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二年第八期发表的覃普昌同志的《谈谈“何”在古汉语中的运用》一文(以下简称覃文),有的地方笔者有不同看法,特说出来就正于覃同志。“何”是古汉语中极常见的一个疑间词,常作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这一点不少语法书都指出了,但能不能作主语呢?吕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以下简称教材)收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者飘转沉塘坳”一句中的“塘坳”释为“低洼积水的地方”,对“沉”字忽而不注,对“坳”的读音未注明。对此,本文将分成三点来谈谈笔者教学之余的粗浅体会。一、“坳”字该读何音?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第二册  相似文献   

3.
教学《逍遥游》,不禁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鲲鹏展翅,扶摇天外之感。翩跹之余,竟想到几个庄子。晋庄子苏轼《石钟山记》:“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此庄子,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绛的谥号。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有何缘起?我们可从“石头”入手,开启四问: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这块“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前身吗?这块石头何“奇”之有?这块石头对全书的“情节”有何作用?以此四问,引导学生寻“石”探秘,开启《红楼梦》整本书沉浸式阅读之旅。  相似文献   

5.
师范究竟何许人?有言“赵州(今凤仪)”者,①有言赵州之弥渡者,属何族系?有言白族者,②也有不置可否者。在师范纂集的《滇系》中,有一篇姚鼐为师范之父写的“知县衔管长芦石碑盐场大使事师君墓志铭”,文中写道:“师氏本居山西洪洞,明初从黔宁王定  相似文献   

6.
《论语·阳货》载孔子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亩哉?”对此句中“天”的解释有两种:一为自然之天,一为有主宰意志之天。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孔子所说“天何言哉”之“天”指的是有主宰意志之天,其根据是“说不言就证明他能言而不言”。本文认为,冯先生的证明方法是不可靠的。而且,在先秦人的思想观念中,无论是自然的天,还是有主宰意志的天,都不存在“能言”的问题。“天何言哉”只是表明天“不言”这一事实,并没有天“能言而不言”之意。  相似文献   

7.
汪宓 《学语文》2003,(2):3-43
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塞翁失马》有“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一段,《教师教学用书》把文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运用实事求是这一真理领导我们继续前进。”(《邓小平文选》第122页,以下只注页数者均引自该书)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明确地将“实事求是”提到了“真理”的高度。这样,我们就会进一步思考:将“实事求是”提到“真理”的高度与以往对于“实事求是”的理解有何异同?本文试对此谈点看法。一、方法——原本的功效人们知道,一九四一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很明显,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换句话说,语文教学应力求达到一种“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审美境界,在赏心悦目的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训练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提高语文能力。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应自始自终徜徉在美的氛围中。 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这里面是大有学问的。 一、细嚼课文 美在领悟 “美”是无处不在的。课文,“美”更是深蕴其中。《荷塘月色》,其语言文字何其美;《荷花淀》,其人物形象何其美;《天山景物记》,其自然景物何其美;《药》,  相似文献   

10.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一九八五第一期刊出了清华大学刘彤同志《改革硕士生招生——建议试行“报考资格考试”的办法》一文(以下简称《办法》)。文中建议的“报考资格考试”无疑有很大积极意义,但笔者学习之余,觉有如下几点似可商榷。 1.“资格考试”是否可缓解“冲击本科教学”? 按《办法》建议,每年暑期全国进行政治理论、外语、高等数学三科统考,在校学生均可参加。一般来说,上述三科课程都  相似文献   

11.
孙正龙同志的《语文课本前后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90年12期)一文,引起了我的共感。我想就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也举隅于次。 1.到底称“固定结构”还是称“习惯用法”? 高中《语文》(以下简称高语或初语)第三册387页在分析文言疑问句的具体情形时,一方面提出:“文言中还有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不亦……乎’、‘何……为’、‘何以……为’、‘何……之有’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此外,还有几种固定结构,如‘如何’……等,也是表示疑问的。”然而高语五册323页在讲解“文言常用固定结构”时,所列举的  相似文献   

