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本质理论的核心。何为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范畴以及他们的意志是什么?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理论上过度强调统治阶级意志论还能适应社会实践吗?我国法学界一直倡导的统治阶级意志论,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现从内容实质、历史文化背景及弊失等方面深入探讨统治阶级意志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法律、促进法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加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谬误论是逻辑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墨家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分别对谬误论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研究,其相同点是墨家和亚氏都分析了思维形式方面的谬误,都重视对语言和违反矛盾律所犯逻辑谬误的分析,其不同点是墨家和亚氏对谬误分析的表现形式不同,以及其谬误理论的系统化程度不同,墨家逻辑和亚氏逻辑是本质相同而形态不同的两种谬误理论。由于人类思维规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它们所形成谬误论的本质也是相同的,但又由于它们的谬误论形成的具体条件不同,如当时中西方论辩形式不同,逻辑体系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谬误论的内容和形式也就不同。它们各具特色,在当时都对反驳诡辨,认识真理起了巨大的作用,比较墨家与亚氏的谬误论,认识共同异和发生发展规律,是中西逻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理性人”被普遍地用作认定过错或检验违约方对违约损害是否有预见的标准,但法学界对该标准的讨论极少。“理性人”的界定应当是法律所拟制约、具有同一类型人的技能和处事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法律之所以确立这一标准,不仅为克服主观标准存在的缺陷,也是为实现法的平衡、正义阶段及体现法律责任本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文学本质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的焦点,尤其在今天文学理论界过分追求新奇话语而忽略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背景下,再次强调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界在对文学本质的探讨中,"审美意识形态论"最具有代表性,但近年来不断受到质疑。文学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但并不等于意识形态可以概括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个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论点,所以,以审美意识形态论定义文学本质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决定论思想普遍存在于教学论研究中,主要表现为教学研究以寻找教学规律或本质为基本任务,这对于构建教学论体系和指导教学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决定论本身的不足之处往往会导致教学实践中人的主体性的销蚀,导致教学论研究的实践性导向的迷失。意识到这些问题有助于合理运用决定论思想指导教学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教学艺术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教学艺术形成●西北师大教科院王升一、教学艺术形成论与教学艺术表现论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用美学观(而不是零星的美学思想)研究教学艺术,提出了教学美,把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艺术,产生了知情教学,把握住了教学艺术的本质特点,提出了创造性教学...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间消逝的只是某种法本质的观点,而法本质本身是不会消亡的。时至今日,对法本质的探讨尚无统一定论。以生存论的视角来阐释法的本质或许不能给予最终定论,但应当能够提供一个出发点。这一生存论具体体现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在法律这一事质领域,则是指司法活动本身。因此,确切的说,探寻的新视角包括两个方面:日常生活和司法活动。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主体和道德规范论的观点,分别从主体性和规范性的角度,在一定意义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的功能和本质,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割裂了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的规范性的关系,并将其一方视为道德的本质。实际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规范性是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方面,二者统一于道德现象本身,不能人为地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道德的主体性主要是从本源方面对道德的把握,道德的规范性则主要是从功能方面对道德的把握;在道德的本质问题上应当超越主体论和规范论的狭隘理解,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和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理解和把握道德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论市场经济的特征李厚廷社会主义不能脱离社会经济的一般规律获得生存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归宿,同时,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和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特征。我们认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源...  相似文献   

10.
论法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法的本质胡翔什么是法,历来学界讨论甚多,众说纷坛,从正义论、理性论到民族精神论、社会连带关系论等等,无不从某一侧面作了自己的解释。但他们都没有合理地揭示法这一事物的内在本质。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法律体系,重新对法的认识与讨论已是十分迫切了。本...  相似文献   

11.
探寻作为刑法目的理论的规范论之本质,有助于发现其深层次的弊端,并厘清其与法益理论对立的实质.伦理规范说的本质是国家伦理主义,而雅各布斯的规范适用论则在黑格尔哲学与卢曼的社会系统论的基础上,作了一个法哲学的改造,使得其理论奠基在隐藏的国家主义基础上.这两种规范论均存在站在强权的国家一边,压迫个体、忽视个体的弊病.  相似文献   

12.
证据定义问题是由刑事诉讼法定义引起的众说纷纭的问题,至今未能形成一致看法。“根据论”是众多学说中的重要的一个分支。“根据论”关于证据的定义具有简洁、明晰的特点,顺应了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也受到法学界广泛关注。“根据论”的主张没能像根据论者宣称的那样,是“最简洁、最准确”的定义,反而由于“根据论”研究方法上的局限,重新走上循环定义老路,不仅未能揭示证据的本质属性,反而使证据定义研究回到起点。  相似文献   

13.
钱穆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饱含深情而又加以创造性重建的国学大师。钱穆的文化观从发生学上讲是一种自然环境决定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民族文化本位论。他探讨了文化和文明的关系,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阐释了中西文化的一系列差别问题。钱穆的文化哲学思想以及中西文化比较论为我们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过程反映并集中体现教学的规律,教学过程问题是教学论的一个关键的核心问题。因此,旨在揭示教学规律的教学论,就必须特别重视对教学过程的本质的研究。古今中外,不少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作出了不少的贡献。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界也就教育过程本质问题进行过研究与讨论。虽然如此,但在我看来,教育过程的本质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而且还存在一些颇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15.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教育界出现了一门新型的教育理论——课程论。以后,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形成了自己的课程理论。课程论在这些国家的建立,促进了这些国家的课程建设,丰富了教育科学的宝库。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虽然对课程理论的研究引起了重视,但是,还没有把它看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只不过当作教学论的一个部分而已。我们要为四化建设科学育人,必须建设自己的课程论。我国课程论的建立,首先,有赖于正确认识它所特有的研究对象。只有透过现象去把握课程的本质,抓住课程领域存在的基本矛盾和对基本矛盾的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课程论的研究对象。笔者近年来就课程问题在本国和美国作过一些调查研究,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想提出来讨论。课程的本质是什么?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发表过种种不同的看法,有些见解对我很  相似文献   

16.
法的异化和复归──论法的本质的辩证发展季秀平,王立法法的本质问题似乎是一个早有定论的问题。国内法学界一致认为;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其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马克恩、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  相似文献   

17.
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本质、价值、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法学界至今未有定论。本从分析经济的本质、价值目标入手,推导出经济法的范围应该包括:(1)市场程序法;(2)宏观调控法。目的是早日建立真正属于我国自己的独立的经济法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皮亚杰的辩证法熊哲宏关键词皮亚杰,辩证法,否定,矛盾,辩证必然性,合理性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在本质上是辩证法的,是一种“辩证的发生认识论”或“辩证认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研究,既对人类知识增长的机制做出了极富创造性的探索,又提出了一种独特的、...  相似文献   

19.
《成唯识论》的哲学本位埋设两大主题:法相与法果。在法相语系中,以触为核心的一系列心所所表现的心理现象沾溉了与审美体验相类似的思维胚胎,具备可能萌发审美体验论的逻辑生长点。另外,法果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的美。审视法果就是审美,审视法果之美中涵摄两条根本线索;直观人的美和领略佛的美。  相似文献   

20.
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论研究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课程论研究及其关注主题的变化发展态势。我国课程论研究经历了从国外引进到本土创新的过程,总体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内容涉及到了课程论的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关注主题存在差异。课程改革与发展、课程结构与类型、课程基本理论、课程决策、领导与管理、课程本质等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课程内容、课程论范畴和学科地位等方面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细致,课程本质、课程决策等方面的研究存在话语泛化现象。今后一个时期的课程论研究,应突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反思热点研究主题,加强薄弱研究主题,促进课程论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