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 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  相似文献   

2.
“删繁就简三秋树”,这是郑板桥关于写文章的一句诗,意思是作文不能主次不分,枝蔓芜杂,而应删繁就简,像“三秋树”那样主干突出,洗炼精当。写一般文章是这样,写新闻作品更应该这样。胡乔木同志在《短些、再短些》一文中说:“任何作品,特别是新闻作品,段落要短,句子要短。”这实际上是对新闻作品德语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民间语言是指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诗歌、顺口溜、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通俗易懂,脍炙人口,比如毛泽东引用“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典故来形容对敌斗争,形象而生动。《官场现形记》引用“杀鸡骇猴”的俗语,比喻惩罚一个人以警告其他人,生动且有力。民间语言源远流长,举不胜举,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民间语言,可令文章增辉,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生动性,从而写活新闻作品。在新闻写作中巧妙地运用民间语言,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说服力,使作品显得生动,有情…  相似文献   

4.
学是通过语言形象的艺术,它可以使读感同身受,其实,新闻作品也需要形象地描绘现实,新闻写作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更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尤其是速写,特写和现场短新闻等体裁更应如此,介是,有不少编辑记只重视抽象枯燥的途述,不重视绘声绘色地描写,有的记在新闻中偶到有一段形象描绘,编辑常以“新闻要简炼”为名而将其删除了,看部分获奖新闻作品,甚至获大奖的新闻作,我是因为题材新颖和分量较重,其字表达则是不敢恭维的,作品虽然语句通畅,事实叙述清楚,但字干巴,可读性较差,新闻作品的社会效益就大打折扣了。  相似文献   

5.
站在一个普通记如何实现新闻作品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我们研读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评报》(以下简称《评报》)。媒体的总编辑,不可能天天去开会贯彻他的传播思路,不可能天天去向每个记编辑诉说他的灵感,不可能天天去评价每件新闻作品的优劣,更不可能自己天天去四海捉“鳖”。而《评报》则是把这些“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一条途径。我们认为,《评报》具有如下四项功能: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记者总是希望自己写的新闻报道能够产生社会效益。为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首要的一条是尽可能写得通俗一些。这方面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新闻作品的服务对象是一般群众,而不是专家;是外行,而不是里手。美国著名新闻学家麦格杜戈尔教授说过:“新闻记者可能犯的最大错误之一是一相情愿地认为他们的读者个个都是百事通。”这确是经验之谈。那末,怎样把新闻写得让人家能够看懂呢?刊载在下面的德新社英文新闻专稿《一台揭示物质秘密的  相似文献   

7.
对话描写,就是运用人物对话刻画,描绘人物。常言道:“言为心声”,就是说人物的语言是其内心世界,思想和性格的直接体现,而人物语言的表现方式又在于写好对话。广播新闻作品依靠电波传送声音信号,诉诸于人们的听觉感官,更应提倡运用“有声语言”,“化声音为形象”。在广播新闻写作中运用对话描写,必需根据广播自身的特点,做到以下几点。一、简短明快,适合演播。鲁迅先生曾说他从来不让自己笔下的人物说上一  相似文献   

8.
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罢,竞争利器除了拼抢新闻外,表达方式也很重要.做新闻,要善于用大俗大雅的新闻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讲的故事要让更多的人听懂,语言就要通俗,俗中见雅,雅俗共赏.新闻应注重传播效果.记者写的新闻,不仅要给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看,也要给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看.有的记者却不以为然,认为文章写得华丽才有水平.华而不实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本来很简单的一个事、一句话,写得花里胡哨,读者看了云里雾里,不知道究竟要表达啥意思.一些新闻作品的语言口号连篇,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篇看不到一句鲜活的话,读起来枯燥无味.现在,为数不少的新闻报道让人看不懂、不爱看.  相似文献   

9.
艰苦备尝去“淘金” 呕心沥血写精品 一个有志气的新闻工作者。绝不满足于写大路货,仅仅是写合格的新闻作品,而是孜孜不倦追求写出振聋发聩于当代,又逾久弥香于未来的新闻精品。这样的新闻作品,既是全局工作中的重点,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又是群众关心的热点;这样的新闻作  相似文献   

