教育模式,使本科教育尽可能通识化;优化专业结构,发挥专业在高校和社会间的桥梁作用;宏观上引导不同专业毕业生在地区之间合理择业;政府干预性别就业;"因地治学",加强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等有助于解决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采用两水平线性模型探讨院校特征影响我国应届本专科毕业生起薪的两种路径:一是直接影响各院校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二是调整不同院校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性别、专业类型、就业状况等对起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应届毕业生起薪的整体差异中有12%由院校层面的差异造成;院校类型调整性别、专业类型、就业状况对起薪的影响呈现多样化趋势。以上研究发现有助于理清院校因素影响应届本专科毕业生起薪的机制与路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合肥职业技术学院1706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性,文科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毕业生,专业满意度低的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专业满意度高的毕业生,农村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城镇毕业生,没有实习或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已有实习或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高校应正视性别差异,做好就业指导差异化;因材施教,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坚持以生为本,提升就业实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帮助毕业生增加就业实践经验,合理调整就业期望,贯彻三全育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探讨民族高校宿舍文化和学习行为的关系,为民族高校的宿舍管理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在校54个宿舍(共270名)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民族高校学生在宿舍文化总分上,性别主效应显著(F=51.83,p〈0.01),专业类别主效应显著( F=42.83,p〈0.01),性别和专业类别交互作用显著(F=30.62,p〈0.01),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显著;在学习行为总分上,性别主效应显著(F=53.70,p〈0.01),专业类别主效应显著( F=34.22, p〈0.01),性别和专业类别交互作用显著(F=18.23,p〈0.01),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显著;宿舍文化各因子与学习行为各因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p〈0.01),宿舍文化总分与学习行为总分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经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宿舍文化对学习行为有正预测作用。结论:宿舍文化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宿舍文化对学习行为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高职学生体育参与和运动认知、运动动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638名高职学生的体育参与和运动认知、运动动机进行抽样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体育参与总体达到“一般”以上水平,存在性别主效应的显著差异;运动认知总体达到“良好”的水平,存在院校类型、性别主效应的显著差异;运动动机总体达到“较好”的水平,存在性别主效应的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选取就业率、离职率、收入水平、专业匹配度、就业满意度5 个指标,建构了高校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并应用对陕西省53 所高校41702 名2017 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数据,计算了陕西高校190个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指数,进而根据该指数对陕西高校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陕西高校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且不同本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率、收入水平、专业匹配度、就业满意度、离职率等方面的差异明显,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充分、不平衡的特征显著。依据陕西高校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的测度结果,筛选了若干应该鼓励发展或限制发展的本科专业。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信任问卷》对658名体育院系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体育专业大学生信任的专业类别、年级特征和性别特征。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感情信任、道德信任维度,性别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在人际信任、法制信任、系统信任、信任总分方面,专业的主效应较为显著,并且存在专业与年级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课题组于2021年6月—8月持续两个半月对全国34个省区市展开第二轮调研。根据回收的调查数据样本,与2020年第一轮调研比较发现:2021年近五成毕业生签约税后薪酬每月3 001-5 000元、就业岗位与专业总体对口率显著提高、就业满意度保持高位略有下滑、考虑离职率略有上升。2021年未就业毕业生自感疫情因素对就业影响程度显著降低、向体制内就业的期待倾向明显、公考和升学失利者复考意愿更加强烈、薪酬待遇超过工作地点成为最被看重的就业因素、期待薪酬与实际薪酬之间的差距在扩大、对民营企业的就业期待位次出现明显下降。受调样本中用人单位招聘计划在压缩、裁员率在上升、薪酬水平在增加、招聘标准在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与2020年总体持平保持良好。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户籍、家庭经济状况、学校类型、学校层次、学科类型、学科层次、个人学历、学业成绩、创业意愿等变量在不同类别间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与2020年不同之处是2021年农村户籍毕业生比城镇户籍毕业生就业概率更高、医学类和师范类高校应届毕业生比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概率更高、本科毕业生就业概率低于大专毕业生就...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表征,引入I—E—O模型,运用分层线性模型对全国827所本科院校就业质量差异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揭示院校特征和省域特征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结果表明: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质量受院校特征和省域特征两个主效应及跨院校-省域特征间交互作用的共同影响。生师比、城镇登记失业率、毕业生人数对就业质量具有负向影响,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就业质量具有正向影响。另一方面,院校特征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受省域特征的约束与调整。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时调节学校规模和生师比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毕业生人数仅调节学校规模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仅调节生师比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应稳定高校办学规模,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缓解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关注院校内部差异,发挥省域特征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1.
