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经常给报刊写稿,有时主动,有时应约;有时写长的,有时写短的;有的发了,有的没发;有的是原照发,有的是编辑删改后再发。这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作为作,高兴之余,对报刊的编辑一直心存感激。因为我知道,发表的那些章,虽然署着自己的名字,但背后凝结着编辑们的心血。编辑们乐于为他人作嫁衣,甘心做无名英雄,我一直十分敬佩他们。所以,在写这篇对编辑可能有点不敬的章时,我总觉得不够厚道,有点忘恩负义。但是,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又事涉法律,确实值得一谈——尽管以我的能力未必能谈清楚;编辑们既有奉献的精神,亦不乏容人的雅量,想必也十分关注并愿意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江 《出版视野》2004,(4):37-37
近读燕知湖的读书笔记《母爱如天》(刊《出版视野》2003年第6期),受益匪浅。这篇文章很有特色:作者将同一话题的读书笔记集中在一起,这种表达方式较为新颖。由于作者广泛涉猎,这十五则笔记,有的来自书上,有的来自报上,有叙有议,内容丰富。作者转述的有关母爱的人和动物的故事,行文简洁,叙述生动,娓娓道来,情深意浓。议论得当,犹如点睛之笔,给全文增色不少。文章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这实际上是一篇优美的笔记体散文。  相似文献   

3.
类别:新闻采写学编号──新闻的配套开发所谓的“配套式”是把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配套。这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种创造。在国外的报纸上,新闻报道是有的,新闻评论也是有的。但是,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像我们的报纸上这样配套发表,则是很少的。这种配套的言论,有时是编期看到记者的稿件有一个重要的思想需要单独抽出来加以论述,故而配了一篇评论,与新闻报道同时发表;有时,这种评论则是由记者自己撰写的。运厅这种方式,一般是由于这样几个原因:(一)记者在报道中虽然说了一些话,但是觉得言犹未尽,有单独写一篇评论的必要;(二…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书柜里有本橘红色的笔记本,那是我大学时的课堂专业笔记。我常常翻看它用来指导实际播音,有时也忍俊不禁。因为里面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有很多当年广播电视明星的手迹像齐越、夏青、沈力、铁成、方明、宋世雄、向东等,它清晰的记录了年轻时的我曾是铁杆追星族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能在军报上稿,是所有部队报道员的最高目标,我也不例外。去年初,我给军报邮寄了50多篇稿子,但全都泥牛人海,不见踪影。当时,有的战友说,要想在军报上稿,必须报社有熟人,否则稿子再好也上不去;有的战友劝我不要气馁,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军报上的章,坚持给军报投稿,一定会如愿以偿的。  相似文献   

6.
好新闻年年评,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什么有的报纸每年上的好新闻多、档次也高,而有的报纸却上的少、档次也低?为什么有的记者、通讯员几乎岁岁都有好作品获奖,而有的记者、通讯员却与好新闻“无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深思。5月上旬,我有幸参加在大连举行的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好新闻评选活动,受益匪浅。最近,我又对评选上的113篇好新闻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深深感到:这些好新闻来之不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深入”才出好文章“评上一两篇好新闻,有啥了不起,我要是碰上了好的机遇,照样写得…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在本矿区连创了两个第一。一是稿龄最短恰1年;二是发稿最多,仅省部级报刊就有36篇。有的人问我,秘诀是啥?我说有四要:一要有心;二要有责任感;三要有恒心;四要有新闻敏感。做有心人。常言道,干啥吆喝啥。咱既然干上了这一行,就要操这方面的心。就拿我2000.1.18日刊发在《陕西日报》的一篇题为《禁止“垃圾文化”下乡》来说。当时班上的一位同事闲聊中说,本地集镇来了一伙打着文化扶贫幌子的演出队,尽演些粗俗下流的东西,街道老百姓都在骂。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好题材,下班后即驱车前往,在掌握第一手材料后,投出即被采用…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有本职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平时工作很忙。自1986年以来,每年平均保持发表文章70余篇,去年第一次突破100篇大关,今年上半年,已发表70余篇。这些文章的问世,多是利用空余点滴时间写出来的。如何运用空余的点滴时间呢?我的办法是:早上可挤出一个小时。我习惯早起,一般5点半起床,有时5点钟睡醒后,就爬起来,因这时比较安静,思  相似文献   

9.
首先我想应当向各位先进说明的是,虽然我把这个报告的摘要送请大会印了出来,但是我觉得这篇文字在体例上和性质上都不能算是一篇标准的论文,只能说是我自己在书房里作的私人笔记,可是我觉得这个题目和我们透过这个题目所能引发的一些思考方向,很适合在这样性质的研讨会中提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我给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疆科技报、新疆日报以及新疆农村科技等写稿四十一篇,刊用了三十七篇,占90%,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最近有的同志要我谈谈写稿的认识和体会,我想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有责任心,有点敏感性,不怕吃苦和讽刺,还要找点窍门。我搞农业科研已二十多年了,深感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的重要。发展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我区地处边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生产在某些方面还比较落后,有很多增产技术措施没有认真贯彻执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为什么有时  相似文献   

11.
我的第一篇不仅首发命中,而且还上了《前卫报》和《解放军报》“我们的后备军”版的头条位置。现在回想这段“当年勇”,是选好角度的结果。我刚当报道员那阵子,正逢团里组织军事大比武。我本以为这场角还是各连“精兵强将”们的事,没想到比武场上竟多次出现新兵的身影,而且个个身手不凡,有的还夺得了名次,我立刻感到这里面有“戏”。比武结束后我马上找到他们的连队干部进行采访,并迅速写了篇动态消息。稿子写成后交给新闻干事诊断,他分析说:新兵入伍一两个月就敢同老兵对擂,而目.成绩不错,绝对不是训练刻苦就能达到的,肯定还…  相似文献   

