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奥运新周期中国蹦床运动技术发展及动作选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国内外蹦床项目的情况和未来蹦床项目的发展趋势,对蹦床的动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新规则的建议。认为,当前我国教练员应对蹦床动作的类型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应在运动员已掌握动作的基础上选择未来的技术发展,同时将预赛两套动作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以进行动作编排,提高预赛两套动作的总难度,减少因调整整套动作对完成质量造成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分析归纳、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1997~2016年五个奥运周期国际蹦床评分规则的变化规律性导向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把握高、难、准、美蹦床运动发展的总方向,突出项目特点而不断引导运动员掌握不同类型的多种动作,坚持敦促运动员努力提高成套动作的完成难度和质量,持续鼓励运动员进行创新并顺应蹦床运动技术的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评分规则,使其不断地对蹦床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规范和导向作用,是主导当今世界蹦床评分规则修订变化的主要规律性特征;未来大赛第一套动作的发展将与第二套动作趋同,而相关的系列要求与新规定,还将会为迎合其方向的发展内容而修订。  相似文献   

3.
张月 《体育博览》2008,(4):82-83
蹦床是奥运会的新兴项目,在中国开展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一提到蹦床,熟悉这个项目的人就会联想起叶帅。2004年,一个叫叶帅的17岁厦门小伙子横空出世,一举夺得了蹦床全国锦标赛和奥运会选拔赛的个人双料冠军。2007年11月4日,加拿大魁北克蹦床世锦赛,叶帅加冕双冠王:男团+网上单人。而就在2007年12月13日,在"好运北京"蹦床邀请赛的决赛中,叶帅再次问鼎个人冠军,他以一套难度系数高达16.1的动作和40.40分摘得桂冠,为"好运北京"2007年体操、蹦床国际邀请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魁北克世锦赛冠军,到"好运北京"国际蹦床邀请赛的冠军,代表国家队参赛的厦门选手叶帅正一步步向北京奥运会迈进。  相似文献   

4.
通过专家访谈、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5年上半年两次全国蹦床比赛女子第一套动作赛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规则出台后的第一套动作初显自选动作特征,成套编排呈多样化趋向。建议我国运动员应根据比赛性质及个人能力选择动作并根据个人风格特点进行成套编排,并希望能为我国蹦床训练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线索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世界蹦床运动动作现状及其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统计两次世界最高水平蹦床竞赛中使用的蹦床动作,确定了目前世界比赛中运动员所使用的动作情况。根据相关信息和对蹦床发展历史的回顾,分析了近期蹦床运动动作的发展形式。结果认为,蹦床预赛第1套动作中,主要采用1周空翻,男、女使用的1周空翻情况是相似的。非完整类空翻中,使用后空翻3/4周接腹弹的动作最多。蹦床预赛第2套动作和决赛套动作中,男子动作以2周高难度动作和3周动作为主体,以3周高难度动作为前沿动作。女子使用了12001o和12001<两个动作,其2周动作以2周空翻且转体在720°以下的难度动作为主。未来蹦床运动的发展趋势将促使运动员掌握更多的蹦床动作,比赛中对技术动作的评判将更加细致;在编排方面,预赛两套动作将结合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6.
中外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资格赛动作难度、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竞技实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整体水平与世界强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做第一套动作时,屈膝、勾脚、屈髋、分腿现象较多,且动作临场发挥不稳定;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第二套动作质量的提高相对滞后于动作难度的发展;整体实力还不强,发展得不平衡,没有形成集团性竞争优势。因此,进一步强化动作质量是提高我国蹦床竞技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三次文献、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5年国内外2次重大蹦床比赛女子前8名蹦床运动员的第一套动作难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数高水平女子蹦床运动员第一套计难度分动作的难度值接近平均值;在成套动作难度值方面中国运动员较外国运动员变化明显,并且难度值普遍大于外国运动员;至于难度战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相似文献   

