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建立安徽省1990、2000、2010年三个时间断面的人均GOP空间属性数据库,借助GIS空间分析模块.采用冷热点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近20年经济空间布局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揭示:安徽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呈单极向多极转化趋势,具有点、线、面特征;全省经济热点区总体保持稳定,基本在合肥、皖江经济带.但次热点区空间变化较大;安徽省内部存在明显的区域经济差异且有向合肥——皖江经济带极化的趋势。而全省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受自然资源、政策、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作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区域,是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区域。研究皖江城市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区域分异,有助于认识皖江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和制约因素,制定皖江城市带总体协调发展的规划,实现皖江区域的跨越式发展。研究表明皖江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中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由于经济因素、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形成。要实现皖江城市带的综合发展,需要切实考虑各城市的特点,形成总体合理布局,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协调性。  相似文献   

3.
区域作为某一地理范畴,首先定性为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区域划分。在此基础上,行政区域内部或几个行政区域之间,由于地区优势的差异,进而产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区域发展会产生突破行政辖区束缚的强烈诉求,集中表现出经济、文化、教育优势特征的合作和共赢。这种发展趋势反过来对行政区域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江苏经济的迅速崛起,其省内区域经济总体差异也发生显著的变化.文章以人均GDP为变量指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定量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变化特征,发现全省总体差距不断扩大,"马太效应"明显.并探明:影响江苏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区域发展策略、乡村工业化、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利用简化的坎贝尔一张指数,分析比较得出其中的自上而下因素是最主要的.在空间上,江苏区域经济总体差异明显表现为南北差异和城乡差异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差异化研究是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点-轴理论为指导,运用经济中心性、经济联系强度以及隶属度等模型,探析四川省183个县级行政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体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四川全省中心城市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2)四川省经济空间发展轴线呈“4-5-6”三个等级网络;(3)地理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态势区域差异明显.最后提出了四川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安徽省105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利用2000、2005、2010、2015、2018年五期建设用地数据,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分析该地区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安徽省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北多南少、市辖区多于普通县市"的特征,县域空间格局差异极其明显且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2)从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看,安徽省各县市(区)建设用地规模绝对差异在逐年增大,而相对差异在逐年减小,但二者的变动都略小.安徽省建设用地绝对规模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皖北、皖中地区,相对规模排名靠前的县市(区)大多分布于皖北地区以及合肥市.(3)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安徽省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差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地形地貌的空间分布差异与建设用地县域之间的差异有着很明显的相关性,GDP、财政收入、粮食产量和常住人口是造成区域之间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网络化合作创新是区域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以安徽省为例,基于2000—2018年合作发明专利数据,借助Gephi、Stata等定量分析工具,研究安徽省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特征,探讨创新网络演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安徽省合作创新网络规模日趋扩大,但网络结构尚未稳定;安徽省城市群重视外部知识获取,跨区域网络成为重要的合作途径;地理邻近在网络影响中作用淡化;高校和研究所在创新网络中的桥接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已成为新时期安徽省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机制,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利用2013年的截面数据,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不同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呈现由东向西的递减特征,而且合肥市表现一枝独秀,合芜蚌创新试验区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9.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安徽省区域文化总体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这些特征既具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文章认为,要促进安徽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应做好以下几点: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对区域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大力发展文化及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激发功能;利用区域文化特色与同质性发展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7—2016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数据,运用重心模型与Theil指数模型分析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差异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安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轨迹演变呈现出向西北偏移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按照皖北、皖中、皖南差异分解得出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区域内部,对总体差异贡献率在70%以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区域内差异又主要来源于皖南地区;而三大区域之间差距对总体差异贡献率相对较小,且呈现倒"U"型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从城市和农村的区别看可分为城乡,地域从地理方位上划分可分为东西南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区域而言,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有明显的差异,因而文化亦存在差异;就地域而言,因气候、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经济发展、历史、饮食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区,人们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性格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特质,东西南北地域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城市边缘化主要出现在远离行政或经济中心的地理边缘区,这一现象在中国内陆的省际边界城市这一群体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典型内陆边缘化城市——邵阳市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边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省域地位下降,域内城镇离心发展,人才外流,城市综合竞争力下降等。地理区位、交通条件、政府行为、市场机制和区域剥夺行为是形成边缘化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反边缘化的城市空间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区域差异是一重要的地理规律,主要表现在三大自然区的自然差异和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城镇功能和要素集聚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因受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政策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广东省城镇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特征。根据广东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及城镇化水平,结合地理区位,珠三角在各个方面均高于粤东、粤西及山区。文章在探讨差异性表现的同时,为其发展设计了差异化路径,即区域协调和扩容提质。粤东、粤西和沿海地区实施国家在沿海化趋势下的重型化发展,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广东省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本章教学中,既要突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现区域的整体特征;又要比较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了解各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北方地区一、教材...  相似文献   

16.
点击课标以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区域差异。设计思想必修3是在必修I讲述自然地理和必修2讲述人文地理之后的第三个必修模块。本册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往往是前面两册书中所学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的应用,如本节课“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就是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实践中的应用。区域地理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区域特征的形成,是地理环境各要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由某一地理要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空间单元,以2012—2016年为研究时间尺度,阐述安徽省现代服务业行业发展特征,运用区位商分析各地市现代服务业各行业集聚程度的时空特征,采用熵值法分析各地市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能力的时空特征,并把数据应用到GIS空间技术中进行可视化研究,旨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全面把握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研究发现:2012—2016年安徽省现代服务业行业发展优势明显;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在市域尺度上集聚程度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的空间特征,综合发展能力呈现出"三核并驾,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2012年、2016年集聚程度和综合发展能力空间格局差异变化并不明显;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综合发展能力空间特征存在关联,通常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越高的地市综合发展能力也会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理念,区域认知素养是地理学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素养在考生水平表现标准的评价及教学质量分析的研究,以考生在区域认知素养的水平表现标准及不同知识范畴、能力属别为依据,选取典型性的试题对参加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地理试卷的普通高中应届考生的作答表现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结合考生典型作答情况,深入剖析考生存在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以及在区域认知素养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利用图文信息让区域空间具体化、确定区域主题让知识内容系统化、控制区域要素让原理规律情境化以及比较区域差异让特征表现鲜明化等教学建议,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教学指导,以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素养。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编订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阐明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建立空间概念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以及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