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语堂  程玲 《出版参考》2004,(12):26-26
也许中国最突出的品质可以说是“超脱老猾”,这一品质最难使西方人明白,然而却是最具有深刻含义,因为它直接指向一种与西方人不同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
覃辉 《新闻天地》2002,(10):33-34
19世纪以来的西方入侵,不仅仅是要在政治上征服中国,变中国为西方的殖民地,而且还要在文化上征服中国,改变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使之纳入西方的思维轨道,以有利于西方的经济拓展,最终实现资本的最大化。而中国地大物博,新闻传播于是成了最有效最简便的改变手段,外国传教士则处于中西交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新闻界,“采访悲伤的人,特别是在事故中失去了配偶、儿女或父母的人”常常被记者们认为是最害怕的采访任务,这在西方新闻界被命名为“侵扰伤痛”。对于这一特殊任务,西方新闻界以“最小伤害”为准则。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新闻界,"采访悲伤的人,特别是在事故中失去了配偶、儿女或父母的人"常常被记者们认为是最害怕的采访任务,这在西方新闻界被命名为"侵扰伤痛".对于这一特殊任务,西方新闻界以"最小伤害"为准则.  相似文献   

5.
毕竟 《青年记者》2006,(8):26-27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孔子(公元前551-479年)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化的源头.他们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一个是中国的圣,一个是西方的智一个是中国人的"至圣先师",一个被奉为西方人的“导师”.他们的思想分别决定了东西方化的走向,两人至今尚为世人称颂不已.  相似文献   

6.
“报人是大众的信托人,大众的报纸应为大众所信赖;正确与公平是良好新闻事业的基础,最成功的以及最能取得成功的新闻事业,必须尊重人类,不为成见和权力的贪欲所动;报人只写他信以为真实的事”,如此等等。这些由西方新闻界写给全人类新闻执业人的职业信念的完美文本并没有在西方的新闻实践中全部付诸实施。相反.九十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屡屡使用“危机新闻’于段对别国予以密切关注的事实越来越表明西方新闻界并没有真正地认同这些职业道德文本。西方主流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对于国际职业道德规约的违背随着“中国威胁…  相似文献   

7.
学会敲门     
我干的是西方社会最普通,也是传统的推销行当,即挨家挨户推销产品,因此,敲门是我每天的基本作业,也是最需要勇气的第一步。 在国外住过的人都有这种体会,每次听到敲门声,总要让人好一阵紧张。西方人把家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隐私场所,他们很少串门,拜访他人也需先打电话约定时间。因此,我这个陌生的推销员自然成了不速之客,受到的接待也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8.
顾平 《东南传播》2020,(5):77-79
在全球抗击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中西方民众在疫情下的表现不同:戴口罩的态度不同,中国人戴口罩,牺牲的是个人的舒适,西方人不戴口罩,追求的是个人的舒适;囤积物品的策略不同,中国人最热衷于囤积食物,西方人疯狂地囤积卫生纸;居家防疫的反应不同,中国人按照政府的要求居家隔离,西方人有反对居家隔离的抗议活动;储蓄的习惯不同,中国人多数有储蓄习惯,西方人多数无储蓄习惯。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思想、高度自律,西方人的个人主义思想和对个人价值观、享乐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高大的宫墙和皇家园林,正是中国和西方世界相遇时最令人刻骨铭心的地方。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00年的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并在紫禁城阅兵。,很多悲惨的景象都发生在宫墙之内。从宫墙之内,西方人  相似文献   

10.
<正>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国家和民族受到欺凌。但同时,西方的文化以及现代出版业也逐渐带入并深刻影响中国,其中一部分报刊由于是西方人直接创办并且长期管理,其广泛又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刊载内容成为研究近代中西方历史的重要资料。作为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份报纸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  相似文献   

11.
栗宪庭20多年来为当代艺术奔走呼号,鞠躬尽瘁。在西方艺术人眼里。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父;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眼里,他是艺术界无上的权威,是他们见过的最富于人格魅力的人。  相似文献   

