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德末年,道士李仲卿著<十異九迷論>,劉進喜著<顯正論>,貶詆佛教.法琳於貞觀間造論破斥,著成<辯正論>,其卷三<十代奉佛上篇>“略陳十代君王三公宰輔通儒博識敬信佛者“,“晋東海何承天“赫然在列,注云“博覽内外師表嚴公“.①南朝天文學家何承天(370~447)本以反佛著稱,怎么會成了“敬信佛者“?“嚴公“又是何許人也?……  相似文献   

2.
一、<舊五代史>的多舛命運   記載五代史事的兩部史書,都是北宋時期的著作.<舊五代史>由薛居正主持編修,編成於北宋太祖開寶七年(974),歷時僅一年半.參與修史的一批史官水平并不高,能如此迅捷完成此書,關鍵是充分利用五代實録以改寫成書.五代雖稱亂世,但日常運作的文官體制尚相對穩定,史書編纂也始終没有中輟.幾位史官如張昭、尹拙、賈緯等,雖識見、文筆或稍弱,但矢志修史,勤勉不輟,完成了五代實録的編修.……  相似文献   

3.
李思涯 《中国文化》2007,(3):191-201
嚴肅、平鋪、中規中矩的文字中,突然夾雜着溢情、感傷、華麗的詞句,使<李夫人傳>在<漢書·外戚傳>中顯得格外突出.其它外戚的傳都用了簡潔的字句來描寫,篇幅也相當短,而<李夫人傳>却用了充滿視覺和聽覺形象的文字,不僅講究叙事,而且引進了兩首詩和一篇賦,使得<李夫人傳>呈現出涵義豐富的迷人色彩.……  相似文献   

4.
在中文學術著作裹,錢鍾書先生的<管錐編>是一部非常獨特的書.此書用典雅的文言寫成,選取<易>、<詩>、<左傳>、<史記>、<老子>、<列子>等多部中國古代典籍,分列條目,逐一評黠,而各條目之間并無系統的結構和明顯的邏輯聯系,看來似乎是傳統筆記的寫法.但此書又打通中西,旁徵博引,不僅引用中國歷代各類著作,而且從西方典籍中采取可資借鑒參照的材料,直接引用英、法、德、西、意、拉丁等不同語言的各種書籍,在互相比照中深入闡發中國古代典籍中一些具體片段的意義.這樣的寫法確實是前無古人,而只能産生在現代的學術環境裹,<管錐編>也的確是一部充滿了新意和新思想的現代學術著作.……  相似文献   

5.
虞萬里 《中国文化》2007,(3):159-174
引言   馬一浮(1883~1967)是二十世紀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竺可楨(1890~1974)是二十世紀卓越的氣象地理學界一代宗師.馬一浮長竺可楨七歲,比竺早七年去美國,恰又先竺七年而逝.二人係同鄉,都是紹興上虞人.馬一浮於1989年應紹興縣試,名列榜首,當時竺可楨大哥竺可材爲同榜第五,唯馬首是瞻.馬一浮1903年起游學美國、日本,飽覽西方文史哲名著并予翻譯,帶回英、德文原版<資本論>,之後便傾精力閲讀文瀾閣<四庫全書>,專注於國學研究,過着淵默而雷聲的隱士生活.   ……  相似文献   

6.
編後     
《中国文化》2007,(3):235-236
<中國文化>明年開始就要交郵局發行了,還是每年兩期,春季號五月十五日出版,秋季號十月十五日出版,郵發代號爲80-617,關愛<中國文化>的朋友不妨輾轉相告,需要者可直接向當地郵局訂閲.……  相似文献   

7.
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①,收有<慎子曰恭儉>,雖然只是斷簡殘篇,還是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衆所周知,戰國楚簡佚籍的出世,是近年最重要的一項考古發現,對於學衍史研究的影響至爲深遠.……  相似文献   

8.
谷卿 《中国文化》2022,(2):306-321
南宋時期多數詞學批評仍受北宋詞話評點話語和模式的影響,但也體現出作者試圖梳理詞史、考據本事、還原詞境、理解詞人以及歸納詞派風格、探索創作心理的努力。南宋一些詞話頗具傳奇元素,緣於事而欲探究詞之“情”與“境”,不少詞學批評存見“詞史”意識與學問化傾向。簡略的批評話語的確難以盡顯和表明藴藏其後的觀念,有關思想内涵的研究需要多重形態文本的交互參證,南宋時期詞學批評不乏“近雅”者,而在此基礎上能得“加詳”,或許更有利於文體的突破和意識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一,“文明的冲突”论与“新帝国”理论。1993年夏季号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发表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我于1994年撰写了《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刊于《哲学研究》,1994年第3期),批评了以亨廷顿为代表美国“霸权主义”,在此期间中外许多学者都对亨廷顿的理论从各个角度作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0.
李振聲 《中国文化》2007,(3):128-140
鄭孝胥的東瀛外交生涯,前後凡三年: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年)三十二歲,由駐日公使李經方奏調東渡,以同知身份充任隨員,因使館位於日本東京麹町,故有“誰念詩人漸消瘦,麹町館裹看飛鴻“之句;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年)調任築地副領事,居東京永田町日枝山下,有五言詩<永田町日枝山下新居>記其事;後李經方丁憂回籍守制,汪鳳藻接任駐日欽使期間,移任神户兼大阪領事,至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中日構爨,隨公使下旗歸國.……  相似文献   