12.
一篇消息能否抓住读者,首先取决于新闻导语,有时甚至取决于导语的最初几个字。毛泽东同志曾经就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笔者以为,将导语喻为“新闻的生命所在”一点也不过分。近年来,就笔者所看到的一些新闻导语来讲,至少有三个最常见的毛病:一是概念化,言之无物,没有具体内容。二是公式化,就是用一个模式去套多种内容,不是以内容来决定形式,而是形式窒息内容。这些导语给人往往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三是冗长。有的记者写的导语运用了成串的数字,繁琐庞杂,令人不知所云;有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我已为新闻传媒写稿二十三年了,品尝了写稿的酸甜苦辣,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写出了一点小小“名”气。近几年,我每年有ZOO多篇稿件(含转载)被各地报刊和广播电台采用,有的稿件被发了头条,有的获了奖,有的被选编入书出版,用稿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绝大部分稿件被国家和省级报刊采用。前不久,接到《人民日报响通知,我采写的《心系路桥四十年》这篇人物通讯,已被编入《中国跨世纪优秀人才智慧宝库》一书,很快就要出版发行。回顾多年来的写作实践,我以为在写作上,能取得这点滴成绩…  相似文献   

14.
近段时间,我采写发表了两篇通讯,其一为《群众冷暖挂心间》,另一篇是《百姓的事最重要》,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些想法盘桓脑际,道出与诸位同仁共勉。深入生活,捕捉“鲜鱼”,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特色。翻翻采访本,为写这两篇稿子,自己共花费了17天时间,采访了23个县直单位、11个乡镇,行程250多公里;在田间地头、瓜棚庭院、机关食堂,与80多名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记下了近3万字的采访笔记……采访深入细致,掌握丰厚素材,是写出好稿的第一步。为了把唐河县广大干群崭新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我仔细消化采访内…  相似文献   

15.
向勇 《军事记者》2005,(5):21-22
入伍10年,我从在《解放军报》上第一篇“豆腐块”出炉,已有上千篇稿件在军内外报刊面世了,并捧回了20多个不同的奖杯。也因为《解放军报》,使我从一名列兵成长为连职军官,并立过了3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是《解放军报》给了我进取的信心与力量,是《解放军报》才使我有了今天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赵玉青  孙磊 《兰台世界》2007,(6S):62-62
笔记小说是对掌故笔记的通称。民国史料笔记丛刊是指1912年至1949年的掌故笔记,存量浩繁,佳作迭出。袁世凯次子袁克所的《辛丙秘苑》便是其中一篇。本拟对《辛丙秘苑》(2000年6月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出版)作一粗浅评述,有不妥之处,望学界同仁指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第三批新出版的编辑学著作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底和1992年中,我先后写过《评我国12本编辑学著作》和《评我国新出版的12本编辑学著作》两篇短文,分别发表在1990年和1992年的《编辑学刊》上。出人意料的是受到编辑学界一些同仁的关注,也有人希望我继续做这件事,我想,他们主要不在于我对这些著作的评价,而是希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资料。正因为这样,我才腾出时间,再写第三篇文章。 (一) 拙作将涉及的著作共18本,说是第三批,是按照三篇拙文中列目而分的,从时间上看,大体是1989年底以前是第一批,1990—1992年中算第二批,1992年下半年起到1995年底是第三批。但由于见到样本的时间不同,其中难免有交错。我想这也无关紧要,但在这里作一个说明,还是需要的。 书肯定不止这几本,但有的书我久寻不得。此外,河南大学出版社宋应离社长,也酷爱收藏此类读物,有时谈起,他说好像不止这些。这和我的看法一致,即上列这些书只是部  相似文献   

18.
笔耕乐     
在生活中,青年朋友们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有的喜欢体育,有的爱好音乐,而我呢,却爱好新闻写作。屈指算来,从我写的第一篇小稿被采用至今,已整整5年了。这5年里,全国各级报刊电台已采用了我写的消息、通讯、特写、杂文等620篇,我也连续5年被《徐州日报》、徐州人民广播电台、新沂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五年的业余写稿,有耕耘的艰辛,也有收获的欢乐。1985年的秋天,我利用两个晚上写了一篇关于农村储蓄方面的稿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投给《徐州日报》。出乎意料,这篇处女作被采用了。  相似文献   

19.
第一篇新闻稿的发表告诉我:初学写作,要在短上狠下功夫。那是一九八四年十月的「天,领导把新闻报道的任务交给了我。当时想,新闻有啥难写?连续二十天,我一下子采写了十多篇,却篇篇都没能变铅字。在我灰心之时,《河南计划生育报》登了我的第一篇新闻,是写民兵宣传计划生育的。拿出样报一看,原来我写的千余字的稿子在报上变成一百八十九个字的简讯,经过仔细对照,揣摩,才发现只有登出来的一百八十九个字有新闻价值。我想新闻就是要短,只有短,才能使你用最精炼的语言。在短上下功夫@张英俊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市场上,有时会出现贴上假标笠的牛肉、鸡肉;可是在台湾,却是假币和剽窃新闻作品的天堂。我采写的新闻稿,就曾多次被台湾记者抄袭;前几天又看到同事的~篇通讯,刊登在台湾一家很有影响的大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