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维吾尔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维吾尔族在饮食及饮食活动中的男女性别角色差异以及不同的分工及由此体现出的维吾尔族性别观。  相似文献   

2.
新疆各民族人历来以好客尚礼著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复杂的饮食礼仪规则,其中男女性别上的区分,显示了"男尊女卑"的传统道德,如:在饮食中,男女有顺序先后的差别;宴席上,男女有坐次尊卑的差别。形成这些差别的原因,一是社会性别意识的差别,二是各种宗教信仰的影响,三是特殊生活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厨房》是吉本芭娜娜最有代表性的运用饮食叙事的作品之一。其中的饮食叙事,可以分为饮食的疗愈功能、饮食与人际交流以及家庭关系的建构、饮食的象征功能三个方面。具体而言,这三个方面指的是主人公借助饮食来疗愈自我的内心世界,通过饮食来增进与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交往以及构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以食物来象征母亲的生命状态以及暗喻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关系。可以说,饮食叙事在小说主题的烘托、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推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缺铁性贫血最多见在各种类型的贫血中,我国较常见的是营养性贫血。假如饮食不注意补充铁剂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这在我国最为多见,男女均可发病,婴幼儿发病率在40%,妊娠期妇女为20%,生育期妇女则为12%。而倘若饮食不注意叶酸与维生素 B_(12)  相似文献   

5.
中国最早的礼仪是在饮食活动中产生的。古代中国是一个家族式的政治国家,有着严密的等级结构。在先秦时期,饮食作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同样显示出鲜明的等级性来。  相似文献   

6.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理解和关注饮食卫生、饮食营养和饮食心理,学会安全选购食物、合理搭配营养,适当调节饮食心理,进行健康饮食。活动过程:男:民以食为天,女:食为生活之源。合:健康饮食,快乐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相似文献   

7.
“饮食”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范畴,早在上古时代,汉语的“饮食类”动词就很丰富。在众多的“饮食类”动词中,“尝”的词义演变轨迹很独特,它由饮食动词最终发展成了语气助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自足的孤立的系统,词义的发展演变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先民们早期食不果腹的饮食生活和频繁的祭祀活动推动了“尝”的词义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8.
食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国民学习与掌握饮食有关的知识,培养正确的饮食选择能力以及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一种教育。开展食育活动,要求将健康饮食的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态度和饮食习惯。文章以日本为例,通过探讨食育活动中所蕴含的对于幼儿身心发展以及教学工作开展的独特价值,对我国进一步推行食育计划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的饮食就不单纯是生理意义上的活动,而是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格内涵。《儒林外史》中的饮食有很高的讽刺意味。它从刻画人物的性格入手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使得《儒林外史》中的饮食讽刺更鲜明和更突出。  相似文献   

10.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观念与饮食方式的的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研究这些差异,对中西餐饮业的发展,以及促进人们的健康饮食有着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