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2.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3.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4.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教学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这意味着,教学就不仅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遵循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师为主学生为次、教师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共同参与着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这样教学就不仅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7.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论的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两者机械地、单向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难、繁、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之,这种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其实,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它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生成的系统,它要求教学不仅要传承课程知识,还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创生和开发,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不断创生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  相似文献   

9.
王子军 《甘肃教育》2008,(15):20-20
当课程实施走向“创生取向”时,学校和教师必然要参与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借助学校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改进课程功能活动的总称。从某种意义上讲,推动教学改革,就是促成教师具有创新思维。没有任何人喜欢“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情感、灵感、知识和经验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现行的教学改革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什么样的课程观决定教师在教学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传授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已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次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因此,教师和学生就不是外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在师生对话、互动的过程中,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等在课堂上不断交流出现、进入教学过程,就会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不是简单地实施计划与教案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课程资源呢?1在认知冲突中生成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和经验与所学  相似文献   

12.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广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勇敢地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为课堂孕育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由于“生成”理念的出现,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种课程观的重大变革所带来的教学改革,被认为能够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因此,深入探讨语文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将“生成”大力推向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就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了。  相似文献   

14.
正课程与教学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生成的系统。它要求教学不仅要传承课程知识,还要进行课程创生和开发,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不断生成的过程。课堂生成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超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教材观决定着教师的课堂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从很大程度上说,教材是课标的载体,如何使用教材成了课改实验成败的关键。一、新课改理念下的教材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标准取代大纲,实际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 参与课程编制工作,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制者。强调成功的课程实施是一个教师和学生“视界融合”的过程、相互理解的过程。要促成这种相互理解,只有提供课程对学生的适切性。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和研制的价值,就在于提高课程的适切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由此可见,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教材的创造者。这种创造的目的是提高课程的适切性,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视界融合”、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6.
实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已三年,总体情况令人欣喜,但发展却不平衡,在语文教学中,“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根子在教育观念。教育观念不更新,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观中,课程就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就预定好的,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不能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久而久之,教学变得机械、死板,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悲哀。在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改“皮毛”,是“戴着镣铐跳舞”,不可能有…  相似文献   

17.
突破课程的“专制”,突破课程的指令性、规定性,课程与教学就有可能不再对立;当课程由“专制”变为民主,由封闭变为开放,教学即可进入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就能成为一种完整文化。这是从课程层面上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内容便能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方式就会形成交往、互动;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的探究式自我学习活动就会得到支撑。总之,“开放”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种思想,但这种思想又应该有相适应的形式来展现,所以,围绕“开放”创造一些教学模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动态“生成”的课堂就意味着教师要改变以往“授之以鱼”的传统教学模式,更注重“授之以渔”和“悟其渔识”。课堂最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关注过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教师应不断启发、点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习能力提高。生成的课堂应使课堂由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变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由师教生学的过程变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则是教学,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成败之举。为此:一、应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改革的主导地位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教学改革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为此,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应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20.
仲伟贵 《化学教学》2007,(11):27-28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它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它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只是传承课程知识,还要进行课程创生和开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不断生成、师生知、情、意不断生长的过程.为了使这一理念科学有效地实施,在日常化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活动、注重体验、拓展教材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