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受众踊跃参与媒体发起的各种讨论。人们借助媒体搭建的社会公共话语平台,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纷纷在大众传媒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经常参与媒体讨论、发表看法的都是怎样的一群人?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参与节目、发表看法?他们对媒体搭建的社会公共话语平台有什么期待?  相似文献   

2.
新闻从业者大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新闻越来越难做。为啥?这除了媒体竞争愈演愈烈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众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发展的需要,读者素质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可选择媒体的增多,使得受众对新闻数量和质量有了近乎挑剔的要求。这也就让新闻从业者,尤其是奔跑在新闻第一线的记者备感压力,他们在反复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鲜活新闻才能抓住受众的心?如何抓取受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新闻?这些年,齐鲁晚报在抓鲜活新闻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突出三点:抢“第一”点,找共振点,抓要害点。抢“第一”点求…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深度报道中的焦点问题?如何才能抓住焦点问题?焦点报道如何才能“拉”出“响”来?这是当前新闻报道中极为关注和热衷探讨的问题,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如何抓住深度报道中的焦点问题? 什么是深度报道呢?《新闻学简明辞典》中说:是“一种阐明事件  相似文献   

4.
李岭涛  张友全 《传媒》2019,(5):48-50
“90后”“00后”等年轻受众成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成就显著的时代,这造就了他们心态更阳光乐观、喜欢创新、天马行空的独有特点,也造就了他们的媒体选择习惯与以往的群体有较大不同。年轻受众对不同媒体的使用情况、对不同媒体的选择偏好、消费倾向等都将影响着电视媒体的未来发展。面对全新的人群,电视媒体不能延续以往的策略和方法,只有找到全新的思路,树立全新的理念,培养年轻的心态,才有可能抓住年轻受众的心。  相似文献   

5.
罗莉 《新闻窗》2007,(2):48-49
追求“平民视角”已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一种趋势,成为媒体抓住受众的有效手段。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也应该从“平民视角”上去进行新闻报道,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为群众所爱看,才能更好地让党的各项政策深入人心,才能让党报经受得住市场的洗礼,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张大宏  慕君霞 《记者摇篮》2004,(3):55-55,52
只要你留心,平日里时常会碰到这样的事,当有人说在报上看到了什么,或者从广播、电视里听到了什么,马上就会有人提醒你,别听他们瞎说,那都是糊弄人的。说这话的人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却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条可怕的信息,那就是受众对媒体的不信任,也就是说媒体的公信力遭到受众质疑。  相似文献   

7.
如今,做“秀”似乎比全民健身还普及,连讨要自己血汗钱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也做起“秀”来了。如网上报上电视上都说《广东农民工讨工钱频演跳楼“秀”》。不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回家之前却非从楼上跳下来,媒体说这也是“秀”。  相似文献   

8.
在传播学原理中,传播者是主角,受者是配角,而市场经济的作用使主角和配角的“戏份”正在不断地倾斜,原来压在传播者身上的砝码转移到了受者身上一些,受众对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媒体不断地根据受众的喜好来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但是有一点需要交代,之所以说  相似文献   

9.
西方媒体讳言“宣传”,其实他们是最会“宣传”的。他们并非“有闻必录”、“有闻必报”,他们的“选择性”是极强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写什么新闻,要达到什么目的。他们要说的话往往自己不说,而是借事去说,借别人的口去说,而且尽可能地做到不动声色、不露痕迹。  相似文献   

10.
郅琳 《新闻采编》2005,(6):14-15
现在的受众再也不比从前,媒体说什么,受众相信什么,进而相互间传播什么,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是一个完全通畅的管道。而今,不是一家新闻媒体说了人家不全信,就是大家都说,受众中也有人半信半疑。  相似文献   

11.
刘铮 《新闻传播》2006,(3):66-67
长期以来,许多人似乎对美国媒体所宣扬的报道立场客观公正而心存好感,甚至有的人还建议中国的新闻媒体应以美国新闻媒体为样板来进行改革。但是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事实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美国的媒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会保持它们的客观公正,他们所真正追寻的不过是利益,说的具体一些就是受众需要什么他们就报道什么,而并不管这种需求是否是合理的,只要有钱赚他们就做什么。  相似文献   

