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到中国去”只是我的一个梦。我知道,中国和美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当来自中国的太极拳老师陈庆州第二次访美结束返回中国后,我的心却随之飞到7中国。我不光被他高深的功夫所吸引,更被他一位大师的胸怀所折服。原先,我无法确知陈师父是否会收我为徒,但当我怀着志忑不安的心惰到达徐吕他的家后,我疑虑全消。他和他的一家热情地接待了我,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使我有种游子还乡的感觉。事实上,我父亲是中国人,我母亲是韩国人。按照我父亲的姓氏,我是位“美籍华人”。我从15岁开始学练武功,如南拳、柔道‘杨式太极拳等…  相似文献   

2.
由《中华武术》杂志和人民体育出版社联合推出的“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圆满结束了!我作为初学太极拳的一位农民,荣幸地参加了这次太极盛会。这次“太极拳名家讲堂”满载着浓厚的和谐气氛,承负着传承光大我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宗旨。  相似文献   

3.
杨义龙 《精武》2008,(12):8-8
作为一位廉洁奉公、业绩突出的公务员,一位“仁以为己任”、践行“文化第一”原则的太极拳家,杨义龙先生认为:“文化太极拳”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应是武术文化精英履行他们对武术爱好者的道义责任,并用自身有原则而非自利的言行,在武术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和效仿。通过武术文化的普及、推广,不同层次之间的互动、互惠,来共同维护传统武术的规范和道德,进而构建和谐、健康的武术环境。杨先生任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会长以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推广太极拳更广泛的应用性,他一直致力于完成太极拳文化由精英向大众的飞跃。他倡议的在政府公务员、社会大众、大中院校、中小学生中全面普及太极拳的推广形式,已得到了哈市社会各方面的认同与赞扬,在他与协会全体人员的精诚合作下,哈尔滨市太极拳的文化创造力再一次焕发了青春。该会“文化太极,与时俱进”的理念使更多的传习者切实收益,一如该会副会长战华亭先生所说:“文化太极是老少皆宜,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4.
武夫 《中华武术》2001,(7):54-55
白普山老人是个普普通通的北京人,今年67岁。退休前。他是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北京老人,一生迷恋太极拳,广拜名师,勤学苦练,终于登堂人室,成为北京武术界小有名气的太极拳师。他的老师——“中国武术十大名师”之一的孙剑云先生评价自己的弟子说:“白普山对太极拳的内涵理解深,善于推手。”  相似文献   

5.
严翰秀 《武当》2003,(4):57-60
“研究太极拳,我是业余的,但是我很敬业。”这是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于志钧对自己的评价。重文轻武,是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的中国社会里的一种现象,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出现,开创了中国古代高文化人研究太极拳的先河。于志钧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半个世纪研究中国的太极拳,追求太极拳推手技击功夫,努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实在难能可贵。笔者于2001年8月在于志钧的寓所采访了他,了解到他颇有传奇色彩的习武经历。  相似文献   

6.
殷铁军 《精武》2010,(12):70-71
一次聊天中,我的拳友(传统太极拳传人、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问我:“殷老师,您怎么看太极拳推手?”我回答说:“太极拳单讲推手是很片面单一的,是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7.
难舍太极情     
金建国 《精武》2004,(5):39-39
一、初识太极拳 我于1995年考上了无锡轻工大学,当时我已习形意拳。一天,我听到一则消息,说有一位著名的老拳师准备招收一批学员,教练太极拳。我当时来了兴趣,便在一个下午找到了教太极拳的老师父,正式向他学习太极拳。因为有一定的底子,学起拳来颇受老师喜爱,老人家夸我练得有点味道,增强了我练拳的决心。  相似文献   

8.
于志钧  于敏 《武当》2003,(5):30-32
中华武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功夫,它给人的观感是“神”而“玄”,俗话说,就是“神乎”,“玄乎”。我们曾看到过一些武术表演,一掌把人打地跳起来,飞出十来米远,打地真漂亮。可是,当人们冷静下来,又觉得“太玄了!”于是就怀疑“这是真的吗?!”西方人大概也是出于这种心境。一位中国医生到美国教授过太极拳。他说: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美国人是接受的,然而他们不相信太极拳能对付  相似文献   

9.
1954年秋天我因病住进了位于京南窦店乡的103疗养院。那里的医护人员可敬可亲、那里的乡亲精明好客,那里的集市热闹繁荣。而最使我感动的是那里对我们少数民族病号生活上尽心尽力的照顾。然而,在那里还有一件事让我在四十年之后才深感遗憾。和我住同病房的一位老红军太极拳打得非常好。他动员我和他一起练拳。他说太极拳可用于攻防、健身、防病、治病,学问可大了,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认真习练太极拳,刻苦钻研太极拳,将使我们终生受益。那时我对太极拳只知其名毫无认识,出于对长辈的尊重答应试一试。此后,我们每天早晨在村外一片…  相似文献   

