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锦囊中的谜》的文章。它讲的是:北宋时期的梅尧臣是一位做诗文又快又好的诗人。有一次,梅尧臣乘船到汴梁去,同船的文人都要互相赛诗。别人苦苦思索,很难说出几句好诗来,而梅尧臣句句成诗,出口不凡,大家只好认输了。大家都想知道梅尧臣为什么能句句成诗,出口不凡呢?后来船上的人发现梅尧臣不时地将纸条塞进一个锦囊。有人便趁梅尧臣游玩时看了梅尧臣放小纸条的锦囊。原来是梅尧臣把观察到的事物、观察时的感受,一一记在纸条上,放入锦囊里。于是,大家知道了梅尧臣做诗又快又好的秘密,都在锦囊之中。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  相似文献   

2.
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圣瑜)在《续金针诗格》有一段关于诗歌的话: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著名的诗人梅尧臣,据说他不论走到哪里,都要随身背一个小布袋,每天总要在小纸片上写点什么,然后赶紧塞进小布袋里。有一次梅尧臣坐船去汴梁,同船者都是些文人墨客。为了消遣旅途的疲劳和寂寞,有人提议大家一起作对子、写诗。别人苦思冥想,搜肠刮肚也写不出来一首好诗来,唯有梅尧臣出口成章,笔落诗成,又快又好,这使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著名的诗人梅尧臣,据说他不论走到哪里,都要随身背一个小布袋,每天总要在小纸片上写点什么,然后赶紧塞进小布袋里。有一次梅尧臣坐船去汴粱,同船者都是些文人墨客。为了消遣旅途的疲劳和寂寞。有人提议大家一起作对子、写诗。别人苦思冥想,搜肠刮肚也写不出来一首好诗来,唯有梅尧臣出口成章,笔落诗成,又快又好,这使同船者都感到愕然。  相似文献   

5.
陈师道一生仕途偃蹇、生活困顿,生平经历与本朝前辈诗人梅尧臣有着惊人的相似。诗歌创作方面,陈师道曾受到过梅尧臣的影响。闭门觅句、喜好苦吟传承着梅尧臣做诗力主于勤、精雕细琢的写作特征,诗中追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审美趣味和以此为目的所采取的创作手法则直接效法梅尧臣。另外,陈诗讲究真情实感则是对梅诗核心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6.
劳翠勤 《考试周刊》2007,(16):92-93
梅尧臣是北宋初杰出的诗人,他在诗歌理论与创作中探索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道路。他的现实主义风格及平淡诗风,为宋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并对宋代及其以后的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谈谈梅尧臣对宋诗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透明 《作文与考试》2022,(36):34-35
<正>经典人物卡:梅尧臣旧档案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酷爱读书,少时即能作诗。他每天至少必写一首诗,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运思于心,吟咏于口,务求每首诗都臻于极致,因此名句、佳作众多。他的诗作主张写实,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他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对后代影响较大。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  相似文献   

8.
李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105-106
梅尧臣个性精神是老硬、直诚、朴钝、刻厉和率性。这种个性精神一方面使梅尧臣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要求严格,反复锤炼,臻于老境,另一方面也使梅诗"用字稳实,句法刻厉",且论议争煌煌,兼有古硬和老健之美。其中率性任意、稍乏沉着冷静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梅尧臣的仕途晋升,但给诗人提供了接触广大穷苦百姓的机会,促使了其诗歌取材的变化和老健古硬诗歌艺术个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写诗重意象,而意象重新奇。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记载了宋诗人梅尧臣的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在这里,梅尧臣对诗歌的  相似文献   