12.
读了阎中祥同志的《“往”“归”者谁?》(载《语文教学通讯》85年第10期),笔者对其所持见解,“往”“归”者之主语,“非人也,乃云雾尔”之说,不敢苟同。《醉翁亭记》第二自然段,集中描述了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朝明,暮晦;至于四时之景,作者抓住山、林、泉、石之特点,一季一幅画,既形象又概括,恰到好处。“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紧承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上,梅孜同志提出了《狂人日记》不大适宜于作语文教材的意见,他的理由有三:一曰表现形式独特、思想内容深刻,青年学生难以理解;二曰许多研究者看法分歧,给教学带来困难;三曰鲁迅先生自己“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最不愿意的是有人给小孩读《狂人日记》”。如果以梅孜同志的这三条为标准决定教材之取舍的话,那么现在选入初中、高中语文课本的鲁迅的许多作品都不大适宜于做教材。思想深刻就不能作教材这一点,一眼就可以看出是站不住脚的,姑且不论。就拿表现形式独特这一点来说,《阿Q正传》独不独特?《孔乙己》独不独特?《药》、《祝福》独不独  相似文献   

14.
章汝奭同志在《浅谈“浑然天成”》中说:“写诗要确有实感,浑然天成;勉强成篇者,只是徒费笔墨而已,不知诗家以为何如?”我并非诗家,但此话无疑是对的。我所不敢苛同的是:章把晚唐诗人许浑的名作《咸阳城东楼》理解为“勉强浅篇者”的例证,是“拼拼凑凑之作;而且把许诗解得十分拘泥:说首句与次句“不伦不类”,次句写的是“春景”,“溪云” 句写的是“夏景”,“蝉鸣”句写的是“秋景”,于是责问:“试问怎么能在登临之时一下子触及三个季节的景色呢?就算是诗思驰骋吧,却又很难和‘万里愁’联系起来”,“最后只能勉强凑上两句怀古套语作结”。  相似文献   

15.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16.
考博士者,乃先秦儒学之官,始设于战国。《史记·循吏列传》有云:“公仪休者,鲁博士也。”表明六国时即有博士之目,而秦承之。《汉书·百官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另据《资治通鉴》卷第七《秦记二》,秦二世曾“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汉承秦祚,博士之置益广。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皆置博士。西汉时  相似文献   

17.
某日,先生在课堂上津津乐道李白《送友人》“挥手自滋去,萧萧班马鸣”一联,并复念之:“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之马。”既而,书声琅琅,盖体悟“班马”之精髓也。翌日,学生默写《送友人》,先生来回巡视,眼力所及之处,皆满纸荒唐言,“班马”言为“斑马”,目瞪口呆之余,先生问一学生,何为“班马”?生曰:“班马者,常生活在开阔的平原和稀树草原地带,有黑白相间的条纹, 使得它们的身体轮廓和周围的环境模糊起来从而得到保护。”先生气不可遏,拍案而问之,此课可谓是生物课乎?此“班马”是彼“斑马”乎?学生茫然不得其解,羞愧答之:“解铃还须系铃人!”  相似文献   

18.
“课文评点”是《教师教学用书》(下称《用书》)的核。部分,当应好好挖掘才对。可有人认为:既已“评点”,何需“挖掘”?其实,“课文评点”只“立足于点拨”(用书扉页“说明”语),它不打算、也不可能把课文的每一处都说透。自然,就要留下一片片的空白。在它的深处,或许就埋藏着许多宝贵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这里,我仅举三例说明。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情而往?”曰:吾一瓶一体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这是《为学》…  相似文献   

19.
阮真先生1936年出版的《中学国文教学法》曾影响过20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我1996年阅读其中的片段,就为阮先生卓识所折服.2003年我从国家图书馆获得了复印件,细读全书,不禁为阮真先生的远见击节.阮真先生在书中引用了蒋维乔先生发现的一个语文教育悖论:能文之士不肯虚心研究教授法.这里的“能文之士”是指那些能够写文章的语文教师,“不肯虚心研究教授法”是指不屑于研究语文教学.初次接触这个悖论,也觉得有道理,当时的国文教师大都满腹经纶,自认为国文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有了知识干吗还要研究教学?教学不过是雕虫小技,自命不凡者无须为之,智能低下者不能为之,赖以生存者不能不为之.“研究教学”就成了学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阮真先生不舍“鸡肋”创造了国文研究的奇迹.  相似文献   

20.
(一)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367页,例举《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史记·淮阴侯列传》“任天下勇武,何所不诛?”解释说:“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词组用作主语,“何”字用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从此书序言得知,通论部分系南开大学马汉麟先生负责编写的。参看1960年人民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