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4 毫秒
1.
在翻译理论中涉及的语言符号的象似性问题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关注,以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为例,象似性原则的应用在其诗文的译作中可见一斑。因此,结合象似性原则对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进行艺术赏析和研究对于学生的翻译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宋词与唐诗、元曲一样,都是我国优秀古典文学的代表。生态翻译学理论是近几年来较为热门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和选择,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情感。本文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从不同维度对林语堂和许渊冲两位翻译家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翻译探究提供新的视角,为中国诗词外译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从译前的文本选择和译中文本意义及操作方式的选择等不同层面分析和鉴赏朱纯深英译的散文《读画》.文章指出散文翻译由于操作层面的不确定性,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指导,语言顺应论则可以为散文翻译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翻译史上,林纾是一位争议较大的翻译家。不懂外文的林纾利用良好的文学功底,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他把自己的翻译事业与国家实业相结合,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开启民智,宣传实业救国思想。另外,林纾对于翻译的目的、功效以及翻译时的具体问题、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当时译坛引起极大反响。  相似文献   

5.
翻译中,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存在的.本文通过对张培基先生两辑<英译现代中国散文>中的个案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模糊语言的三种翻译策略:从模糊到模糊、从模糊到半模糊半明晰、从模糊到明晰.同时,还提出了对于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方法:增译、减译、阐译和变译四种,旨在探讨汉英语言翻译中的对于模糊语言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探讨中国古诗词可译性的问题。本文从翻译活动的基础入手,然后分析诗词翻译难点的处理方式。进而以诗词有多种译本现象来说明诗词翻译是一种经验递加的过程。不断的实践完善了诗词翻译。所以从历时角度来说,诗词翻译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相比一般文学作品的翻译,诗词的翻译难上加难,关于诗词的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甚至可译性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论。语料库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语料库选取真实的语料素材,具有客观性、代表性和说服力,把语料库方法用于研究翻译和教学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毛泽东诗词广为流传,选取一首有代表性的诗词,并基于毛泽东诗词译本语料库,以诗词翻译赏析为目的,从语言、文化和韵律等方面来进行对比赏析,在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其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商标翻译是一种特殊文体的翻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外文商标汉译和中文商标英译中的应用,应注意:商标译名不仅要具有与源语商标对等的语言功能,也要具有对等的经济效益功能。  相似文献   

9.
诗人之志,寓于形象,诗词的翻译与其它翻译一样贵在再现形象.然而再现绝非牯摹,似与不似.在神不在貌.译诗须随义而转,力求选意,即使其中地名的翻译也不例外。地名在中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那么英译时该如何处理这些地名呢?笔者认为主要方法有五;  相似文献   

10.
译者在进行中国经典作品外译时,应重视作品中传达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转换翻译,文化负载词是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能够直接体现整部作品的翻译水平。本文针对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习俗文化等文化负载词,结合杨宪益、戴乃迭《祝福》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以探讨文化翻译视域下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河洛诗词蕴涵着浓厚的华夏文化,高深的中华哲学思想,多彩的河洛人生经验。从河洛诗词翻译策略入手用利用具体的翻译实例对河洛诗词的翻译进行了研究。作诗无定法,译诗也难有定法,翻译工作实际上就是改写,就是再创作。译者根据中外语言文化各自的特点和译入语读者的价值取向在不损害原诗情趣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河洛诗词翻译采用的是诸如直译加入注解或阐述;或以意译为主,传递诗中精华部分;或直译加意译,描述诗中情怀;甚至改用个性化翻译,加入译者自己的文化意识、审美倾向、创造性与价值判断。这些做法虽然都无法完美传达河洛诗词中精美绝伦的文化意象和人文精神,但至少可以让河洛诗词和河洛文化跨洋过海参与全球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吴聪 《考试周刊》2014,(60):18-19
文学翻译在中国大体可分为四类:诗歌翻译、戏剧翻译、小说翻译和散文翻译。其中中国诗词更是负载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负载了五千年的传统底蕴,以至于诗词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最难的部分。因中西文化表达的差别,许多中国诗词英译本很难表现原作的意境和传递原作的美感,使西方读者很难理解英译后的中国诗词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易安词及其译者研究由来已久,但王椒升在国内翻译界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他不仅翻译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经典散文,还是李清照词的少数几个全译者之一,他的宋词翻译在国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梳理翻译家王椒升的生平与翻译活动,作为译者他矢志不渝,他的译著质朴传神,他的翻译思想体现在"以诗译诗"之中。王椒升认为译者必须懂诗、写诗,然后才能够译诗;但是翻译诗词绝不能被格律或形式所束缚,思想的表达要优先于形式。译作语言要设法接近原作,要注意保留原诗格律、形象,特别要再现诗中的意境、气氛,意为译诗必须像诗,即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14.
叶露 《文教资料》2006,(11):124-125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的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因具有鲜明的自传色彩而感人至深。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译家曾翻译过她的散文《永远的憧憬与追求》,而凡是翻译名家无不具有自成一家的译者风格,因此本文拟从选词、构句、谋篇三个层次对两篇英译文进行比较,对其语言特色和风格特征加以分析,以比较两位译家不同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5.
《商洛学院学报》2018,(1):39-43
模糊语言学认为语言存在不确定性。如果语言翻译过分追求准确性有时会使文学作品丧失美感,尤其是在诗词翻译中,而追求模糊可以达到美的再现。以模糊语言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词的模糊美、意境的模糊美和音形的模糊美这三方面对《声声慢》的英译本进行研究,来探讨宋词英译的模糊美再现,促进中国诗词文化的外传,在此基础上给文学作品翻译以启示。  相似文献   

16.
翻译趣话     
翻译是双向的,无非是中译外和外译中两种,译者可以是谙外文的中国人,也可以是懂中文的外国人。但翻译并不单是文种间的转换,更麻烦的是牵涉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比文字翻译本身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7.
余琦 《中国教师》2014,(Z1):130-131
本文旨在运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从前理解、视野融合及汉英语法差异等角度,对中国宋代诗词代表人物李清照作品中的几例中外译句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对比,并且对古诗词英译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以寻求汉语古诗词英译的合适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研究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做好汉诗英译工作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汉英两种语言迥异,分属不同语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汉英诗歌更是各有特点。使汉诗英译符合英语诗歌标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原作和译作在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层面上的矛盾。诗歌翻译程度是有限的,翻译过程中“音”“形”“意”的损失不可避免。文本以古诗《墨梅》英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诗歌翻译中的“意失”“仪失”“诣失”与“艺失”。汉诗英译要正视这些易失问题,尽可能减少易失,才能更利于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名家散文精译》是继《名作精译》后又一翻译实践丛书力作,书中有很多可圈点之处,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苏州赋》译文便是其中一例,比如其中的园林景点名称不规范;部分词句翻译尚不够到位、不够精炼。翻译,尤其是中国名家散文这样文章的翻译,不能率尔操觚,而应严肃对待。  相似文献   

20.
<正>在做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时,学生普遍感到古诗词难以读懂。所谓读懂,应该是在了解诗词写作背景、题目、注释、意象基础之上,了解诗词的字面义,将诗词用散文语言翻译出来,然后再深入地把握其情感主旨,艺术风格。但很多学生翻译古诗词字面义这一步骤都难以完成,究其原因,古诗词的语言和散文不同,它是独特的"诗家语",其语言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又因为声律和修辞上的需要,往往会省略很多词语,诗句也常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