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将新闻传播学研究与人类学研究结合的过程中,以基层视角进行田野调查并呈现民族志文本的研究逐渐步入人们视野,成为部分学者利用的研究路径及理论工具。本研究在基层乡村视域下对当前民族志传播现状进行归纳,认识到目前我国乡村文化传播中传统文化的发展瓶颈与失焦问题,并从主体角度对不同路径下基层传播方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王琰  王娜 《新闻界》2012,(11):27-30
中国华语电视新闻跨境传播媒体在受众研究中的理论缺位直接影响着其在传播实践中的致效力。本文试图导入文化研究学派的受众理论与实证研究范式,通过民族志与扎根理论方法的综合运用,探讨境外受众的解码类型、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中国华语电视新闻跨境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许光莹 《新闻世界》2010,(5):125-126
"三农"一直是近年来国家关注的重点,学界对"三农"传播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对学界进行的"三农"传播研究作了简要梳理,并分析研究中的亮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8):25-32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并分析当前国内学者们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探讨、研究方向以及对该学派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求全景展现在当前国内传播学界重要学术期刊以及相关研究专著中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格局。参照当前西方学者们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情况,可以进一步发现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论、主要观点等方面国内外学者有着明显的研究差异,这对考察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在中国传播学界的研究情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促进对西方传播学批判学派相关理论研究的推进。  相似文献   

5.
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新闻大学》2007,(3):68-73
本文回顾了2000年前批判学派在以美国式经验主义传统为主体的我国传播研究中的崛起与发展,并对2000年后批判学派尤其是传播符号学研究在我国的学术成果进行了论列和归纳。在对这些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传播符号学的研究在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基本形成两种取向:本体论取向与方法论取向。作者提出,传播符号学总体上属于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它具有社会学所谓中观理论的特征,从而有别于经验传播学的微观考究和批判传播学的宏观叙事。最后,作者就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传播符号学研究课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彭姝 《新闻世界》2014,(11):88-89
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文献的梳理,分析当前研究中的主要理论取向和主要议题,总结归纳以往学者对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受众研究领域经历了一次"民族志的转向",引发了学界的广泛争议。在回顾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此轮范式之争的脉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爬梳与分析。对"编码一解码"模式的质疑、固有的学术政治规范以及媒介消费的全面兴起,促成了接受研究向媒介民族志的转向,带来了研究对象的语境化和政治立场的位移;面对多重挑战,"民族志转向"的倡导者们继续强调媒介民族志研究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外华语媒体和华语传播学界就西方媒体对中国西藏问题的报道的批评与抗争为契机,反思西方新闻客观性。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个人特定的学术角度,进一步提出有关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框架、学术参照、和学术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西方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探讨正成为研究这一领域的热点话题。在可获得文献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学者罗伯特.考克斯对"环境传播"的定义,从公众对气候变化认知,媒介对气候变化报道,科学界、政界、媒体界以及公众等各领域有关气候变化的话语结构三个方面展开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追溯仪式的概念,考察了仪式传播研究的现状,发现国内比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引进和解读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虽有部分研究开始尝试用民族志等方法对中国本土的仪式传播进行研究,但民族志方法的把握与具体问题的展开还存在明显不足。本文认为传播研究既要重视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又要正视仪式传播与传播仪式观的差异和联系,在传播仪式观的启发下研究具体社会情境中的仪式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综述主要将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进行整理综述,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其涵盖我国华语电视发展现状的文献资料,据此兼顾论述未来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及传播效果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发展及WEB2.0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柏因 《东南传播》2011,(12):45-47
本文深入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方式的发展和演变历程,通过学术文献及实务应用案例回顾,就现今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最常见的四种形式——广告和公关稿、企业CSR主页、企业社会责任报告、Web2.0相关应用进行探讨,最后归纳了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方式的演变规律,并对CSR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综述主要将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进行整理综述,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其涵盖我国华语电视发展现状的文献资料,据此兼顾论述未来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及传播效果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了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发展的总体特点,归纳了2006年网络传播研究的整体情况,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媒体人类学到底给中国传播研究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入手,首先对“媒体人类学”与“媒介人类学”在表述上的差异进行了说明,然后从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理论视野三个方面对媒体人类学给中国传播研究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回答。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作者之一的研究经验(主要是相关的理论表达),对“民族志传播研究”所做的理论进行简要说明,该说明也可以理解为“民族志传播研究”对媒体人类学乃至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可能的“回馈”。这样的讨论对于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交融与区隔,彰显中国传播研究的自主性,或许均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祥 《报刊之友》2010,(12):165-166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健康传播领域,我国健康传播尚处在起步阶段,如何运用健康传播来传播"真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借由"养生专家"张悟本造假事件,分析了时下健康传播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并试图引起更多研究者对健康传播的重视,以实现"健康传播"能够传播健康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21,(4):62-72
随着数字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场域,并且成为了传播学和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不过,传统以微观观察以及社区研究见长的田野调查是否适用于当前的互联网研究?虚拟民族志是否能够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研究?这些问题亟待回答。本文通过梳理田野调查的历史演进,对比互联网发展现状,指出了传统田野调查以及虚拟民族志研究方法在互联网研究中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线索民族志",这种研究方法突破了静态的定点观察方式,转向围绕人或者物的行动轨迹及其生发的各类现象进行探究,从而超越了对点的理解,实现对线和面的整体把握。这就要求研究过程中必须将人或物放置在更为宏大的背景中考察,形成一种动态开放的研究新视角。本文结合互联网研究特点,指出了线索民族志在以问题为导向的互联网传播研究、以事件为中心的互联网传播研究、以过程为核心的互联网传播研究中的可能及其策略。  相似文献   

18.
吴小冰 《东南传播》2013,(6):99-102
危机传播的研究中,关于效果的研究文献较少。综观近年来国外关于品牌危机传播效果的相关文献,发现品牌危机传播效果可以归纳成四大类,即对媒体报道的影响、对消费者认知与态度的影响、对品牌资产的影响以及对品牌市场表现的影响。其中,对消费者认知与态度的影响是研究焦点,大部分学者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危机前的品牌声誉、危机处理方式、危机责任归因被证实对危机传播效果有影响。已有研究未对品牌危机传播效果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沈琳娜 《新闻世界》2014,(7):328-329
公益传播作为一个传播研究热点,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媒体的公益传播。本文对《楚天都市报》成功树立的"信义兄弟"形象以及对社会信义之风的讨论做出一些概括和归纳,试图从中找出其传播的模式,以期为媒体的公益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健康传播研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其中有关健康传播史方面的研究更是完全阙如。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依据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主体等的不同,对我国古代大量存在的健康传播行为加以划分和归类,分别从人际传播与文献传播、语言文字传播与非语言文字传播、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等几个不同的侧面对我国古代的健康传播历史展开论述,从而勾勒出一幅我国古代健康传播的历史画面。本文以不同于时下传播学界流行的关注当下、关注实证的现实主义研究取向,将研究目光投向大量的文献史料和前人的传播实践,开辟了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关注健康传播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