11.
李若暉 《中国文化》2007,(3):202-208
李商隱的<錦瑟>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篇.在中國,所謂名篇的含義就是誰都説不清它是什么意思.關於這首詩,各種各樣的説法大概有一二十種.有以爲悼亡者,有解以咏物者,有釋爲諷喻者,有歸於自傷者,有釋作哀時者,有謂爲暗戀者,有視爲集序者,有疑爲思鄉者①.但諸家之説皆爲鈎沉史料、稽考史實,試圖由復原詩之背景來尋繹詩之主旨,乃至以詩篇爲斷片,以背景爲主旨,最終也都是無充足理由的推理,亦即猜測.……  相似文献   

12.
刘复生 《中国文化》2004,(21):172-184
近读《中国文化》第十六、十七期合刊所载“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戴执礼《<蒙文通文集>理学部分质疑》(以下称《质疑》)一文,不禁令人惶惑。在学术界享誉声望的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的理学功底竟然那样“浅陋”,犯下了如《质疑》所听说的一系列“错误”,何其与蒙先生曾言“自得之深者厥唯理学”相径庭若是?细检蒙先生书校读,实见《质疑》于蒙先生的理学思想实多未能了了,  相似文献   

13.
<周礼·春官·龠章>是我们研究<诗经>的重要史料."风、雅、颂"作为<诗经>的类别名称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与规定性,三者均应指演奏诗歌的不同载体."风"指口唱形式--徒歌,"雅、颂"分别指演奏的乐器.<周礼·春官·龠章>中"吹豳诗、豳雅、豳颂"之意应为用豳龠吹奏<豳风·七月>,用豳龠与雅合奏<豳风·七月>以及用豳龠与颂合奏<豳风·七月>.  相似文献   

14.
李翱的思想倾向与韩愈基本相同,但在政治主张与哲学思想方面却有自身的特色.他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对现实政治与民生疾苦表现出强烈的关怀,同时致力于儒学理论的创新.他对佛、道二教的批评比同时代人更为理性,善于吸取其中的理论精华,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容.李翱于儒家众多的经典中,着重表彰<中庸>、<大学>、<易传>、<论语>、<孟子>.其<复性书>以儒为主,综合佛、道二家(特别是佛教)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形成一种较为系统的心性理论,补充和完善了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丰富了儒家思想,开启了宋明新儒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一 序論 "詞衰於明",這幾乎是研究詞與詞史之人的一個普遍共識.即如劉毓盤之<詞史>,就曾寫有專章,題曰"論明人詞之不振"①.吴梅之<詞學通論>亦以為"詞至明代可謂中衰之期"②,至於王易之<詞曲史>,則直指明詞為"入病"③.  相似文献   

16.
范曾 《中国文化》2007,(3):175-183
2007年4月23日上午10時至12時,大畫家、學者、詩人范曾教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衍廳,作了題爲“吾家詩學與文化信仰--從楹聯談起“的學衍講演.講演由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辦,劉夢溪所長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王能憲副院長、中國文化研究所全體成員及本院和院外部分專家、研究生,&lt;中國文化報&gt;等媒體記者和慕名而來的聽衆,約40人與會.……  相似文献   

17.
白剧&;lt;情暖苍山&;gt;在参加“迎接新世纪“2000年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中,大获成功,好评如潮.2001年1月14日晚,省会昆明,鲜花簇拥的艺术剧院,座无虚席,掌声不断.&;lt;情&;gt;剧在这里演压轴戏,为好戏连台的跨世纪展演奏响了更为精彩的闭幕曲.……  相似文献   

18.
隐士是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知识文化群体.<庄子·让王>篇对于这个群体的生活状况和道家的隐逸理论有较多的集中记载,弥足珍贵,值得重视.是篇载颜回其家拥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说明其作为其生活来源的土地数量只相当于当时普通农户的一半,其家境贫寒,是为根本原因.战国时期的隐士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群体,从生活状况来说,应当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儒道两家的隐士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家学派的"重生"理论是其隐逸理念的基础,这在<让王>篇中有多处表述.  相似文献   

19.
張宗祥是一位集文史研究與古籍校勘於一身的學者,且又擅長書法與中醫學。他的艱難成長於學術是思想加經典勵習的積纍。其書學思想的關鍵詞是"筆力、忌俗和氣滿"。《中國戲曲瑣談》顯示了他在中國戲曲研究上的創見性與實踐性,文史研究奠定了其在晚清作爲國學殿軍之一的學術地位。而學術個性的展示,則印證着潘天壽、陸維釗、沙孟海等向其執弟子之禮的緣因。  相似文献   

20.
白族诗人晓雪出版的诗集已有&;lt;采花节&;gt;、&;lt;苍山洱海&;gt;、&;lt;爱&;gt;、&;lt;绿叶之歌&;gt;、&;lt;晓雪爱情诗选&;gt;、&;lt;晓雪诗选&;gt;等九种,其中&;lt;晓雪诗选&;gt;和长诗&;lt;大黑天神&;gt;都曾在全国获奖.他还创作有&;lt;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gt;、&;lt;新诗的春天&;gt;、&;lt;诗的美学&;gt;、&;lt;诗美断想&;gt;、&;lt;诗美的采撷&;gt;等诗论专集和多部散文集,其论文&;lt;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诗歌&;gt;也曾在全国获奖.这说明作为诗人和作为评论家的晓雪是二位一体、相得益彰的存在.我认为,无论是以历史的眼光还是以艺术的眼光来看,其诗都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应是其诗的民族个性和民族风格.它说明,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个性和风格的东西,往往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