10.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宋诗史上影响颇大,通过对其诗韵进行穷尽性研究不难发现,梅尧臣诗歌的用韵,古体诗可以分为二十一部,佳韵已经分化,元部与真部相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实际语音的面貌。近体诗可以分为十四部,与古体诗舒声部分相同,且近体诗借韵、出韵现象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诗人梅尧臣每次外出,总爱带个小布袋,随时将观察所得写在小纸片上,放进布袋。这些小纸片就是梅尧臣搜集的创作素材。久而久之,“库存”充足了,用起来便可以得心应手,取之不尽。这就是梅尧臣文思敏捷的“奥秘”所在。实际上,梅尧臣的“小纸片”,就是一种独特的“练笔”,这种“练笔”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积累。这里的积累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活素材的积累,二是将作者一刹那的灵思变成文字的语言积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课本在一些课文后安排了“练笔”作文。笔者认为,“练笔”作文具有重要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在宋代崇杜、学杜的背景下,北宋诗人作诗喜用杜诗典故。北宋初期的王禹偁是最早较多使用杜诗典故的诗人。北宋中期的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部分诗人都大量使用杜诗典故,苏轼是北宋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江西诗派也普遍喜用杜诗典故,江西诗派中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是黄庭坚。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诗派结社频出,施闰章、高咏等人形成地方性诗人集群“宣城派”,而由宣城派诞生的“宣城体”与“宛陵体”一脉相承,都是对梅尧臣个人诗歌风格的推崇和效仿而产生;不同在于宣城体是清初宣城派继承宣城地域文化底蕴而形成,虽继承梅尧臣风雅,然根据世代变化、时运周折,也积累了自己的一些风格和特色。清代宣城派对梅尧臣诗歌风格的接受和新变,来源于地域因素、家族因素以及清初宗宋热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南宋理学家朱熹对梅尧臣诗歌的接受态度基本是否定的,他一改梅诗的"平淡"说法,而说"枯槁",又说梅诗"平庸",多是"上门骂人"。这种看法跟宋代绝大多数诗人对梅诗的接受态度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是朱熹因自身固有的思维定势及文艺观念导致朱熹对梅尧臣诗歌的不喜爱。  相似文献   

15.
在宋朝坛上,流传着一件趣事:一次,大诗人梅尧臣乘船去京,途中与同船人吟诗作对。他那丽词佳句、妙言警语,令满座无不惊叹。可是,有位细心的乘客,却发现了其中的奥妙。梅尧臣有一个小口袋,装着写满诗句的近千张纸条。这些小纸条怎么来的?原来,他平时勤于学习、勤于思索,一有得便马上记在纸条上,投进布袋积存起来,用时便可脱口而出了。这个故事给我们以启示:那些绝妙好词,来源于平时的点滴积累。  相似文献   

16.
《读写月报》2024,(4):4-7
<正>【阅读导引】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州宣城(宣城古称宛陵,今属安徽)人。公元1002年,梅尧臣出生,欧阳修说“其家世颇能诗”。梅尧臣幼时家贫,但酷爱读书,少即能诗,但科举之路却异常坎坷,直到50岁才因为被举荐勉强获得同进士出身。终于做上京官的他,没过几年因为身染疫病,不幸去世,享年只有59岁。  相似文献   

17.
西京时期是欧阳修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登上诗坛不久的欧阳修,需要借助诗歌唱和来扩大自己及诗人群落的影响。最能代表其诗歌影响的是他们的组诗唱和,通过组诗唱和,欧阳修与梅尧臣等诗人,扩大了自己的诗歌影响,扭转了宋初沿袭晚唐诗人的风气,是欧阳修领导诗歌革新运动的重要起步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写诗重意象,而意象重新奇。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记载了宋诗人梅尧臣的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在这里,梅尧臣对诗歌的写景,抒情提出了一个标准,也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  相似文献   

19.
梅尧臣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十分丰富。其早期诗歌主要以模拟唐诗为主,以“喜为清丽,间肆平淡”为特色。景祐元年之后,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诗歌的创作在题材、手法、风格等方面逐渐发生转变,尤其在题材方面出现的众多变化,成为其诗歌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在此,从梅尧臣诗歌题材进行研究,着重挖掘导致这些诗歌题材形成的重要原因及其对宋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诗人。他的诗风豪放雄健,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与欧阳修、梅尧臣齐名,时称“欧苏”或“苏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