10.
今年4月11日上午,我去郑州民族饭店参加省武协举办的河南省太极拳辅导员培训班,听了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陈正雷先生的一次讲课,主题是“太极拳健身讲座”。切入正题前,他  相似文献   

11.
吴成德 《精武》2009,(9):60-60
我以为,李品银是位非常杰出的杨式太极拳专家。他文能健身治病,武能技击,开创了以深厚的太极拳内功治病数万人次的先河,真是位极为难得、少之又少的人。  相似文献   

12.
在东单公园西南角的一块场地上,每天清晨,都聚集着几十个打太极拳的人,其中有一位精神抖擞、身影矫健的女士,她就是北京市太极拳一级教练员梁秀珍老师。 62岁的梁老师是一名小学高级教师,退休后,便将自己全部心血奉献给太极拳事业。 梁老师说:“我之所以痴迷上它,还得从我年轻时谈起……”“在我刚刚30多岁时.病魔就找到我头上。先是腹膜炎.没过几年,多种疾  相似文献   

13.
荆力 《中华武术》2000,(9):50-50
许多练习太极拳的人及有关太极拳的资料中常常提到练习太极拳要能达到“四两拨千斤”才是有了一定的功夫。这五个字的出处有两处:一是《打手歌》:“搠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其中有“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句。二是《王宗岳太极拳论》:“查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  相似文献   

14.
蒋林 《武当》2008,(9):8-9
多年来一提到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人们看到的主要是均匀缓慢、松静自然、行云流水般的练法,而在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还有运动快捷且发力脆快的一些套路和练法,“杨少侯传小快式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鲜为人知的套路。其练法既不同于常见的108式或85式传统套路,也不同于一般的杨式“太极拳小架”或“快拳”,他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据我师张文炳先生讲,这套小快式只在杨氏子弟和极少数入室弟子中传承。杨少侯先生得传其伯父班侯先生,我师张文炳直接得传于少侯先生。  相似文献   

15.
张兴洲 《武当》2008,(9):40-41
2007年3月27日,一代太极宗师杨振基先生溘然长逝。他的逝世,使他的亲朋好友万分悲痛,使他的弟子们失去了一位爱戴的长者和尊敬的师父;他的去世,是我们邯郸太极拳界乃至全国太极拳界的重大损失。我与杨先生有着四十多年的友情,作为他的同道好友也深感悲痛,今特撰文以示怀念。  相似文献   

16.
注1:今年4月29日,收到张杰同志(自称梅花拳第十七代传人)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今将我写的《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一文给您寄去,请过目。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信后附有《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一文。此信及其附文的落款时间皆为“2004年4月24日”。此信的主要内容,是张杰自言以赵堡太极拳传人、赵堡太极拳总会负责人、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负责人的“话”为依据,对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和康戈武为此书写的序进行的“评”说。未及“来信说明”,就听张杰同志传出话来,说:“他写的《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已得《武当》杂志采用。”闻讯后,我与《武当》  相似文献   

17.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北京三里屯Costa coffee,我和在加拿大使馆工作的外交官安琪·维奇女士相约聊天。在大众的印象里.一位女外交官生活是程序化的.甚至“严肃刻板”。一般形容一位大牌明星善打太极拳,咱们不都用“外交辞令”吗?  相似文献   

18.
王继中  十三妹 《武当》2010,(2):15-16
“继中十八式通灵太极拳”,是“继中二十一式养生太极拳”的姊妹篇,由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天津市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主教练王继中先生创编。先生出身于太极世家,在几十年太极拳的修炼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一直倾心于祖国的太极拳事业。他的心愿就是能让更多的人喜爱上太极拳,从习练太极拳中受益。他感受到许多上班一族正被亚健康所困扰,被疾病威胁,  相似文献   

19.
《西藏体育》2003,(2):39-39
在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玛峰登山大本营,64岁的瑞士老人艾米尔在明媚的阳光下戴着随身听,伴着音乐打太极拳,一招一式,十分流畅。他时而伸展臂膀,时而弯腰抬足,练得那么专注,那么认真。打完一套太极拳下来,艾米尔显得神清气爽。他说:“这里真是人间天堂,攀登雄伟的珠穆朗玛峰是我一生的夙愿,我不知道自己能否登上这世界第一高峰,可是我会尽我所能,争取不留遗憾。”“我如果能够成功登顶,我在顶峰上也要打几式太极拳。”艾米尔笑着说。艾米尔是瑞士登山队的一员,他们一行20人今年4月底入住珠峰大本营,准备从北坡攀登珠峰,纪念人类首次登顶珠峰50…  相似文献   

20.
求实 《武当》2009,(4):15-16
前些时候,笔者看到了一位颇为知名的太极拳家写的两本书。书中谈及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以及杨澄甫宗师传授的“两个”杨式太极拳架(大架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