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红菱 《新闻窗》2014,(4):14-15
在当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记者的社会地位和采访工作都受到全新的挑战。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10多年的采访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容易接近的还是难以接近的采访对象,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敏感性事件,只要做到“带心”采访,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着重说说记者在采访中需要具备的“三心”:真心、细心和责任心。  相似文献   

2.
心灵通,则视之为己出,无话不谈;心灵不通,则拒之千里之外。记者和采访对象无论是在语言交流上还是在感情交流上都是平等的,绝不能有意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把自己看成是无冕之王。记者的言谈、举止、态度,不仅深深影响着采访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新闻媒体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人本思想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的报道原则。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是记者还是采访对象,都在呼吁人本思想的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已经逐渐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新闻采访是一份时常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重视人本理念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的话充分表明了采访对于新闻记者的重要性。新闻采访中,采访对象是整个采访过程中最关键的角色。成功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全面互动的过程。而心理因素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采访中的角色互动也是一个心理互动的过程。只有进入采访对象的内心,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才能采写出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好新闻。因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在很多时候都是很不顺利的,各种拒绝采访的情形都有。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该怎么办呢?当面临一项艰巨而重大的新闻采访任务时,无论是新闻事业使命使然,还是职业素质的约束和要求,面对困难,面对危机采访,一名光荣而神圣的新闻记者都应该迎难而上,对困难说yes。本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被拒采访的几种情形和几种应对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6.
所谓的"心理效应"即是受访者在受访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对记者的采访可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新闻采访中的几种心理效应,并分析其对新闻采访的影响。新闻采访活动充满着心理互动与精神感应,无论是记者的心理状态,亦或是受访者的心理状态,均可对整个采访过程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作者认为:成功的记者+良好的受访者≠成功的新闻采访报道。记者与受访者需要进  相似文献   

7.
王睿 《记者摇篮》2009,(7):48-48
无论是电视台记者还是报纸记者,部需要通过采访调查,才能获得客观事实的真相,向受众进行有效的新闻传播。但是,由于电视与报纸传播方式不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张志新 《视听界》2006,(1):97-98
这里有两组统计数字:一、2002年,全球有70名记者在采访时不幸罹难,2003年增至83名,2004年为101名;二、在我国,目前新闻记者这一行业位居社会十大危险行业的第三位,仅次于矿工和警察。这说明,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新闻记者是高风险行业之一。记者的高风险,包括在采访战争时殉职,  相似文献   

9.
暗访带来的困惑 赵金:隐性采访,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称之为"诱导式采访"、"隐身采访",有人也称之为"体验式采访"、"暗访".叫法和界定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同这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来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新闻采制方式.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采访.采访既是记者深入实际的过程,又是对被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换句话说,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既需要"身入",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更需要"心入",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采访对象知名度愈高,这条新闻的价值就越大。所以,当记者的总想采访名人,以便使自己的报道播、发于重要时段或版面。然而,名人们要么公务繁忙,要么被身边的警卫团团围住,采访他们,谈何容易?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难得的机遇,出色地完成对名人的采访任务呢?经验丰富的记者们大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感触:仔细琢磨好采访时的第一句问话,力争有一个漂亮的开场白,这对整个采访来说,如同初战告捷,即奠定了整个战斗胜利的基础,作用至关重要。采访名人时第一句话应该问些什么,这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及其学识、性格、心…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顺利地将采访进行下去,是每个记者时常思考的问题。诸多采访技巧中,同理心是很多采访中不可缺少的。"同理心"一词,原来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记者能够将当事人换成自己,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谅他人,能与受访者产生智识上的交锋、情感上的共振。  相似文献   

13.
王天定 《青年记者》2012,(15):19-20
一 前几天,我到焦作市一家水泥厂采访,在粉尘弥漫的车间里拍下了一张张设备改造照片.采访结束后,立即又要赶到河南煤化鹤煤十矿采访,厂里陪同采访的同志说:"你采访这么辛苦,连我们的饭也不吃又要赶路,像你这样的记者我们欢迎!"我说:"这是记者应该做的,基层为我们记者采访提供了那么多的服务,记者就应该深入采访,挖出新闻,为基层多发点稿子,这是记者与你们‘两好搁一好’的体现." "两好搁一好",就是记者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树立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对基层提供的服务有感恩之心,感谢之意.我们记者每篇好新闻问世,都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杜琴玉 《青年记者》2007,(14):98-98
新闻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无论记者还是被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微妙多变的心理活动。记者应该懂得一些采访心理,这样不但能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也能更好地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灵的沟通,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这给地方报纸及其记者素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假如地方报纸不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难以立足于媒体竞争中。跨区域新闻采访作为地方报纸纯地方新闻的重要补充,意义非同一般,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的需要,都迫使地方报纸越来越重视和开展跨区域新闻采访。  相似文献   

16.
怎么称呼您     
涂启智 《声屏世界》2014,(12):72-72
<正>央视四套2014年9月19日晚播出的"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大渡河畔第一城·美丽丹巴"一集中,在采访当地一位嘉绒藏族女子时,出镜记者周雪梅因为把握不准对方的年龄,尴尬问道:"是叫您大姐呢,还是叫您阿姨?"对方回答道:"叫我阿姨好了。"应该说,周雪梅面对采访对象时的问话还是谨慎的。相比之下,其他一些节目的年青出镜记者,在采访时就出现过称谓混乱的窘况。如把一位三十出头的汉子称为"大伯",而将年已七旬的老人称呼为  相似文献   

17.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微观因素对受访者进行有效访问的采访艺术.本文借助记者采访的一般技巧重点分析了新闻记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有效采访技巧,通过对采访前、采访中及采访后的分析,提出了新闻记者"问"、"听"、"做"的三步采访法.同时,新闻记者也需要在掌握多种采访技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  相似文献   

18.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将隐性采访定义为:"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相似文献   

19.
正有人说,记者应是"杂家",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领域的报道;也有人说,记者应是"专家",这样才能让报道具有相当的深度。就笔者长期从事的企业报道而言,无论是"杂家"或是"专家",都难免会碰到一个问题——如何让专业人士按照报道的思路接受记者的深入采访?在探讨如何与专业人士打交道的几个关键点之前,需要首先弄清一个问题,关键点。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报道让谁看,或者说让谁关注?笔者认为,这个"谁"主要有三类读者群,按照关注程度的深浅依次是专业人士、半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  相似文献   

20.
万红  李浩鸣 《新闻界》2012,(9):6-9,18
当代新闻采访,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从具体业务操作上,都已经突破了传统新闻采访理论的框架,发展出很多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并由此推动了现代新闻采访理念的产生与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