12.
我在中东地区当记者时,同西方派往那里的记者常有接触,现在我把自己观察到的西方记者的长处与短处作些介绍,供同行们在业务研究上借鉴、参考。中东是当今世界最动乱的热点之一,是出新闻的地方,也是西方各国舆论机构十分关注的一个地区。西方新闻机构派出大量记者常驻在这里。据统计,除临时来采访的外,每年常驻开罗的各国记者有近400名之多。绝大多数记者来自美国或西欧地区,其中有些人虽住在开罗,跑的却是全中东。有些人在中东辗转十多年,几进几出,被公认为“老中东”。西方记者和西方新闻机构在从事业务活动中,有他们的长处和可以凭依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文字的魅力是撼人的。无论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当我们通过文字这种抽象符号,把身边的人、事、物形象地印刻在脑海,并产生烦恼困惑抑或欢喜振奋时,文明与我们同在。新闻作品是驾驭文字和社会最真实的载体。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代表着中美两国新闻界最高奖项,囊括最优秀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鲁迅虽然得益于西方最先进的思想,但真正对他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却未必都是顶尖人物。思想上如此,文学上也如此。非但鲁迅如此,他的许多同时代人也如此。  相似文献   

15.
谢晖 《新闻知识》2008,(5):30-32
灾难是危及人类自身安全、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突发性和破坏性事件。对灾难事件的报道称为灾难新闻。因为灾难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危,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是社会大众最普遍、最急切关注的问题,所以灾难事件新闻价值极大,一直是西方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为出版事业而生的人,这是一个把出版当做生命执著追求的跋涉者。外研社今日的辉煌,自然是与社长李朋义分不开的,他是外研社的灵魂,也是"外研现象"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外研社的成功是以李朋义为代表的外研人的成功,他们是"外研现象"最直接的阐释者。记者:出版社的发展依靠的是出版人。外研社在培养人才、擅用人才方面是出了名的,请问李社长,这种"以人为本"的创业思想,是否与您曾在英国留学,受到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有关呢?李朋义:我曾多次出国进修、访问、考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我不否认自己在用人乃至…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似乎比中国人更多些自省意识。我曾从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西方某家大公司的老板派人去参观另一家大公司,参观人员回来之后向老板汇报别人的技术和管理如何落后于自己公司,结果挨了老板好一顿训斥。老板说,我要你去参观,就是要你去发现我们跟别人的差距,我比别人好的,你不说它不会跑掉,别人比我好的,你发现不了,我们就永远也赶不上。这样的事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我们最流行的做法是通过别人论证自己的正确和英明。西方人这种自省意识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有不有关联,我没有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方人好像并不把这种自省意识看成是丢了脸面,要不,卢梭当年就不会写《忏悔录》,德国总理就不会因为“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向犹太人谢罪了。从西方跑了一圈回来的老鬼最近出版了一部非虚构的长篇小说《血与铁》,这本书因为它的忏悔意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  相似文献   

18.
一天,一位西方记者朋友邀约我在巷尾一处僻静的小茶馆相聚。他出于对来自海外朋友的关照,问我在新加坡当记者有什么长进。我脱口回答说:"逐步学会提问题。"大概我的回答太肤浅,令他惶惑不解。他追问了一句:"提问何需学?哪位记者不提问题?人从孩童呀呀学语开始就不断提问题。"我遂向他转述了一位西方记者对我说的一句话:提问是记者的最锐利的武器,也是最难掌握的武器。我认识这位西方记者是初到新加坡之时,新加坡是本地区政治经济制度与西方最相近的国家,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的新闻通常通过记者招待会和公关网络向公众发布。记者的传真机上新闻稿连篇累牍,各机关的记者  相似文献   

19.
严复(1854~1921),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在引进西方先进观念和制度、打破中国封闭落后状态方面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引进当时在西方国家中最先进的英国的版权观念和法律制度.他与近代著名的出版家张元济等人一起,开了中国建立版权制度的先河,对中国的出版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常把新闻的第一段称为导语,即"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①。但在西方,最新导语的概念,有时又包括除新闻第一段落之外的第二段落、第三段落,甚至还可以继续数下去。西方人认为它们都是导语,而我们把这些段落合起来称为"复合导语"。也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