8.
2006年全国蹦床锦标赛特定规则评分情况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观察法对2006年全国蹦床锦标赛参赛选手国内特定规则得分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得出:第一套动作得分情况好于自选套动作,得低分的套次明显多于得高分的套次,各项评分标准适宜,该特定规则可操作性强,导向力度大,它为我国蹦床运动的健康发展能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专家访谈、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5年上半年两次全国蹦床比赛女子第一套动作赛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规则出台后的第一套动作初显自选动作特征,成套编排呈多样化趋向,笔者建议我国运动员应根据比赛性质及个人能力选择动作并根据个人风格特点进行成套编排,并希望此文能为我国蹦床训练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一点线索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1从技巧单跳到蹦床单跳1.1蹦床单跳也技巧单跳的异同技巧单跳在1997-1998年间并入蹦床项目,采用蹦就要项目单跳比赛的规则,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技巧单跳比赛的竞赛规则。1.1.1相同之处训练与比赛的场地尺寸基本一样,训练的基本技术基本原理一样。1.1.2不同之处竞赛规则与以前的技巧规则似乎完全一样,技巧单跳一个高难度动作可以代替一套动作,而蹦床单跳一套动作必须由八个动作组成,所有的难度动作在全套八个动作之是,这对于单跳运动员的要求会更高更全面。因此其训练方法手段不能全部套用技巧单跳动的方法。1.2正确认识蹦床单跳的训练方法1.2.1…  相似文献   

11.
项群理论与蹦床训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通过对项群理论与蹦床训练的分析,得出运用项群理论可为蹦床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为蹦床运动项目的管理提供方法论,对蹦床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都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跨项"是我国蹦床项目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现象,以此为基本点,以世界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端访谈法等分析蹦床运动员选材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调研与分析表明:蹦床与体操、技巧、跳水有较大的技术相似性和相近的训练元素、竞技能力、技能标准、训练方法和个性心理特点;竞技能力都以技术为核心,以难美为灵魂,同为多元的动作结构,均以主客观为依据的评价方法。"跨项"流动加快了我国蹦床运动发展,优化了人才资源配置,减少了淘汰率,丰富和发展了蹦床训练理论。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蹦床后备人才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铭  黄丽玫  胡易 《体育学刊》2006,13(2):121-123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蹦床后备人才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我省蹦床运动仍存在对后备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在训运动员人数偏少,专业与业余训练严重脱节等现象.蹦床运动应参照体操项目的“一条龙”训练体制,改变原来训练体制的线式衔接为面式衔接.  相似文献   

14.
我国蹦床运动项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蹦床运动经过 3年多的起步发展 ,竞技水平提高很快。为了缩短与世界蹦床强国的距离 ,笔者认为 ,应将蹦床运动列为重点的扶植项目 ,促进普及与提高 ,注意科学选材 ,将身体条件好的运动员集中试训 ,以缩短训练周期 ,提高成材率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回顾中国蹦床运动在过去1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的成就。通过分析3届全国运动会蹦床比赛奖牌分布情况,揭示我国蹦床运动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同时结合我国选手在三届奥运会中取得的成就和2009年蹦床男女世界排名的现状,得出我国现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国蹦床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运动员心理素质不稳定、技术稳定性和难度分相矛盾、后备人才不足等急需改进的地方。提出选准突破口,挖掘蹦床人才,力求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再40佳绩。  相似文献   

16.
我国蹦床运动员力量训练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全国蹦床队的教练员就我国蹦床运动员的部分力量和耐力素质的训练形式及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旨在了解目前我国蹦床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现状 ,促进各队之间的经验交流 ,推动我国蹦床运动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蹦床技术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蹦床运动员需要具备的身体各部位的力量比例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六三三"赛制对我国男子体操训练格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六三三”赛制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六三三”赛制使团体赛竞争呈现出不稳定性,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应改变传统训练的指导思想。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好全能型和特长型运动员,训练模式和国家队选拔工作要适时改变,训练方向应向单一的全能型向多元的全能型与单项并存的方向转变,有意识地向富有特长的单项型运动员倾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2-2004年全国蹦床锦标赛、冠军赛中进入决赛的女子网上单人运动成绩进行分析,研究2002-2004年国内特定规则的实施情况及对我国蹦床发展的影响。发现国内特定规则对我国蹦床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不能很好地兼顾优秀运动员和全国整体水平的同步提高,建议加强国内特定规则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