探讨民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特点.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测量了900名汉、羌、彝族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汉、羌、彝族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属中等偏上水平.在整体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上,彝族青少年均显著高于汉、羌族青少年(P〈0.01);在学业满意度上,羌族和彝族青少年显著高于汉族青少年(P〈0.01);在自由满意度上,羌族青少年明显低于彝族青少年(P〈0.05);在负性情感上,彝族青少年的消极体验显著高于汉、羌族青少年(P〈0.001).友谊、学校、学业和自由满意度在年级之间和学习成绩优、良、中、差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环境满意度在青少年母亲职业上有主效应,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在性别、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和从事职业上主效应均不明显.从交互作用看,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在性别与年级、性别与学习成绩、年级与学习成绩之间和青少年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亲职业之间的交互作用明显,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在性别、年级和学习成绩之间均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以及专业匹配对毕业生工资起薪的影响,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纠正。研究发现:有56.1%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匹配,有11.7%毫不相关;OLS方法得出专业匹配情况下的工资起薪比专业不匹配高3.4%,使用PSM方法得出专业匹配的工资效应为5%,传统的OLS模型低估了专业匹配的工资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相较于“211工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匹配对非“211工程”本科高校毕业生存在显著的收入效应;与专科和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匹配对本科学历毕业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匹配比专业不匹配工资高7%左右;经济学类毕业生专业匹配对工资起薪具有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匹配比专业不匹配的起薪高15%左右。基于此,高校的专业学科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专业匹配上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PIL)对地方高校的33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调查对象的生命意义感总体处于偏低水平。2.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在生命自主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生源地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得分没有显著差异。3.对父母期望的主观评估及就业前景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较大。对父母期望主观评估不同,学生在生活目标和生命价值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就业前景对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的形成有显著影响作用。学习压力感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借助《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对湖南省22所高校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总体心理压力感处于较低压力水平;男生的总体压力感、个人自身心理压力感、社会环境压力感都非常显著地高于女生;大四学生心理压力感压力最大,其次是大二年级学生;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差异仅表现在恋爱压力和自卑压力两个因子上;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在社会环境心理压力感上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科在社会环境压力、适应压力、择业压力、情绪压力方面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农村来源大学生的个人自身心理压力感高于城镇来源大学生。  相似文献   

15.
高耀  刘志民  方鹏 《教育科学》2012,28(2):77-85
基于2010年高校毕业生网络调查数据,用罗吉斯蒂回归法和OLS回归法分析了人力资本拥有情况对高校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从客观的初次就业单位性质、初次就业月薪高低和主观的初次就业满意度三个方面对初次就业质量进行了衡量。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学校层次、所学专业学科门类、学历层次、学业水平、兼职经历及政治面貌对其初次就业所在单位性质、初次就业月薪高低及初次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毕业生的学校类型、兼职经历等对其初次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20,(2):94-97
利用问卷调查法,从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管理、个人发展5个维度对某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生对专业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是在不同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毕业生专业满意度在性别、家庭所在地、高考录取方式等背景变量下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地方高校突出核心能力培养,提升学生获得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参与度;加强条件和管理保障,提升学生幸福值;关注不同背景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可分为职位因素和个人背景因素两大类。在职位因素中,解决档案户口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显著,培训教育可以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在个人背景因素中,毕业生的实习经历、院校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为此,政府应建立公正、公开、可自由迁移的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要加大对毕业生的岗位培训,高校应加大对相关群体的个性化指导,毕业生应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并分性别和学科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性别、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学校背景等是毕业生专业兴趣吻合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男性、优势家庭背景、本科、人文社科专业、学业表现与综合素质更好、东部(非“北上广”)地区高校的毕业生,专业兴趣吻合度更高;第二,专业兴趣吻合度对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满意度与工资福利、工作地点、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独立自主性等单项满意度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对个人发展空间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对工资福利和工作稳定性满意度的影响最小;第三,专业兴趣吻合度对不同性别和学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存在异质性影响,男生和理工农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受专业兴趣吻合度的正向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9-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高校毕业生专业兴趣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并考察了成绩和学用匹配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分析了影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第一,毕业生专业兴趣较稳定且2009-2019年间有小幅提升;第二,专业与兴趣越吻合,毕业落实率越高,就业满意度也越高,但对起薪没有显著影响;第三,学习成绩在专业兴趣影响毕业生毕业落实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学用匹配则在专业兴趣影响就业满意度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第四,专业兴趣对毕业落实的正向影响近5年存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9-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高校毕业生专业兴趣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并考察了成绩和学用匹配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分析了影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第一,毕业生专业兴趣较稳定且2009-2019年间有小幅提升;第二,专业与兴趣越吻合,毕业落实率越高,就业满意度也越高,但对起薪没有显著影响;第三,学习成绩在专业兴趣影响毕业生毕业落实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学用匹配则在专业兴趣影响就业满意度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第四,专业兴趣对毕业落实的正向影响近5年存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