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师生学校生活,以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理解并建构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赋予学校生活以意义的过程。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活,在文化中生存是每个师生必然的生存境遇和方式。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活者,而后才是工  相似文献   

2.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师生学校生活,以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理解并建构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赋予学校生活以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哲学和教育人学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敞开了一片明亮的视野.本文借鉴生命哲学和教育人学的思想理论,提出学校精神文化重建的价值转向和路径.我国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调整文化观的价值转向,使之建立在生命哲学的基础和教育人学的视界,立足师生生活,在生命体验中以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理解并建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4.
彭钢 《江苏教育》2007,(1):29-31
学校文化是包含着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等在内的学校意识和经验体系.是学校积累和建构起来的师生共同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5.
袁群建 《新疆教育》2012,(22):90-90
校园文化是师生以校园为背景,围绕教育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造并共享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精神文化包括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无形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校园文化的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紧密相连,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柳杨 《林区教学》2011,(5):23-25
学校文化是师生创造的一种与时代密切联系,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校本教研应该以学校制度文化为保证,以学校物质文化为依托,凸现人文精神,培养群体精神。  相似文献   

7.
文化哲学的视阈中,文化是指人的生存方式或样法、活法;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场域中生成的师生存在方式、样法与活法。自在的学校文化精神对人的影响和形塑是一种负向的影响,对师生的影响是自在自发的;自觉的学校文化精神则彰显着一种理性自觉、批判反思、师生主体间"共在共游"等特质,是师生存在方式的本真性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最深刻的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学校文化,就是一个学校当中,隐藏于制度、管理、物质存在和校园生活方式背后的文化元素,就是一个学校教师身上的精神状态和人格魅力,就是周围师生身上的素质修养和生活状态.学校文化不是一种显见的教育要素,但它蕴藏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校的教育活动,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念和教育行为方式,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及其学校生活样式方面也发挥作用.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是最能体现文化价值的地方,文化理应成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一所学校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学校成员、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文化建设是以课程改革为主旋律的学校文化的诊断、设计、转型和生成.她是以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建构的一种有利于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特征与学校实际的学校文化。现就课程文化建设结合实际谈几点肤浅的见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王建 《江苏教育》2015,(3):57-58
学校的辉煌与生命在于它拥有让人称道的文化,能用自己的文化主题去丰富学校的内涵,让师生在这所学校和谐地、诗意地生活与成长。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提炼学校精神,建构学校的文化内涵;实施人本管理,引领师生的文化行为;优化成长环境,营造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关注生命成长,提升学校教师的生命活力;发掘学生潜能,奠基学生未来的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坐落在屺山之麓、蠡水之滨。徐悲鸿大师故乡特有的地域优势和人文资源构建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和教育特色。学校从徐悲鸿卓越的艺术生涯和不朽的人格境界中发掘深刻的文化内涵,提炼恒久的精神元素,构建起完整的"悲鸿精神"图腾体系,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与师生人格建构的根本诉求,用以引领学校发展,激励师生成长。从悲鸿精神到学校文化,悲鸿小学将目光聚焦于"精神",将行动着力于"文化",在以培育精神文化为主旨和主线的文化建设实践上,走过了追寻、熏陶、体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内核,也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这种精神的内在形式以精神活动、观念形态、心理状态等存在于师生的大脑之中,其外显形式则以师生独特的行为方式、习惯风格作为标志。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从教育者的理解力出发,而要走出“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路,把校园文化建设变成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浅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所谓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校校园特定环境为背景的学校文化精神和氛围,它是社会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就是高校师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  相似文献   

14.
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各种群体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信仰,一个团体一旦形成了自己的优秀文化,就能应对任何时势的变化。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以师生人格境界为内容的精神文化,以师生的行为为内容、以制度规范为形式的制度文化,通过学校建筑、设施、校园环境体现的物质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生成关系。这种互动生成关系的具体运转状况,实际就是学校文化的生态结构,其核心层次是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学校文化的研究与构建,这对社会转型中的教育来说,可算是一大幸事。然而,一提起学校文化,人们总会想起校园文化——楼堂馆所、花草树木、雕塑壁画等人文景观,以及形形色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其实,这些仅仅是学校的表层文化,而学校文化的内蕴就没那么简单了。学校文化是学校生活方式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表层的校园文化,在其背后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说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因此,我们讲文化育人,主要是在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上进行研究与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曾对文化作如下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学校文化落脚于人,落脚于校园日常生活的点滴,悄无声息地去影响师生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因此,我们在校园文化的积累和引导过程中,以学校绿色理念为目标,让学生体验面向心灵的校园生活,把每一件事情做出教育的味道,让每一处布置润泽师生的言行.希望每一个师生具有健康、阳光、乐观的外在气质,具有端正、勤勉、创新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7.
创建学习型学校文化,是一个触及师生精神生命的学校文化变迁过程。在创建学习型学校文化过程中,校长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人们往往夸大校长的作用。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是群体精神生命的演进过程,校长是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的发现者、培育者和促进者。校长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学校先进的社会文化为资源,从学校的社会文化基础出发,通过发现先进的学习者及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培育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文化,促进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文化的累积与增值,促进学习型学校文化的生成,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的发现者、培育者和促进者。  相似文献   

18.
陈鸿芬 《教育》2012,(8):50-51
一所好的学校,必定要有一种影响师生一生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校园文化”。它是学校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师生群体中通行的规范准则、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创建书香校吲,能让书的香气像花香一样弥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师生从书本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丰厚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深刻在师生心中的“精神中轴线”,它是学校的精神支柱和追求,也就是校园精神或称“校训”。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以“原道”校训为自己的“精神中轴线”,通过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教学文化和课程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分别从“尊道”“守道”“论道”“行道”四个维度对“原道”文化建设作了整合建构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学校文化是一种内在性的精神文化。只有精神活动才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因而也只有精神文化才真正表现出文化的生命特征。探讨学校文化的生态意蕴,对于转变师生生存方式、实施生命关怀、提升学校文化自觉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