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传播的意义表达系统层面看,网络人际传播之不同于直接性人际传播的关键在于非语言传播的相对缺失.由于许多场域性信息均在非语言系统里,而非语言又不容易媒介化,导致网络人际传播的间接性至少在情感层面的传播效果上远不及直接陛人际传播.不过,如果非语言传播完全像在直接性人际传播中一样进入网络人际传播,也许会导致我们依托于网络的人际传播之梦也因此被惊醒乃至击碎.  相似文献   

2.
徐叶巧 《新闻传播》2009,(8):140-140
如今,以网络为平台的特殊人际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本文旨在以腾讯QQ为例,通过分析腾讯QQ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上的特点.结合网络人际传播与传统人际传播在传播实体和传播情境上的对比.推出网民在网络人际传播的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3.
超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1]人际传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大众传播媒体中,如网络互动、电视访谈、广播热线.而网络又是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渗透力最强、互动性最强、人际性最强.网络传播是超人际传播的一种.超人际传播结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本文给超人际传播下的定义是:网络媒体或大众传播中存在的人际传播交流方式.超人际传播更优于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媒体中,超人际传播具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产生了强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 ,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视频为广告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网络视频广告既实现了人际传播的回归,又完成了议程设置的再现.而不同介质媒体的有效广告传播都是基于其媒体属性而实现的,因此一些传统的广告传播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这种依托于互联网的视频广告传播模式,需要对传播理念重新演绎,从而对广告传播理论进行一定的补充和拓展.如在网络视频广告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受众逃避问题,且这种问题的产生原因与以往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该以新的策略来应对这种受众逃避行为.  相似文献   

6.
人际传播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数字参考咨询本质上属于间接人际传播:数字技术是它的传播中介,从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到视频会议、网络寻呼中心等等,其中介形式越来越多,但总的发展趋势是愈来愈多地避免了直接人际传播的劣势,吸收了其优势;用户与参考馆员是它的传播主体,两者必须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才能使数字参考咨询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陈千云  冉君陵 《传媒》2021,(11):86-88
高校传媒类专业既具有极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开展网络思政工作较强的专业属性,因此需要高度重视该类专业学生网络思政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如学生对网络思政工作期待更高、语境共享带来话语表达权转移、教育内容被碎片化解构和传播等.网络思政工作主体要在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创造交互融通的语境,在实现主体与客体有效互动的基础上,力促专业与思政相互赋能,促进育能与育心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8.
苗笑雨 《东南传播》2011,(10):58-60
人际传播理论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是传播学重要的问题。研究网络人际传播不单是对现实人际传播理论的解读和套用,更要明晰网络环境自身的特有意义。探讨网络人际传播,不能忽略人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新的变化。对于个体这些新的变化,传播心理学研究视野是必不可少的。网络的特性不能被看作单纯的技术特性,其真正动因来自人性。没有人性的支撑,网络技术也只能是一个简单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主持传播是以主持人为主导的传播行为,它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属性,融合了两者的共同优势,具有增强节目人性化、彰显个人性格、人际化气息浓厚和表达手段丰富化等特征.其中的人际化是主持传播最显著的一大特征,是实现主持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核心要素,人际化回归已经成为主持传播的发展趋势,包括节目选题、编辑构思、互动设置等方面的全面回归.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人际传播活动在社交媒体这一传播媒介的发展之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用户在通过社交媒体开展传播交流活动时展现出一些与以往线下人际传播相异的特点.本文主要以微信为例来研究网络人际传播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弊端.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了解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的便利性,也应该意识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辩证地看待这种传播活动并对它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从信息平台迅速发展为一种新兴媒体,新闻在网络上的地位愈显重要。但目前质量不高、缺乏个性等的一系列问题都影响着我国网络新闻的发展,给网络新闻进行重新定位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传播主体定位——网民定位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传播主体本身包括传者和受者,在网络媒体中网民既是传者也是受者。但从发布新闻,而非信息的角度看,大多数网民目前主要还是作为受者,此文的研究也主要从这个角度进行。 第四媒体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体。网络传播可以是一点对一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  相似文献   

12.
冯广圣 《国际新闻界》2012,(4):30-33,50
闲话是乡村人际传播中的常见现象,闲话传播对乡村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借鉴西方关于人际传播的相关研究成果,闲话传播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传播。文章结合实际的田野观察对闲话传播的人际传播属性进行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13.
熊顺聪 《新闻界》2013,(4):30-34
村干部是国家政权的代理人,也是农村社会的当家人,他们也是农村人际传播中的重要成员。本文以村干部的形象为切入点,探讨他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网络,以及他们在农村人际传播中的核心地位,并借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分析村干部人群的人际传播的具体过程,探索村干部在乡村人际传播中的不同角色。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公众的媒介接触由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移向转变的框架内,网络媒介内部受众行为由传统门户网站与搜索引擎等信息内容获取向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的创造与分享转向;在社会化媒体内部,亦发生由最初网络邮件、博客等媒体向社交媒体、微博等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特性媒体的结构性转移.从中可发现两条演变主线:个人逐渐掌控创造并传播内容的权利与能力,分享与关联而创新了媒介与人的社会化属性.  相似文献   

15.
陈力丹 《东南传播》2015,(12):50-53
本文重点讨论了人际传播的能力,涉及说话与用词,人际传播中人的肢体和神情的运用,交往中时间和空间的运用,交往中的"倾听"与"回应"等问题。作者认为,面对他人说话和表现,需要知识和技巧。网络使得人际传播的手段多样化了,但最终还要落实到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上,因此提升人际传播的能力,是网络时代人的素养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企业人际竞争情报网络模型描述的方法论.社会网络模型是当前人际竞争情报网络模型描述的主流方法,其基本工具是图论和矩阵.但社会网络模型只能对同质网络进行分析,不能解决行动者的"多质"、"多层"问题,限制了人际竞争情报应用领域的拓展.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确定人际竞争情报网络建模的主体,可以明确"多质"行动者对竞争情报分析的必要性.用超网络工具可以解决"多质"、"多层"网络描述问题.用社会网络可以精确对"同质"网络进行分析.人际竞争情报网络模型描述方法的完善需要社会网络、行动者网络、超网络三大工具的协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互联网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的生活时,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直至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E-mail、聊天系统、BBS、网上论坛、同学录、在线游戏……人们越来越喜爱并依赖于通过网络提供的这些新方式进行交流,网络为人际传播活动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从网络人际传播的特性出发,以微博客作为案例考察分析,分析微博客媒介的背景、特点、以及微博上的人际传播关系,探讨虚拟人际传播新特征,并总结虚拟人际传播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月 《东南传播》2013,(7):12-14
网络游戏与一般日常游戏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实体的面对面互动与交流。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网络游戏类型之一,它带给了游戏主体不同程度的身心沉浸,游戏主体之间通过大量信息符码交换进行人际互动,并以此"建立关系"。期间产生的人际传播活动表现出与一般网络人际传播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对社会化媒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内容聚合对于其开放平台建构的影响;同时通过网络人际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理论框架以及超人际传播模型,分析社会化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而探索其社会性的传播线索图景,最终为探析社会化媒体的本体意义寻找出路.本研究发现,内容聚合为社会化媒体开放平台构建奠定了基础;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突围与超人际模型的探索推进了社会化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而内容聚合与新型人际传播模式彰显着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