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词锋犀利、讽刺辛辣的杂文 ,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怎样学习这篇文章呢 ?我认为应从标题入手。标题中一个关键词语是“自信力”。“自信力”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标题除了“自信力”之外 ,还有“中国人”和“失掉”两个成分 ,三个成分组成一个问句。对这个问句可以有两种答案 ,一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一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那么中国人到底失掉自信力了没有呢 ?同学们心中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可以参阅以下材料 :1 931年“9·1 8”事变后 ,蒋介石提出“攘…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见现行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文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9月25日,为当时某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论调并进而指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样一个事实前提而写的一篇批驳性文章,目的是鼓舞民族自信心,其用心可谓良苦至极,其精神也可敬可佩,由此,本文被认为是一篇宏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篇章。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论述中国国民性的文字中 ,一般来说 ,比较多的是毫不留情地剖析国民性的弱点。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没有看到或忽视了国民性的积极的一面。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短文中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中国人的总的评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用题目将疑问给了读者 ,让读者带着疑问的阅读兴趣寻求作者的结论。显然 ,本文强调的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对这类中国人的热情讴歌就是明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寇加紧侵略我国 ,国土日益沦丧。 9月 2 3日 ,蒋介石在南京市党员大会上演讲道 :“此时必须上下…  相似文献   

4.
《谈骨气》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中学教材经常选取的课文。  相似文献   

5.
课内检测一、填空1.本文选自《______》,是______先生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针对国民党政府抛售的悲观论调"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发表的一篇杂文。从论证方式看,本文是一篇______。作者最后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先生的杂文集还有《_________》、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为例,论述了比较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指出比较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一) 文章通过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卖国、自欺欺人的反动本质,热情颂扬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无私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把中国的前途和希望寄托于比之为“筋骨和脊梁”的革命群众身上。全文分为四个逻辑段: 第一逻辑段(即第一、二自然段)揭露敌论,树立批驳的靶子。第二逻辑段(即第三——五自然段)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首先论证反动派早就失掉自信力了,接着指出他们正在发展“自欺力”。第三逻辑段(即第六——八自然段)论  相似文献   

8.
两论相订是非乃见──《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两文的比较教学兰州市六中田玉明鲁迅先生的杂文《文学和出汗》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虽同属讽刺挞伐一类,但又明显地表现出同中之异。如何通过从形式到内容的比较,让学生理解鲁迅作为思想家博大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课文的内部逻辑结构入手,深入分析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及思维流程,质疑了教学参考用书中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当作一篇驳论文来教的事实,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应该是一篇杂文。  相似文献   

10.
一、导入 师:“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又向关内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当时处于地下斗争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声势也越来越大。而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却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所有中国人都失掉自信力了。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写下了这篇文笔犀利的杂文。(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相似文献   

11.
【原文】“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爱憎分明,析理缜密,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对抗日前途失望的悲观论调,抨击了国民党及其御用文人,赞誉了斗争中的中国人民,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无比坚定的信心。这篇文章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  相似文献   

12.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中学和高校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文中对所谓民族精神幻灭的谬论的深刻的批驳,对浩气长存的“中国的脊梁”的肯定和讴歌,以及严谨缜密的逻辑论证,都堪称人们学习鉴赏的典范。本文试从推理的角度简析其逻辑特点。从标题强烈的反诘语气看,本文的反论题显然是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否定。但在接下来的行文中,鲁迅却并没有简单、直捷地指向题旨。因为,简单直捷的指向,虽然可以一目了然,但也容易丧失透辟和深刻。所以,鲁迅采用了近乎迂回的、层层剥笋的方法来反驳。如此,可使敌论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13.
黎俊私 《读写月报》2022,(30):42-48
<正>[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文章,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的驳论文。此单元是第二单元议论性文章的延伸和深化。单元选入的四篇文章——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罗迦·费·因格的《谈创造性思维》和陶行知的《创造宣言》,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们题材多样,意蕴丰富,风格各异,都带有思辨色彩。学习议论文“可以促成被反思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六册有一篇课是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结尾有一句话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在作修辞分析时,对“状元宰相”和“地底下”是什么修辞格的问题引起了争论:有人说前者是借喻,后者是借代;也有人说前者是借代,后  相似文献   

15.
谈文锦 《学语文》2004,(4):17-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义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课后练习一问题1:(文章开头)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教师教学用书》给出对方论据的答案为:一、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二、不久不自夸了,只希望“国联”;三、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简单点说就是三点:①自夸“地大物博”,②只希望国联,③一味的求神拜佛。本人以为这种看法深为不妥,可以说是与对方论点大相径庭的,对方由这样的论据是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结论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几句是旁加黑点的(那时直行排字,现改横排则移置字下),这是特意留下的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图书杂志检查官删改原稿的痕迹。本文编入《且介亭杂文》,作者在《且介亭杂文·附记》里说:  相似文献   

17.
破折号除表示补充说明、内容转换外,还能表示感情的跃进和语言的加强.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是事实;……现在既不夸自己,也  相似文献   

18.
刘汉生 《文教资料》2008,2(9):126-128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除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带有讽刺性的杂文外,其它各篇,或是小说,或是散文、散文诗,其"主题"决非仅仅是批判,更多的是表达鲁迅先生对民族和广大民众的深深的爱.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下文简称《自信力》)是射向敌人的响箭,是“民族脊梁”的赞歌。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鲁迅先生得力于驾驶语言的非凡功力和运用修辞手段的精湛技巧,把爱与憎,抨击与歌颂的异常丰富的内容浓缩在五百多字的短文中,以达到致论敌于死地,赞“脊梁”于忘情,针针见血、字字含情的艺术境地。一、选词造句的非凡功力托尔斯泰认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自信力》一文精选动词的范例俯拾皆是。例如:  相似文献   

20.
《谈骨气》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中学教材经常选取的课文。《谈骨气》一文结构比较简单,因而初中教材常用。该文开篇第一句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作为中国人,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自豪感,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