10.
搞好农村报道,语言群众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我们沧州日报的农村经济报道,农民读者不爱看,不能说与语言的八股腔无关。因此,近年来我们努力使农村经济报道语言尽量群众化、通俗化。地区报农村经济报道的读者主要是农民。千百年的实践,使农民形成了自己朴实的素质,也锤炼了自己朴实的语言。只有用朴实的群众化的语言写新闻,才能为农民所喜闻乐见,才能使农民容易接受,才能在农民中造成深刻印象。沧州日报有一位群众语言运用得比较熟练的记者,她写过一篇夏收见闻,其中的人物对话,都是通俗的群众语言。比如问“今年小麦产量计划多少斤?”她写的是“今年麦子打了个嘛谱?”在我们沧州地区,农民把“计划”说成“打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县报的读者主要在农村,它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合农村读者的“口味”,才具有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办出这一特色呢?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我们《襄阳报》自1980年复刊后,就明确提出了“用本地群众的语言写本地新闻,让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资源同质化的今天,新闻的“快”越来越稀缺,“人无我有”的独家报道是可遇不可求的。要让自己的作品在众多报道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更加强调新闻的“新”。当然,这里的“新”不是新闻事实的“新”,而是写作技巧的“新”,也就是通过独特的解读视角和生动的新闻语言让作品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作用于广大受众,电视新闻能否更加平等、更加亲切,让受众不再有被“灌输”的感觉呢?能!因为电视新闻像绘画一样具有多视角性,绘画可以找到最具冲击力的视角,电视新闻也可找到最具亲和力的视角,关键在于怎么“做”新闻。我们把“亲和力”一说引进电视新闻的领域,不能不谈到十分相似的概念——“贴近性”。“贴近性”要求记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更贴近时代。“贴近性”在近几年,一直是电视新闻理论界对记的基本要求之一j其实,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贴近性,是相对记而言  相似文献   

14.
如何写好新闻作品的开头?使之达到“风头”的水平,我认为运用修辞手法,抓住气氛作文章,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新闻作品开头写到的“气氛”,大致有三种,一是环境气氛,二是情绪气氛,三是悬念气氛。环境气氛,是指与所报道事件有关的客观环境,在文章的开头把环境气氛写出来,可以让读者自然而然地由熟悉环境而关心在此环境中发生  相似文献   

15.
名艺评论家肖云儒读《原野》(健涛、郗居正)后,写了一篇《原野上,好大一棵树》(《新闻知识》2003年第11期)。他根据《陕西日报》高级记原野的新闻实践,总结出原野是“重量级记”,写“重最级稿件”,表现出“重量级人格”,其秘笈足因为他仃双让人大开眼界的“新闻眼”,精力过人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广播的传播规律和语言特点,决定了广播编辑记者必须练好“写话”的基本功。要用符合人民群众说话习惯的语言方式来采写新闻,编办节目。我比较自觉地向群众“学话”、“写话”,始于1980年。那年夏天,我刚跨入广播电台的大门。编辑部主任第一次安排我下乡采访。好不容易写了一篇反映农村早稻丰收在望的广播稿。可当我把这篇自认为是得意之作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稿件是让人阅读的。提升新闻的吸引力,除了在标题上下工夫进行“精耕细作”外,在新闻的主体中使用群众语言,让新闻“接地气”,使文章读起来有土地的味道,有群众的声音,让群众感觉不费力,很亲切,同样非常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载体,是新闻事实的“服装”,它不仅仅构成了新闻的外表,还是吸引受众阅读、提升媒体魅力的不二利器。  相似文献   

18.
工作中怎样才能出成绩?就是要永远保持“实习生”普遍具有的,对工作充满激情与好奇,始终保持谦恭的心态。二十一世纪一个倡导“快乐足球”的南斯拉夫教头米卢说过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看看今天的中国足球,我更相信米卢的这句话。几名通讯员在一起讨论怎样才能写好新闻。我的认识是:对于有志于新闻写作的年轻朋友来说,学点新闻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若照着新闻ABC去写新闻,那是一篇好新闻也写不出来的。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就是永远做新闻战线的“实习生”,对工作充满激情与好奇,始终保持谦恭的心态。香港凤凰卫视的闾…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新闻系统“走转改”活动开展两年多以来,一大批接地气、察民情、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诉诸于媒体,帮助解决了许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新闻系统一派新气象.如何巩固“走转改”可喜成果,让新闻真正回归“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的本色?本文试图从“诚心结交群众朋友、用心收集社情民意、精心做好民生新闻”三个方向,思考如何将“基层”走得更长久,“作风”转得更透彻,“文风”改得更端正.  相似文献   

20.
消息语言从分类上说,应该属于新闻语言的范畴。但消息语言又不完全等同于通讯类、评论类等其他新闻体裁所使用的新闻语言。它们之间既有共性更有个性。笔者在这里探讨的主要是指用于消息写作的狭义的新闻语言。 既然消息语言是新闻语言的分枝和部分,那么就有必要先弄清楚新闻语言的基本概念。新闻语言是相对于“文学语言”、“计算机语言”等而言的,它和平时我们所说的“日语”、“汉语”、“英语”等不是同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的新闻语言,其实指的就是“新闻作品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