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国内美学界对“审美文化”这一概念的具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①专指当代文化或特指当代的大众文化。③与大众文化对立的自觉追求审美的文化。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审美特性和价值的文化形态或产品。它不仅包括当代文化(或大众文化)中的审美部分,也可涵盖中西乃至全世界大众文化中的有审美价值的部分。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不应只从概念出发,而应从它的实际使用来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地带”。在现代社会.艺术的命名权和话语权大多由精英掌握。在一定程度上,精英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话语建构,是所谓精英阶层维护其话语权的阴谋。在现代性发展初期,大众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感性生活.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对待审美的自律和泛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化似乎是大众文化占据着整个文化的主导地位.大众文化借助流行文化而对精英文化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大众文化的盛行带来了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物质主义、感性至上等生活态度;从美学的视角去看待,审美教育必须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缓解或抵挡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力求让人成为健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4.
姚武 《现代语文》2006,(4):116-117
"审美疲劳"一词作为流行语源于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电影<手机>中的一句台词,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嘴里时髦的口头禅.结合当前的大众文化语境,从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及审美品格等方面来解读"审美疲劳"中"审美"的内涵,能够为大众文化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所描绘的那种虚幻性的“世界图景”对大学审美文化构成严峻的挑战,具有精英文化品格的大学审美文化受到了大众文化世俗化浪潮的巨大影响,两种文化在“俗”与“雅”之间进行着较量。应该看到大众文化在对大学审美文化的崇高品格进行消解的同时,大学审美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立足于我们自身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在文化生产工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感性愉悦性文化的倾向。它不以提供对世界的理性反思为目的,而主要倾向于创造娱乐大众的文化形式,达到“捕获”大量受众、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因此,感性层面上的快乐成为大众文化的运作核心。  相似文献   

7.
过去一年间爆红的短视频App"抖音",作为新兴的视觉文化审美媒介,有力地呈现了当代美学的新特征。当代美学重新恢复了"感性"尤其是身体这一重要感性的地位,并让感性与身体走向泛滥与狂欢之境。身体的狂欢是当今视觉时代独特审美路径的必然产物,身体在狂欢之中沦为了符号的工具,在消费之中走向极度自由与约束的悖论之路。而"抖音"文化所极力彰显的身体狂欢与身体消费,其背后也潜藏着当代审美文化的两大困境,即表层的审美化与娱乐至上,技术崇拜与"三俗化",对此亟待理性的评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在大众文化已成为今天的主流文化情况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的条件下,工业产品的设计一方面要体现大众审美情趣,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要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以提升大众对工业设计的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9.
当代审美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更多的是“道不远人”这一传统审美文化根本精神的当代“复活”。审美之道既不在超现实的形上天国,也不在非人类的物化自然,就落实在日常现实的世俗领域和生活世界里,归结到感性实在的人性经验和人生活动中。“世俗性”和“超越性”的浑然不离,就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中国审美文化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文坛,张承志、张炜“以笔为旗”,大力张扬审美浪漫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试结合“二张”的文本。从“审美浪漫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二方面考察“二张”的文化审美心理,以求进一步揭示出“二张”文化现象在当今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