12.
媒体竞争的核心问题是能不能抓住受众、满足受众。当前,创新创优已经成为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三贴近”,才能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源源不断地以精品力作吸引观众的眼光,赢得观众的信任,谋求生存、发展、和谐的优势,使电视传媒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广播电视“说新闻”类的节目逐渐增多,不少优秀的“说新闻”节目受到受众的喜爱。但是有的“说新闻”节目还有一些不足,试分析如下。一、一味追求语速快。有的“说新闻”节目,一味追求语速快,认为只有说得快才能说明嘴皮子溜。殊不知,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大脑也有一个反应过程,开机关枪式的语速令受众费解,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说新闻的语速应该以受众感到舒服、听得清楚为标准,这个标  相似文献   

14.
周鸿 《新闻前哨》2003,(2):10-10
我们正处在大众传播极大发展的社会。每天,媒介向我们输送新闻、评论、电视剧、专题报道等各式各样的节目,以试图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但是,当媒体考察传播效果时,却发现有许多事不是那么尽如人愿。受众的心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动,受众的态度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受众的情感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激发,传播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这说明传播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传媒应想想受众到底在想什么,他们内心活动到底有哪些特征。只有根据这些特征来改变我们的传播方式,传媒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下面就来探讨受众在接受媒体传播时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传播学上,所谓亲和力,指的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表现为媒体对受众需求的关注与满足程度,受众对媒体的认知和喜欢程度。那么,电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应该从哪里来呢?笔者认为,要从与受众零距离贴近中来。电视记者只有与受众贴得更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新闻责任和新闻视角,做出的节目才会更“好看”。一、在选题内容上贴近受众,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亲和力与新闻内容选择的关系,是互相作用的关系。内容选择是新闻报道亲和力的原发因素,是价值关系的“源”。受众对内容满意度越高,亲和力越强;受…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08,(12):6-6
傅雪琴在2008年10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认为,媒体应保护受众“不知情权”。认为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你知道的越多,尤其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负面信息越多,情绪就越受影响。受众有权知道自己该知道的.同时也有保护自己不应该知道的权利。媒体在满足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当谨慎发表新闻和其他各类信息.保证不传播无用信息,不制造虚假新闻,保护受众的“不知情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说”新闻正日益走近广大受众。所谓“说”新闻,就是主持人以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镜头或话筒前介绍新闻事实,阐述自己(其实是媒体)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这方面,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以及我们河南卫视的《新闻60分》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那么,“说”新闻何以广受欢迎?如何“说”新闻呢? “说”新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受众的需求已越来越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那种宣教式的新闻传播方式,而更追求一种真实、自然并富有审美情趣的播音方式。“说”新闻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每年的人大、政协“两会”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的主要战场,广州电视台以多年来形成的“两会”报道特色。一方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主流媒体权威报道。另一方面报道题材贴近百姓,新闻注重“短、平、快、活”,而受到观众、同行、宣传部门,以及人大政协的肯定。据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收视调查数据。广州电视新闻在“两会”期间是广州地区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笔已连续十年参与“两会”报道,主要的体会是把握基点、找准焦点和抓住亮点。  相似文献   

19.
论媒介受众定位的战略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俊 《当代传播》2001,(6):84-85
媒介经营包括信息经营、发行经营、广告经营等具体方面,但是贯穿其间的主线则是受众定位。新闻媒介要取得相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清楚地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什么人?他们需要些什么?其特殊性究竟在何处?这些关键的问题都需要受众定位去解决。可以说.在媒介经营的流程中,受众定位是“切入口”,而信息、发行、广告等均是“输出口”,切入的东西不对路,输出时就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回报。所以,在当前趋于白热化的媒介竞争中,我们应该将受众定位视为媒介经营的首要问题来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新闻媒介已越来越…  相似文献   

20.
晓方 《新闻前哨》2009,(9):94-94
如今媒体时常有一些“秀”才栏目——推出一些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人物.让他们上场“秀”一把特殊的“才艺”。尤其是电视台,借助可观赏性的优势.各种“秀才”节目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